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的絕唱《二泉映月》
柴志英

    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在無錫出生。一曲《二泉映月》不僅讓中國也讓世界認識和記住了阿炳(華彥鈞)的名字

    ■《二泉映月》已成絕唱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家楊蔭瀏與曹安和攜帶著一台進口的鋼絲錄音機來到無錫,找到了當地有名的民間藝人——“瞎子阿炳”,要為他的演奏錄音。當兩位專家説明來意後,阿炳回答説:“我已經有兩年不演奏樂器,我的技術荒疏了,我的樂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據傳,兩年前曾有老鼠咬斷了阿炳的琴弦,作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認為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即放棄了演奏。楊蔭瀏先生聽説後立刻為阿炳購買了二胡和琵琶,與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勸,阿炳終於同意了演奏。他説:“我荒疏得太久了,讓我在家裏練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兩位專家錄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楊、曹兩位專家再次到無錫拜訪阿炳的時候,這位飽經滄桑的藝人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六首樂曲也成了絕唱。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阿炳沒有被人們所忘記,他的名字已經由無錫傳到了北京,傳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阿炳在民間

    阿炳是這位藝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華彥鈞”(1893?-1950),是江蘇省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殿”一位道士——華清和的兒子。華清和名號為“華雪梅”,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為精通。

    華彥鈞4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裏學習音樂演奏;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時患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因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産賣空,他無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

    華彥鈞天資聰穎,自小學習十分刻苦。冬天,為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鍊指功;夏夜,他在練二胡時將雙腳泡在水裏,以防蚊蟲的叮咬;真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由於這種勤學苦練,他在13歲時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16歲時已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一致公認。此後,華彥鈞不顧父親和道教長輩們的指責,沉迷于與浪跡天涯的民間藝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並由此廣泛學習了各地豐富的民間音樂。

    華彥鈞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于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從民間藝術遺産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作品。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在街頭編唱過《漢奸的下場》等小調;他著名的二胡曲《聽松》以南宋名將岳飛抗金的史實寄託了對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戰勝利以後,他又編唱了《前走狼,後走虎》等在街頭演唱,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這種新聞活報式的藝術創作和表演,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民主意識。

    華彥鈞在二胡、琵琶等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但他留下的只有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親傳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被收入了1956年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為中國近現代民間音樂研究的寶貴遺産。

    他的《寒春風曲》音調與《二泉映月》相近,在明亮音區的演奏更顯得活潑流暢、舒展寬廣,展現了充滿活力的世界;他傳譜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取材于十番鑼鼓曲中的《將軍令》,音調鏗鏘有力,表現了熱情奔放的情緒,使人陶醉於“天人合一”的意境;《昭君出塞》是華彥鈞的父親華清和傳授的琵琶曲,曲中展示了威嚴端莊,富於動力和明快的形象。琵琶曲《龍船》源自江南民間套曲,表現了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歡快熱烈場面,反映出作者的民俗生活情趣……在這些作品中,無不顯示出華彥鈞豐富的精神世界;其中,以《二泉映月》的影響最為廣泛。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為道教的嗩吶曲,具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20世紀30年代末,華彥鈞在街頭流浪賣藝的過程中,經過反覆演奏、加工、創作,引入了蘇南一帶的山歌、小調、江南絲竹、蘇南吹打、灘簧腔甚至廣東音樂《三潭映月》的音調。它從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結構,經歷了久遠的年代才得以形成,華彥鈞稱之為“依心曲”或“自來腔”。在1950年夏天,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等人在民間音樂的“搶救”性采風中,為其錄製了鋼絲錄音,並與華彥鈞先生商榷,定名為《二泉映月》。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運用二胡上五個把位的寬廣音域演奏,配合蒼勁的運弓處理,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現了一個經歷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的流浪藝人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身後的懷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當時文化藝術界“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口號下,眾多藝術家對祖國的傳統音樂文化遺産進行了加工整理。《二泉映月》先後有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之一——何佔豪改編的小提琴獨奏、儲望華改編的鋼琴獨奏、吳祖強改編的弦樂合奏等西洋樂器改編曲相繼問世,得到廣大聽眾的由衷喜愛。弦樂合奏《二泉映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由一些世界級的指揮家指揮著名的中國和外國交響樂團演奏,並使它的影響跨出了國門。

    《二泉映月》作為中國近現代民族器樂創作的優秀代表,以邏輯嚴謹的結構以及對人生的深切感嘆,展現了古老民族的東方神韻。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徵爾先生,在第一次聆聽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演奏這首樂曲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説:“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華彥鈞作為一位中國的民間藝人,在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積澱上,以自己度過的滄桑歲月和不平凡的經歷凝聚成了逐漸獲得世界性聲譽的傳世之作;應該説,他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間音樂家。

    《北京青年報》2002年9月1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