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巴爾扎克
徐焰

      1850年8月18日,法國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文學巨匠巴爾扎克因長期患心臟病,在巴黎寓所中去世,享年51歲。

    差不多是19世紀同齡人的法國小説家巴爾扎克,曾在筆下如電影拷貝般地描繪出這一世紀上半葉最豐富的社會圖景,在世界文壇上開闢了現實主義的新紀元。直至1978年法國所做的讀書興趣調查報告顯示,仍有近70%的人最喜歡巴爾扎克的小説,遠遠超過任何現代小説的讀者。在世界各國,他的作品也被視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出身原本農民卻要偽造名門

    能深刻揭示社會現象的作家,大都生長于複雜超凡的家庭環境,巴爾扎克正是如此。他同父親為顯示門第高貴,都偽造過家譜甚至更改姓氏(巴爾扎克此姓是假冒的),實際上祖輩是貧苦農民。他父親靠官場商場鑽營,在法國大革命動蕩歲月又走承包軍糧的路子,50歲時擠進了上流社會,當過副市長,並娶了一位“小布爾喬亞”(小資産階級)出身的18歲小姐,即巴爾扎克的母親。繼承了父親善於編述故事的才能,又學到了母親敏銳觀察力的巴爾扎克,剛成年便立志發大財,並宣佈了搞文學、從政、經商和娶闊寡婦這四項計劃。

    巴爾扎克兄弟姐妹共四人(父親在外又有幾個非婚生孩子),母親寵愛的弟弟是母親瞞著父親與他人的私生子。他從小怕母親,回憶童年時曾説一聽到母親的聲音便會嚇一大跳,成年後更感到生母的貪婪和冷酷。他有一次破産欠了6萬法郎,其中4萬的債主便是母親,長期不還時也始終拒絕勾銷。無妻小的巴爾扎克常外出遊蕩,只好把留在巴黎的房産財物交給唯一可信的老娘管理,結果被做了些小手腳,使得母子反目。有暴發戶特點的布爾喬亞式的貪慾、自私、放蕩,充分顯現在這個家中,無怪他筆下能入木三分地發掘惡習、解剖情慾。

    巴爾扎克一生放蕩不羈,經常揮霍無度和負債破産,愛情婚姻又十分複雜。他早期想娶闊家小姐卻被人看不上,出名後又成為不少有閒貴婦追逐和消遣的對象。他在理髮店剪下的發屑,有時竟然成為一些少婦和太太的爭奪品。他曾癡情于逢場作戲的侯爵夫人而遭耍弄,23歲至33歲時與比自己母親年紀還大的一位夫人成了長期情人。後來他十幾年追求自己作品的崇拜者、一位擁有4萬佃農的俄國貴族莊園太太,兩人還生過一個孩子(可惜夭折)。這個伯爵夫人喪夫後卻因門第之見,拖了八年不肯結婚。直至作家去世三個月前,寒斯卡夫人出於憐憫及其他目的才勉強舉行了婚禮,不久又有了新情人。巴爾扎克長期臥床帶著周身惡臭病逝時,僅有妹妹、妹夫看望,床邊守護的只是感情不睦卻畢竟血肉相連的母親。

    “偉人的一生勢必不幸”。巴爾扎克這句自詡的話,也是其生平的寫照。他個人經歷頗受非議,然而這個生活凡人卻是思想巨人,留下的作品成為警世的不朽藝術篇章。

    ■始作“文學垃圾” 卻立志“要當文壇國王”

    豐富的社會生活是作家創作的源泉。身處浪漫主義時代的巴爾扎克,總想高攀上層卻又常向下滑落,作品雖多卻因經營不善屢屢破産,甚至有過叫化子式的生活經歷。這些,使他對社會各階層都有體驗,實踐與靈感的結合才産生了傑出的作品。

    從20歲起,巴爾扎克以“當文壇國王”為目標開始筆耕,經歷了“十年流浪”。作品無人賞識時他便與書商合作,用筆名發表了自己後來稱為“文學垃圾”的幾十篇粗製濫造的小説,作為商品廉價出售。其間他不願受人盤剝,曾包下印刷廠出書卻只賣掉幾十本,負債破了産。這段巴爾扎克不願回首的經歷,畢竟鍛鍊了他的筆力,使他親身體驗了商界黑暗尤其是資産者的心狠手辣。30歲時,他稱作自己“第一部”小説的《舒昂黨人》問世,此後20年間連續創作了90部長短篇小説,彙編成《人間喜劇》,轟動了法國文壇並流傳于全世界。

    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是歷史上階級鬥爭最為激烈和政局變換最頻繁的時代。大革命的《馬賽曲》被拿破侖爭霸的炮聲取代,復辟的波旁王朝、金融貴族建立的七月王朝以及七月革命、二月革命……使政壇動蕩不已。新生資産階級取代了舊貴族主宰了社會,然而這個階級在原始積累時又暴露出掠奪和慳吝的本性。巴爾扎克的筆下,栩栩如生地描寫出“葛朗臺”這樣的守財奴,“高老頭”女兒這樣的道德敗壞者,“邦斯舅舅”那樣的潦倒不幸……看到這一幕幕“人間喜劇”,人們感受到的恰恰是資本主義制度崛起時帶給社會的悲劇!

    生活中愛慕虛榮的巴爾扎克常願意杜撰炫耀,曾向親友吹噓説清朝皇帝、俄國沙皇最喜好的中國花茶都轉送給了他。在嚴肅的創造中,他卻遵循細緻求實的精神,藝術想像都建立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他首先提出了“社會人”的概念,經常出入各種場合仔細觀察,為描寫上層沙龍的生活可以站在舞場、牌桌旁幾個小時凝視,因此寫出的貴婦的言語和行止是那樣逼真。為了描寫農夫生活,巴爾扎克有時還在夜間鑽到骯髒的院落裏,曾被人當成竊賊毆打。他一生中接到過1.2萬封讀者來信,其中絕大多數為有崇拜之情的女性,通過回應其中一些人並與之密切交往,又擴大了社會接觸面。這位大作家創作出的現實主義作品,真是這種深入生活嘔心瀝血的結晶。

    ■立場雖然反動筆頭卻也無情

    世界上優秀作家的作品,都是所處時代的一種鏡子。列寧曾稱讚“列夫 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同樣,看到巴爾扎克的作品也會明白當年法國為什麼會發生那樣的革命和社會巨變。正是幾十年間政治鬥爭風起雲湧這一時勢,才造就了他同時代的那麼多濟濟英才,如雨果、大仲馬、司湯達、喬治 桑……在群英薈萃的法蘭西作家中,馬克思特別稱讚巴爾扎克作品“對現實關係深刻的洞察力”,非常喜歡《人間喜劇》,並以其作品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種種黑暗不公的憤慨來激勵自己寫作《資本論》。

    巴爾扎克深刻揭露了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卻不贊成革命。他認為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斷了自己父親的發財之路,也反對1830年的七月革命,在1848年革命爆發後更站在保守派的反對立場上。儘管如此,巴爾扎克用憤世嫉俗的如椽之筆無情地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這就為革命思想家探索新社會的構想提供了生動的借鑒材料。

    生前長期不得志的巴爾扎克曾留下一句名言──“未來的年代是我們的最高法庭”。他去世150多年來,全世界一代代讀者對其作品的喜愛持續不衰,便是對這個名作家的最好裁判。巴爾扎克筆下描繪的是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景象,然而以藝術手法所揭示的種種社會矛盾至今還依然存在,這也是他的作品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巴爾扎克主要揭露並譴責了資産階級卑劣的情慾(當然也不能否認這種情慾對開拓世界市場創造財富的作用),鞭笞了醜惡,卻能鼓舞人們探尋人性中的美,並對未來美好的新世界産生憧憬。

    

    《北京青年報》2002年8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