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書人的世界
芳菲

    這本書拿在手裏,就像抱住了一個瓜,把它身後的藤一牽,草窠子裏,跑出一串瓜來:挪威古爾布蘭生的《童年與故鄉》,張允和的《張家舊事》,瑞典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謝宏軍的《鄉村診所》,孫犁的《耕堂劫後十種》,雜誌書《唯美》和《成長》……當然,還有著名的、開啟過一代出版風潮的《老照片》系列。這些都是汪稼明編的書。可以不誇張地説,九十年代的中國出版界,若沒有這些書的存在,就會缺失一種特殊的美,一種安詳從容的韻味,一種對平凡人生的堅持。把這些書放在一起,誰不能看出一種明顯的個人風格,一種持之以恒的個人氣質在後面起著作用呢?

    現在,輪到直接來讀以前藏在書後面的編書人汪稼明自己的言語了。這本書,讓人走進了編書人汪稼明自己的世界。

    我想起在一次出版研討會上見到汪稼明的情景。那是次圓桌會議,有一個很大的主題,是關於入世與中國出版的。與會者的發言很熱烈,也很紛亂,輪到汪稼明説話了,他坐在一個靠頂端的位置,略側過身子,對著光線有些黑昏昏的會議室,沉靜有力地説了幾句話,把大家都震了。原話不記得,大意是,不管入世還是不入世,我覺得我們這些編輯都不可能失業,都是有事可做的,只要好好地把好的作品編輯出來,介紹給大家,就一定會找到讀者,找到市場。

    這些年汪稼明陸陸續續寫下的文字,匯成了這本書。三十二個題目,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往事的回憶,第二部分是感想和思緒,第三部分是難忘的書與畫,第四部分是記憶中往事的虛擬化再現……幾乎都與往事有關。可是,這不打緊,我想説往事並不只意味著題材,往事對汪稼明來説,像一個精神的坐標係,像一眼可以汲取純凈力量的泉,即使是身邊發生的事,以對往事的態度對待,就讓作品獲得了一個恒久的靈魂和沉靜從容的氛圍。一切都經過陶冶後,乾淨地交到了讀者手裏。

    這個人,在海邊城市青島出生長大,在廣闊的自然中體會了美,培養了對自然、對社會一種毫不遲疑、毫不妥協而富有靈性的態度,對一草一木都懷有含蓄明澈的熱情,有看上去柔弱、實則相當高傲、自信的生活原則。一輩子都葆有從托爾斯泰、普希金等作家處汲取人道力量的能力,誠實地對待人生和自己的感受。從小愛美術,也做過當作家的夢,寫小説,“文革”中當過搬運工,文工團做過事,大學畢業後當過兩年中學老師,再後來,就到了出版社。經過釀酒般的功夫和光陰,他的理想、個性,通過他編的書,他領導的山東畫報出版社,爆發出來……

    這些文章,都耐讀。寫故鄉,寫孩子,都醇厚瑩澈。我印象較深的篇什裏,就有《曾為人師》。只千把字,卻把人心撞了一下。他講起在中學教書的經歷,他在教學中碰到的狼狽和妥協。一天,體育課因下雨改為內堂,秩序大亂。班長來叫他,讓他去管。他去了,體育老師怒氣沖天,並不搭理他,一味大聲訓斥學生。他站在那裏,如同陪綁的犯人,直訓到下課鈴聲響過許久,體育老師才余怒未消,揚長而去。“此刻,教室靜得能聽到喘氣聲。似乎是,我該發火,該大怒,該痛心疾首……可我又想,我要説的,學生們一定都已清清楚楚,何必在體育老師之後再發一通威風呢?低頭沉思良久,我説:‘下課。’……學生們悄悄起身,從我身後,魚貫而出。我始終低著頭……”

    “我”跟著學生一起,大氣不敢出!接下去,作者引用韓愈《師説》中的話,中有“吾師道也”之語,讓我頓時覺得有了一種直觀明瞭的印象:就在他低著頭陪學生挨罵,低著頭説“下課”時,仿佛,“道”,已經無聲地浸漫了他的身心……

    書為什麼叫“久違的情感”呢?封底有交代——“是因為這類理想主義、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和質樸的生活觀,嚮往純藝術,講究意境、韻味和語言,追隨蕭紅、巴烏斯托夫斯基和汪曾祺的作品,已經頗不時髦了。惟有作者本人,也許還有一些朋友,仍珍愛著它們。”

    這段話説得好,節制又高傲,同時又是對那些似乎散亂地開放在時空中的花朵的家族指認。

     人民網 2002年11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