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訴説解放軍75年滄桑巨變

    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75個春秋,一串紅色足跡……

    漫漫征途,悠悠歲月,讓我們來聽聽3代軍人關於“衣食住行”滄桑巨變的訴説——

    衣 篇

    一個軍人的衣著便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但無論年代是遠是近,“徵袍”永遠講著軍人的故事……

    爺爺們打江山那時,談不上有什麼“被裝費標準”,有身軍裝穿穿就喜逐顏開了;從父輩到我們這一輩,方有了這樣一個統計數字:一個士兵的被裝費標準已由1978年前的100來元提高為今天的1900多元……

    爺爺的故事

    “他……他就是軍需處長……”

    狂風怒吼,大雪紛飛,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紅軍戰士穿著剛剛發下的棉衣,在山路上頂風冒雪前進。忽然,警衛員跑來向新到任的軍長報告: “前邊凍死一個人……”軍長疾步朝隊伍前面走去。風雪中,一位老戰士靠著冰崖坐著,一動也不動,好像一尊雕像。他神情鎮定自然,穿著一身破舊的單衣,布片像枯樹葉一樣貼在身上。他為什麼沒穿棉衣?為什麼沒有發給他棉衣?軍長見此情景滿臉怒容地喊:“把軍需處長給我找來!”隊伍裏沒有言語。“警衛員,立刻把軍需處長叫來!”軍長再次大聲命令。不知是誰指著那位凍僵的老戰士,低沉地説:“他……他就是軍需處長……”軍長愣住了。他向前走了幾步,深情地注視著這位死去的戰友,慢慢地舉起了右手,莊嚴地行了一個軍禮。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個艱苦的歲月,即使在根據地內,紅軍的服裝也只能是籌措到什麼就穿什麼,長征途中籌措棉衣更是難上加難。軍需處長按説應有條件穿得暖和點,但他卻毫無保留地將溫暖給了他人,將寒冷留給了自己。他沒有留下名字,當年凍死在長征路上的忠魂烈骨未留其名的又何止這一個軍需處長!

    爸爸的故事

    一件軍裝補了30多個補丁

    1961年春的一天,雷鋒外出作完報告回到連隊。副指導員一把拉住他:“走,快看看你的小展覽會去!”“小展覽會?”雷鋒一時沒弄明白。“是這麼回事,你的事跡登報以後,連裏把你的東西收攏了一下,擺在幾張桌子上,原來只想對全連同志進行一次艱苦奮鬥的教育,結果一傳出去,天天有人來參觀,想謝絕都謝絕不了。”

    雷鋒隨同副指導員來到車場附近,只見並排擺著3張桌子。一張桌上放著他的 “節約箱”,裏面全是他平時撿的邊角料、螺絲釘、牙膏皮等等。一張桌上擺著他給建築工地運水泥期間掃撒落水泥用的簸箕和掃帚。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最後一張桌子,上面擺著他兩雙打了補丁的鞋子、一雙有好幾種顏色補丁的襪子、幾件補了又補的軍衣和軍褲。有細心的觀眾還專門數了數,雷鋒那件軍裝上衣補了30 多個補丁。

    我的故事

    “護神”與“開夫拉”的擂臺戰

    “小小針線包,革命傳家寶……”唱著這首歌,穿著打補丁的軍裝,曾經是當年軍營的一道風景。這景色今已難覓。不是針線包不再擁有,而是今天很少派得上用場。隨著新一代服裝開始在駐港澳部隊試穿,如今我軍的軍裝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無論是用料、樣式還是顏色、服飾,都在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還多了一種“刀槍不入”的功能。

    20世紀末的一個秋天,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研製的“護神”牌防彈衣與來自美國的“開夫拉”牌新型防彈衣在某靶場進行現場比試。實驗開始前,來自大洋彼岸的專家悠然自得地坐在靠背椅上閉目養神。一陣槍聲過後,結果大出他們意料:“開夫拉”被5發子彈打了兩個洞,而“護神”卻只留下幾個彈頭親吻過的痕跡。

    在擂臺上輸了的對手不服氣,尤其是聽説美國一家公司要從中國大量進口“ 護神”牌防彈衣,他們更是咽不下這口氣,提出要按照國際慣例和通行的標準進行檢測。幾天后,由國際權威機構組織的檢測結果再一次表明“護神”無論是防彈性能還是自身重量,都明顯優於美國的“開夫拉”,防護面積還比“開夫拉” 大79%。此前,中國曾經被美國列為防彈衣禁運對象,如今,中國生産的“護神” 牌防彈衣首先開闢的國際市場反而卻是美國。

    食 篇

    “民以食為天”。兵呢?古來都説“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這是爺爺們熟悉的歌謠。當年,他們曾為自己能分得一點“伙食尾子”而高興。父輩們呢?他們至今仍難忘3個數字:“6毛”、“6元”、“60元”。“6毛”是士兵每人每天的伙食費,“6元 ”是戰士入伍第一年每月的津貼費,“60元”是基層幹部每月的工資。今天,落到我們這茬人賬上,這些數字早已翻了好幾番。

    走進連隊去看看吧,許多連隊菜盤子裏的“當家菜”———白菜、蘿蔔、馬鈴薯現如今已當不了家了,每餐肉、蛋、魚輪流“值班”。全軍絕大多數連隊的官兵早餐喝上了牛奶、豆漿,吃上了雞蛋,一餐兩三種主食、三四道菜肴則是平日的家常便飯。

    爺爺的故事

    草地上的“野菜識別會”

    “這是薺菜,這是黃精,這是玉竹……”一群軍人聚在一起,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但他們個個目光堅定,士氣昂揚。這是紅軍長征過草地時舉辦“野菜識別會”的情景。

    草地縱橫幾百公里,遍地沼澤,沒有人煙。紅軍過草地前,曾要求每人攜帶 10天口糧,但由於籌糧不足,走到第4天部隊就開始斷糧,只有靠採野菜、挖草根糊口。許多戰士分不清一些野菜有無毒性,有的同志吃了後又吐又瀉,臉色青紫。朱德總司令得知後,就組織了一個“野菜調查小組”,對戰士們採來的野菜進行鑒別;並召開了一次“野菜識別會”,讓大家照著樣子去採摘。當時他們不僅找到了幾十種野菜,還琢磨出了10多種野菜的吃法呢!

    爸爸的故事

    北京的炒炒麵現場

    1952年的一天,周恩來等黨政軍領導人來到北京市一些單位的幹部和群眾中間,察看大家製作炒麵的情況。周總理一邊看工人們操作,一邊挽起袖子與大家一起製作炒麵。炒麵,一種普通的方便食品,為何驚動了眾多黨政軍領導?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入朝作戰初期,志願軍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吃飯問題。由於敵機轟炸襲擾,部隊白天不便生火做飯。東北軍區後勤部建議供應熟食、炒麵。為此東北人民政府專門發出了《關於執行炒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對炒麵的品質、包裝、集中辦法等提出了具體要求。於是,東北和全國其他地區迅速出現了一派男女老少齊動員、家家戶戶忙炒麵的動人景象。

    我的故事

    “ O K!中國隊員的野戰食品棒極了!”

    “愛爾納突擊2001”國際偵察兵競賽,13個國家派代表隊逐鹿沙場。一個風雨交加的黃昏,中國偵察兵代表隊潛伏在河邊的樹叢中,等待天黑後突破“敵 ”防線……隊員們抓緊時機悄悄地吃著特製的晚飯:有的嚼著壓縮乾糧;有的撕開一個包裝袋,往裏面灌些雨水,很快就像變戲法一樣變出熱呼呼的米飯;有的把水壺內的水往飯盒裏一倒,十幾分鐘後就吃上了可口的麵條……比賽結束後,美軍一位參賽隊員提出想嘗嘗我軍的野戰食品。他嘗了一口快速單兵米飯又喝了一口湯,連聲讚揚:“ O K!原來中國隊員的野戰食品如此可口!棒極了!”

    我軍野戰食品的研究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新一代野戰食品不僅實現了系列化、餐譜化、熱食化,而且集營養、風味于一體。就説戰士們喝的“湯”吧,品種竟達3大類共計18個。用飲水一沖泡,幾分種後一碗口味鮮香的菜湯就成了,既能補充能量又能促進食欲,難怪美國參賽隊員品嘗後讚不絕口!

    住 篇

    我軍營房的歷史是我軍成長的鏡子,也是一種軍人文化的傳承……

    爺爺們當年神往過“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但他們自己卻只能輕輕地哼唱著“幹稻草,軟又黃,金絲被,蓋身上……”百姓家裏借宿,“青紗帳”裏安身 ……

    前幾年,帕米爾高原某邊防團官兵喜滋滋地從冰窖似的“幹打壘”遷居新落成的樓房,成都軍區、蘭州軍區一些戍邊幾十年的幹部開始在內地大城市有了屬於自己的住房,當時許多人臉上流淌著淚水。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我軍80%以上的幹部住房達不到標準;現在,有70%以上的幹部住上了標準單元房。這情景,別説爺爺們當年不敢想,就是父輩們也沒想到會變得這麼快!

    爺爺的故事

    第一項注意“到府板”

    知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來歷嗎?最早叫作“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那是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親自為工農紅軍制訂的。“六項注意”包括“到府板,捆禾草,買賣公平,説話和氣,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其中第一項注意就是“到府板”。紅軍打的是遊擊戰、運動戰,居無定所,官兵們只能天當房,地當床,風餐露宿。於是,老鄉家的門板常被他們借來當鋪板。當時,一塊門板別説對老百姓,就是對紅軍來説也是一筆不小的財産。因此,毛澤東制定紀律:借用老百姓的門板後,出發前一定要及時歸還。後來,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期間,又在“六項注意”後邊加了兩項:“大便找廁所,洗澡避女人。”紅軍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人民群眾一看就知道紅軍是真正為窮苦人鬧翻身的軍隊,於是積極參軍參戰,幫助紅軍打勝仗。

    爸爸的故事

    説個謎語給你猜

    “遠看像座墳,近看有個門,細看裏面還有人。”這是20世紀50年代的順口溜,也是當時的軍營謎語。如今的年輕軍人也許不知道,謎底竟然就是我軍官兵居住的“拱”式營房!

    建國之初,人民軍隊的營盤除了接收散落在一些港口、要塞、租界的舊營房外,幾乎是一片空白。朱德總司令指示:“我們要動手建設固定的營房。”然而國家初建,百廢待興,經費十分緊張,1950年的營房經費按人頭髮,相當於每人每年26公斤小米的價錢。

    某紅軍團是一支跟隨毛主席、朱總司令長征過來的英雄部隊。他們自已動手,上山採石伐木、下河撈沙,然後在老百姓指點下用石塊砌墻,架上拱形房頂,兩頭用石頭壘個大三角(當地叫牛角)頂住。這種被當地人稱作“拱”的簡易建築便成了他們駐紮的第一代營房。據營房部門統計,我軍從1950年到1959年共建成了7000多萬平方米的“幹打壘”、“地窩子”等各式各樣的簡易建築,基本解決了部隊住房急需,結束了我軍租民房、住廟宇的歷史。

    我的故事

    泳池傳來笑語聲

    “藍天小區”、“今日家園”……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隨著一個個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的城市住宅小區拔地而起,共和國軍人的安居夢開始變成現實,實現了新一代營房的世紀變遷。

    2001年8月的一天,某紅軍團舉行一次老幹部、老英模聚會。在團領導帶領下,老同志漫步在規劃整齊、綠色蔥翠的營區,欣喜地看到昔日自己栽種的幼苗已長成參天大樹,原先住過的低矮營房變成了一座座別墅式的樓房,凹凸不平的土路也成了寬敞潔凈的水泥馬路……更令他們驚喜的是,當年他們訓練結束後提水衝澡的池塘如今已變成一個設施一流的游泳池。聽到泳池裏傳來戰士們的歡聲笑語,老同志無不感慨萬千……

    行 篇

    鐵腳板、小推車,騾馬化、摩托化、機械化,圓了中國軍人的一個世紀夢!

    “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它山高水又深……”戰爭年代,爺爺們的鐵腳板曾經賽過敵人的汽車輪子。全國解放後,雖然有了汽車,但騾馬炮車一度依然是部隊中的令人高興的“現代化”,父輩們行軍主要還是靠兩條腿。建國初,我軍向西藏高原挺進,1000多公里的進藏路,部隊走了幾個月,數以千計的官兵捐軀在進藏路上。抗美援朝時,志願軍3個炮兵師中就有兩個靠騾馬牽引。20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著集團軍的出現,大批軍馬正式退役了,汽車、裝甲車、直升機成了我軍主要的機動力量。如今,新兵進藏、老兵出藏坐的是波音737。退伍老戰士前一天晚上還在邊防連隊睡覺,第二天就到家了。

    爺爺的故事

    “飛毛腿”5天飛越350公里皖中平原

    1946年6月26日,中原軍區1縱隊1旅完成了掩護主力向西突圍的任務後,在旅長皮定均率領下從白雀園向東突圍。他們走進了大別山,延安來電只有重復了好幾遍的兩個字:快走!快走!快走……

    7000名子弟兵邊走邊打,邊打邊走。7月13日,他們到達了一個叫作毛坦廠的地方,它背後是大別山麓的最後一座山,前面就是皖中平原。為迅速脫離險境,他們開始了5晝夜連續行軍,飛越350公里皖中平原。一路上人不宿營,馬不停蹄。夜間,許多同志一面走路一面閉著眼睛睡覺,一不留神就掉進水田裏,半個身子涂滿了爛泥。有的同志猛地醒來,伸手一摸前面沒有人,便趕緊追上去,結果又把前面的同志撞個趔趄,要是碰在槍身上,還少不得在額頭上留個紀念。

    這天一大早,他們走到六合公路上的官亭鎮,把民團局100多個局丁赤條條地堵在了床上。戰士們和敵人開起玩笑來:“喂,快起來,共軍來了!”局丁竟發了脾氣:“你吵什麼!共軍又不是飛毛腿!”

    殊不知,他們還真就是“飛毛腿”,硬是在5天裏飛行350公里。最後過津浦鐵路時,一個女同志是爬過去的,她已經沒有走過護路溝和鐵路路基的力氣了。終於,他們見到了蘇中解放區派來接應他們的淮南大隊!這時,皮定均一屁股坐在地上,他同樣沒有一點力氣了。

    呵,5天5夜的平原飛兵!就靠兩條腿!

    爸爸的故事

    2.8萬峰駱駝最後只剩8000多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我駐藏軍政人員的生活保障全靠駝隊運送進藏,一次往返要半年多時間。當時西藏少數反動分子對我軍駐藏人員實行封鎖,駐藏軍政人員每天僅靠200克糧食生活。1953年春,時任西藏運輸總隊政委的慕生忠將軍親自組織了2.8萬峰駱駝運糧進藏,結果留下一路駝骨,駝隊返回時僅剩下8000多峰。儘管如此,運輸總隊仍然克服困難,堅持運輸,至1954年春共運進麵粉1390 噸,黃豆250噸,衛生醫藥器材、發電機等4050噸。在這次人類史上罕見的艱苦挺進中,僅西藏運輸總隊就犧牲了20多名官兵。

    我的故事

    千里演練一日還

    1999年9月的一天清晨,一支由數十輛軍車組成的綠色隊伍迎著晨曦,由北向南疾馳在蘇北某高速公路上。

    駐守在蘇北的某機械化部隊奉命趕赴蘇南某地集結,參加軍事演練。按照要求,從部隊駐地到集結地域,200多公里的行軍路程必須在規定時間開拔和到達。

    上午7時,部隊經過2小時30分鐘的行進,按預定時間準時到達南京長江大橋。部隊穿越市區後,又直奔滬寧高速公路。全封閉、多車道、平坦整潔的路況使一輛輛軍車如猛虎插翅,開足馬力向前賓士。3個多小時後,車隊提前趕到集結地,官兵們生龍活虎地出現在演練現場。

    當日下午6時許,部隊勝利完成演習任務,在暮色中一路高歌,行進在返回途中。“千里演練一日還”。部隊領導感慨道:“往返近500公里路程,大部隊機動僅用7個多小時,這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

    75載風雨征途,一個個關於“衣食住行”的故事印證著歲月崢嶸,往事如歌 ……

    樹高千尺有其根。子弟兵的“衣食住行”其實是人民大眾在共産黨領導下鬧翻身、求溫飽、奔小康的縮影。爺爺輩艱苦,是因為那是打江山的年月,人民尚在水深火熱之中,為著人民大眾穿得暖、吃得飽、住得好,他們再苦再累也心甘。從父輩到我們,日子越來越滋潤,是因為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國力強了,人民富了。

    人民幸福我幸福,子弟兵永遠和人民同甘苦共命運!

    

    《中國國防報》2002年7月2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