在大學中自由遷徙
孫璐 胡奎

    只有基於個人選擇自由的教育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讓學生自由選擇專業應是中國高校改革的一個長遠方向,也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1965年的“轉係”經歷,讓胡守鈞至今印象深刻:他在猶豫再三後鼓足勇氣向學校提出轉係的想法,但被認為“破壞教學秩序”,幸運的是,他在最後關頭得到校黨委書記的特殊批示。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的10年裏,胡守鈞是復旦大學唯一的轉係生。

    2002年秋季開學後,已身為該校社會學系教授的胡守鈞見到了與歷史迥然不同的一幕:244名2001級的學生成為該校率先實行自由轉係制度後的首批受益者。

    與此同時,蘭州大學也推出了有利於學生轉係的“2+2教育模式”,即學生在入學兩年後可選擇轉入其他自已感興趣的專業。

    廣州及北京等地高校的學生已經紛紛在網際網路上發出呼籲:什麼時候我們也可以自由轉係?

    復旦:244人大轉係

    “轉係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項煒的語氣讓人覺得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2001級的項煒剛剛從社會學系轉入醫學院。當一名醫生是他從小就有的夢想,進入社會學專業是被迫接受高考調劑的結果,讀了一年後,他始終感覺自己的愛好並不在這裡。在他看來,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本來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令項煒欣喜的是,轉係考試和高考時的死板命題完全不同,醫學院的幾位老師像聊天一樣詢問他申請轉係的原因,並被他對醫學專業的濃厚興趣所打動。

    同樣是出於興趣,張曉洲放棄了許多人趨之若騖的電腦係,轉入到心儀已久的中文系。儘管他在電腦係的學習成績並不差,但一年的學習使他總覺得無法擺脫枯燥感,而內心對於讀書和寫作的渴望則日益強烈。由於家境較好,不用擔心今後的就業,他成功地説服了自己的父母。比起那些無法轉係的學長以及考慮過多功利目的的同學,張曉洲認為自己無疑是相當幸運的。

    據復大教務處副處長鄭方賢介紹,今年3月,復旦大學出臺新規定:每個院係(專業)至少拿出原有學生10%的名額接受轉係生,全校總計420個名額。而凡是一年級學生平均學分績點在2.5(相當於考試成績七八十分左右)以上者,均可提出轉係。

    被學生們普遍叫好的一個規定是,文理科、高分專業和低分專業之間不設任何限制。

    各院係提前兩個月對申請轉係的同學提供專業諮詢,同時公開轉係考核科目,之後成立5至10位專家組成的轉係評審委員會,對申請轉係的學生進行考核,擇優錄取。轉入新專業的學生將和該專業下一級學生同班上課,直至修滿學分即可正常畢業。

    到秋季開學時,共有300多名同學提出轉係申請,其中的244名學生從原先的專業轉到了新專業。

    蘭大:入校兩年可再選專業

    另一個有關大學生轉係的消息幾乎在同一時間從西北的蘭州大學傳來。蘭大規定,從這學期開始,三年級的學生可重新選擇專業。該校教務處人士介紹説,目前已有100多名學生提出申請。

    蘭大將這一改革措施稱為“2+2”模式:學生前兩年學習當初所填報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其他公共課,到第三年,轉入新的專業方向繼續學習。在新的專業方向,學生直接學習主幹課程,不再學習基礎課程,畢業後,拿新專業學位證書。

    蘭大教務處處長張正國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一模式目前只在新聞學專業網路新聞方向、旅遊管理專業旅遊文化方向、經濟專業技術經濟方向、草業科學專業試行。但強調,這項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複合型人才。

    張正國介紹,這4個專業方向是蘭大根據現在的社會需求新設置的,其依據是近幾年來的就業需求及報考需求。在試行一階段後,今後可供選擇的專業將逐步增加。

    就學生自由選擇專業,張正國表示,蘭大其實早在2000年就已開始作出嘗試,規定學生入學可在本院係範圍內自由挑選專業,學校不予干預。如果學生想轉入別的院係,只要兩院係都同意,學校原則上給予認可。此舉實施2年來,已有200多學生實現了轉專業的願望,佔年級學生數量的近10%。

    學校:有效調控不可無

    儘管面臨轉係良機,但復旦大學中文系2001級學生譚德波與同寢室的其他幾名同學今年都沒有提出申請。譚德波認為,雖然有的同學是高考調劑到中文系來的,可經過半年多的學習,他們之中不少都對本專業産生了興趣,對本係的教師和同學也有了感情。“雖然中文不是什麼熱門專業,但大家看重的是基礎素質的培養。”

    自由轉係使熱門與冷門專業再一次經受了選擇。比如新聞專業,6個轉入名額,卻有26位其他專業的學生報名;國際經貿專業,轉入名額5名,有20位學生報名;數學系也成了香餑餑,轉入名額6名,報名人數達到了13名。相對來説,一些文科基礎學科就面臨尷尬了,歷史、哲學專業都是空有轉係名額卻無人問津。

    但鄭方賢説,就整體而言,首次轉係的結果是各專業都基本“收支平衡”。

    轉係制度改革在復旦大學公佈後,包括教務處在內的不少教師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擔心:如果冷門專業學生一跑而空以致專業形同虛設,熱門專業則學生蜂擁而至造成教學資源跟不上,怎麼辦?

    鄭方賢表示,校方最初也無法對轉係可能造成的後果做到精確的估計,只按照10%的比例制定了一道保險線。不過,現在學生轉係的結果可以説是熱中有冷,原先擔心會供不應求的電腦係、電子工程系等熱門專業沒有出現太大的“超支”,基礎學科的多數學生也仍然“堅守陣地”。

    據張正國介紹,蘭州大學新學期的轉係政策使醫學、國政、民族學等專業受到了一定的衝擊,所以該校目前對於不同院係之間的專業轉換“不敢放得太松”。

    他表示,校方最警惕的是縱容學生對於熱門專業的一哄而上。比如會計學、電腦等專業,目前中國多數高校都設有此類專業,張正國擔心,此舉勢必會造成將來的供給過度,引起全社會範圍人才培養結構的新一輪失衡。

    “實現自由轉係,應當成為大學改革的一項長遠目標,短期內不可以完全放開。”張正國説。

    學生:渴望“人性化”教育

    中國高校並非從來就不允許在校大學生“轉係”,但嚴格的申請程式,使得轉係成為一種奢望。

    鄭方賢認為,轉係難,歸根結底因為教育制度就是一項大的“計劃”:專業招生按計劃,畢業分配按計劃,每個學生都是一個“計劃人”。按計劃行事,就意味著學校內各專業人數的基本平衡,因此就有了高考依據分數高低調劑專業一舉。

    復旦大學副校長孫萊祥表示,放寬轉係限制,是復旦向“大文科、大理科”的開放式學分制邁進的一步。在條件成熟時,復旦全校將按照“大文科、大理科”招生,入校兩年後再選擇專業,實行自由流動的完全學分制。

    “教育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每個學生都有權選擇自己熱愛的專業學習。”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對中國《新聞週刊》説,“培養‘通才’,是世界一流大學共同的目標。尊重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起來是我們推行轉專業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

    “只有基於個人選擇自由的教育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蔡克勇説。

    他認為,中國要成為人才大學,大學要真正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打破大學生在專業選擇上的不合理限制,為學生的興趣與個性提供足夠的成長時間,這是一個“必由之路”。

    《新聞週刊》2002年10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