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家道中落的八種表情

    歡喜冤家+兩人最終在一起組成的愛情故事;變身男女的喜劇愛情;傻女+衰哥終成眷屬的肥皂故事;幽靈人間的七月半情結,香港電影的故事和內容便在這樣不動大腦的劇情中繼續,儘管《天下無雙》、《嫁個有錢人》和《嚦咕嚦咕新年財》都有2000萬港元的票房,但這些老套陳舊的故事讓人擔心是否會繼續吸引人走進影院。續集、系列片以及大量引用好萊塢電影的橋段從而湊成一部新片,勢單力薄的香港電影就這樣漸漸囿于同一個題材和故事。這個時代需要的或許不是張堅庭似的白領喜劇,也不是玩詭異或小把式的小電影,對享受過電影高潮的觀眾而言,一個漂亮的故事在本土電影中可遇不可求。

    2新人難出頭

    劉鎮偉、谷德昭的票房保證,杜琪峰、韋家輝、鄭秀文的常勝組合,香港電影字幕表上越來越多地出現同樣的名字。每年只能看見幾個導演的面孔,而今年也只有《買兇拍人》的彭浩翔給了人一些新的氣象。而一向以氾濫明星著稱的香港電影,連明星也只能頻繁地看幾個人在螢幕上唱獨角戲。鄭秀文、楊千樺和TWINS這些還可以算作票房保證的明星就不止在3部電影裏出現。資源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新人難以出頭,而觀眾也已經對換湯不換藥的電影産生了厭倦。

    3類型電影絕跡

    香港電影一直的招牌片種,如優勢的黑幫片、警匪片、賭片以及新興的古惑仔系列影片,已經因為“黑色”而在電影院裏瀕臨滅絕了,取而代之的是辦公室愛情小品、古裝故事、醫院瘋狂喜劇、肥人化裝特技、賀歲和鬼怪題材。像《英雄本色》、《賭神》這樣已經成為香港電影標誌的電影,沒有了允許其生長的土壤,而新片種也只是在試管裏實驗的胚胎,並且導演在應該創新和摸索的階段,對本來就孱弱的這些片種進行克隆再生。對於電影環境的恐懼導致了導演在題材選擇和故事編排上的急功近利,光是今年暑假就有《我左眼見到鬼》、《幽靈人間Ⅱ》、《三更》、《枕邊空靈》等數部鬼片,最終徹底導致了香港電影類型片的畸形發育。

    4大製作影片匱乏

    耗時3年的科幻巨制《藍血人》以慘敗的票房收場,給很多希望用高投入、高科技吸引觀眾來解決香港電影市場低潮的人以悲觀的例子。香港一直奇缺大製作電影,當然這一要求對於一個彈丸之地來説是苛責和嚴厲的,但《藍血人》的慘敗也給香港電影人敲響了警鐘。首先是由於香港導演很少嘗試大成本製作,因此從調度和節奏以及聲畫處理上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思想上歐化技術上呆滯,即使有大筆資金的注入也缺少能善用的人才。政府對於香港電影實行“311”命令後,有20部影片可以開拍,但如果不提高導演自身的素質和能力,資金和政策也是紙上談兵。

    5漠視內地市場

    對歐美的諂媚和對內地的麻木是香港電影的一個怪圈。除了嘉禾對內地市場還有一些重視外,其他公司和影人對內地都是一樣的漠視。明星很少來內地舉行首映,即使參加也只是以仰視者的姿態蜻蜓點水般離去,沒有像對本土影迷那樣無微不至地呵護。反觀內地影視界,則相當重視香港電影,參加“香港國際影視展”的內地買家和參展商就多達464名。港産片在香港票房十年間銳減了七成,而楊紫瓊的《天脈傳奇》卻在西片雲集的暑期檔,能在內地創下比香港高1300萬元的票房,雖然這是首次內地票房超過香港票房,但這不能不説是內地市場的博大。內地市場是港産片遠遠未挖掘的寶庫,雖然其從每個人賺取的利潤較低,但內地觀影者的基數很大,依舊能夠使得香港電影盆滿缽滿。

    6影人水土流失

    黑幫家族的吳宇森、周潤發,拳腳功夫的成龍、楊紫瓊,十年磨一劍的張曼玉,成家班、袁家班,都流失到了好萊塢。雖然他們的存在與否對好萊塢不産生一點影響,但對於他們的母體香港電影卻是致命的打擊,再加上王晶、周星馳的漸漸低調,香港電影的人才流失愈發嚴重。他們的出走和隱退使得電影圈手忙腳亂,年輕一代倉促上陣,青黃不接的導演、演員群無法守住“打了10年”的香港電影,而看見票房危機的影人又自暴自棄,處於浮躁的巔峰狀態,電影前景繼續堪憂。

    7急功近利的短期票房效應

    由於資金缺乏和投資者的急功近利,港片最近一段時間均處在超低成本的迴圈克隆,出産的電影既沒有底氣又缺乏娛樂性。發行公司對於影片格“上”勿論的觀點讓影院充斥爛片,與其中還可一看的電影混為一談,讓觀眾難以分辨,索性不費心看電影了。一段時間裏,40多家製片公司相繼成立,在馬不停蹄的追趕搶佔之下,影片的品質讓人堪憂,而觀眾也在不斷堪憂中喪失了觀影的念頭。

    8過分迷戀演員

    上世紀80年代港片以創作為核心,誕生了很多好看耐看的電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港産片就進入了演員為主的明星守則制度。影片製作的大部分資金都放在了演員身上,導演反而成為了可有可無的道具。即使是香港電影票房銳減、不惜降價的今天,天后級女星如鄭秀文還保持著高達550萬港元的身價,而新生力量“大笑姑婆”楊千樺的片酬也高達120萬港元,小女生組合TWINS一走紅,便讓她們不停地在螢幕上販賣青春。

    《南方都市報》2002年10月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