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這道題
朱健

    王國維《人間詞話》主旨當然是話詞,話詞之品賞、創作以及詞與歷史社會人生。引申開去,便有了以詞説事的下面一段極為著名的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日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叔同)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抄下這段話並期與同好重溫,是因為在今年的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王先生的“三種境界説”,被列為考察歌手文化素質的一道題。這道題是可以寫博士論文、學術專著的,用來考察青年歌手,不能不説太難了點。燈光聚焦眾目睽睽之下,很多歌手都説自己腦子裏“一片空白”,連北京長安街都嚇得飛到柏林去了。不要説平時不知道的王國維,就是知道甚至熟讀過《人間詞話》,急切之間,也難説出多少道道來。換言之,把王國維先生和長安街都列為一道題考察歌手,難易懸殊過大,確乎有失公平。

    儘管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似乎仍應承認素質考察之舉,乃文化盛事。因為它不但考了歌手,實際也考了很多相關人士。比如本人,對歌手的唱做念打不怎麼關心,但文化題目一齣現,立即聚精會神,反躬自問:哪些答得出,哪些答不出。幾個回合下來,自我評定:音樂方面,打零分不枉;文化方面,三十分左右而已。大賽過後餘熱未盡,各類媒體都在談論觀眾對文化素質考察的關注超過了對歌手歌唱成績的關注,因此稱之為全民文化素質考察。有點誇大,又不無根據。我相信此類説法人士,多半有和本人近似的聚精會神反躬自問經驗,故而心乃慼慼相通焉。

    有趣的是,我看到一則消息,文化考察不但考了歌手,考了數以百萬計的電視觀眾,而且考了負責考察的評委。8月10日出版的《湖南廣播電視報》“央視線上”版面,有則小消息,標題處理頗為醒目:“評委滕矢初透露余秋雨每天兩小時急翻《辭海》。”作者署名“一眼”,怪怪的,不知此君一眼看穿了什麼,不敢瞎猜。由此我倒想起了王國維這道題,在電視上看到時感到有點彆扭。要求歌手回答的是“三種境界説”出自何人。題面卻用幾十個字解釋藝術創作的靈感要經歷“三種境界”始能獲得。歌手答不出王國維名字,大概也弄不清“三種境界”是怎麼回事。余秋雨先生笑容可掬又十分鄭重地告訴歌手王國維是大學者。答案就有了,可以休矣。余先生又即興發揮藝術創作靈感是如何從“獨上高樓”到“燈火闌珊處”三種境界全過程的。看電視時感到很彆扭,沒有細想。讀電視報上小消息,我便也翻開了《辭海》。“三種境界”不成詞條,於是直奔《人間詞話》條目,果然有得。這裡只引相關數言:“論詞以‘境界’説中心,論述了關於藝術特徵和創作方法的許多問題。以‘能寫真景物,真感情’,作為有‘境界’的‘最上’之作。”原來如此,不虛此翻,使我想起詞話原著“詞以境界為上”以及“造境”、“寫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等境界説,的確是王國維論詞的“中心”。但此“境界説”並非本文開篇所引的“三種境界説”。此“境界説”是以境界説詞,“三種境界説”則以詞説事,能指所指,迥然有別。因而藝術創作靈感和“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套在一塊兒是對《人間詞話》的誤讀,用之考察青年歌手,則是誤導。遺憾的是王國維這道題把余秋雨先生也誤導了。急翻《辭海》雖下了功夫,結果還是誤讀之誤導。不過余先生專業是戲劇,《人間詞話》之類領域,客串票友而已,不應苛求。如從《宋元戲曲史》選一道題目,余先生必有精彩得當發揮。

    最後,我還有個謎團未解:選擇王國維這道題的專家學者是怎麼想的?無處請教,不敢亂説。

    

    《南方日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