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扇
尤玉淇

    天一熱,就想起扇子來了。我想扇子最早大概是用羽毛做的吧?不然“扇”字為什麼從“羽”呢。

    漢代諸葛亮不就是搖著鵝毛扇嗎?大概古時候凡是儒將或主帥,都喜用這種扇子的。蘇軾的《赤壁懷古》就為周瑜寫下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句子,可作明證。

    紈扇是古已有之的,這是宮中嬪妃們常用之物,故而稱作“宮扇”,又因為圓形的居多,所以俗稱“團扇”,又因為它是絲絹所制,故雅稱為“紈扇”。

    倒是摺扇的來歷,頗有撲朔迷離之感,並引起了不少爭執,一種説它是從高麗(朝鮮)與倭國(日本)傳入中國的;另一種説法是,遠在南北朝時,中國人就會自己製造了。

    外來之説,蘇東坡就有“高麗白松扇,展之尺余,合之則兩指許”的説法。而又有記載,説明代永樂年間,倭國向朝廷進貢了不少這種摺扇,當時皇帝還遍賜群臣,這些外來貨,經過逐步推廣,方形成一時風尚。

    另一説是南北朝時中國人製作的。“聚頭扇”,又稱“腰扇”,因為它是插在腰部衣帶上的緣故,但用的人不多。但很可能是從這時候起,摺扇傳入了朝鮮與日本的。到了宋元之間,返銷中國,因此有了外來貨的説法。不過此扇當時還是一種奢侈品,是富貴人家用的。《水滸傳》中“智劫生辰綱”就有“赤日炎炎似火燒,王孫公子把扇搖”的歌謠,可見不是平頭百姓用的。那時叫做“摺疊扇”,又叫“散扇”,因為它收則摺疊,用則散開的緣故。

    據記載,扇面上有畫的扇子,在宋代傳入中國的日本摺扇上,就有發現,當時開封的大相國寺就有的賣,可是價格昂貴,非一般人所能買得起,故而銷路不廣。

    到了明朝,在扇面上寫字作畫,逐漸為文人雅士所喜愛,特別是有的水磨竹骨上精雕細琢,更惹人喜愛,於是就成了收藏的珍品。富有之家,往往每年從端午節的鍾馗圖扇起,每天更換一把,直扇到中秋節的嫦娥奔月圖結束,算來至少有百來把之多,可以説洋洋大觀了。

    現在,既有電風扇,又有空調,摺扇似乎不是必備之品了,但它的生活情趣,卻令人難以忘懷。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8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