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大英博物館
鄭榮來

    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個藏書極為豐富的地方,據説有幾千萬冊。僅中國書刊就有6萬多種,如國寶級的中國波羅密佛經的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還有大量的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等。它的圖書館,雖已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獨立出去,現在的藏書仍然很可觀。

    館內有一個很大的圓形閱覽廳,許多偉人曾在這裡讀書和寫作,做出過很多影響世界的大事。

    馬克思在倫敦住了34年,大多數時光是在大英博物館裏度過,他在那裏博覽群書,研究科學,著書立説。他每天從早晨9時到晚上7時,都坐在圖書館的閱覽廳裏,30多年如一日。據説,從他的座位到書架之間,都被他踩出了一條明顯的履痕。傳説歸傳説,我月前到那裏時,卻沒有看到這歷史的遺跡。不過,他的不朽名著《資本論》,的確是在這裡完成的。1874年3月26日的圖書借閱登記簿上,有他的親筆簽名,可以為證。

    列寧也曾在這裡讀書和寫作,約有一年多時間。1902年3月,他和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從德國的慕尼黑來到倫敦,大量時間花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的閱覽廳裏。在這裡,他對倫敦這個資本主義大本營作了深入的研究,詳盡地了解了英國的工人運動、工人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在這裡,他繼續編輯和出版了《火星報》,指導著俄國國內的革命運動。

    大英博物館,還曾是孫中山研究過學問的地方。1896年9月,這位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第一位偉人,從紐約到達倫敦。在這裡,他先是每天工作4小時,後來每天六七小時,博覽和研究各國情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哲學和法律等,特別是各國憲法,為他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的創立,完成了必要的理論準備。他還在這裡寫作,他的《倫敦蒙難記》,就是這時寫成的。

    很有意思的是,這三位不同國度的偉人,初到這裡苦讀時的年齡都差不多,馬克思33歲、列寧32歲、孫中山30歲,都是在風華正茂之時。

    更有意味的是,他們又都是蒙難而來,是為躲避政治迫害,才來到這流亡者聚集的地方。馬克思因為遭到反動當局的驅逐,列寧是因為遭到俄國沙皇政府的監視跟蹤,孫中山是由於清政府的追捕。或流寓、或逃亡、或蒙難,他們都是天涯淪落人。

    他們三人,除了政治上的受迫害外,自然還有生活上的窘境,其中尤以馬克思為最。在倫敦,他的生活極其艱難和拮據,有一段時間甚至很悽慘。1851年,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説:“我目前的境況很悽慘。如果這種狀況長久繼續下去,我的妻子會送命的。”這年,他的剛1周歲的小女兒不幸死去,他説他女兒是在他們生活最窮困的時候死去的,是法國的一位朋友給了他兩英鎊,才把女兒的棺材錢付清了。”她出世時沒有搖籃睡,死後又好久得不到小棺材……我們多麼傷心啊!”馬克思的如泣如訴的悲情描述,我們今天讀來仍覺鼻子酸。

    三位偉人都在這裡發憤過,飽讀他們所需的種種圖書。他們從大英博物館裏,尋找到了無窮的安慰,得到了成就事業的條件。沒有大英博物館,就難説會有馬克思的《資本論》。很難設想,連為女兒買棺材的兩英鎊都出不起,他哪有錢購買大量圖書!再進而言之,沒有圖書,他的主義又從何而來!

    據説,大英博物館過去每年都要打造相當於6公里長的書架,收藏世界各國送來的圖書。遺憾的是,我這次在圓形的大閱覽廳裏,從這一頭走到那一頭,竟沒看到中文圖書專櫃,也沒有一本方塊漢字書,連中文説明書都沒有。最後,只在門內左下角,看到一部《孫中山文集》,是北京團結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叢書之一種,封面上標著:“中國百年巨變的第一位偉人孫中山。”還有一套中文三卷本的《資本論》,另有一套47卷《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資本論》的英文版。

    “也可以了,這也算是一種紀念!”———我想。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9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