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淘金時代
陳龍

     零點的一項調查表明,MBA(工商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一度成為中國社會十大流行語之一。

    從1991年中國首批9所高校開始MBA試點招生,到今年已有11年。11年來,中國本土的MBA院校遍及27個省市。11年已經造就了一個中國的MBA教育産業。

    1908年,哈佛大學率先招收MBA。與已近百年的西方MBA教育歷史相比,中國MBA教育無疑是幼稚的,但這並不防礙它的激情四溢。

     古人有錢之後,“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就成為一種生活追求。現如今,更NB的追求是花錢去讀MBA。

     MBA正在成為“市場英雄”的代名詞,並且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通往上流社會的敲門磚”。可以清楚看到是,政府、企業以及媒體都對MBA能帶來的創富能力表示期待。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劉永好當上了商學院的顧問,段永平每月雷打不動去讀MBA,媒體對MBA對話之類的節目情有獨鍾。

    一個經典的場景是,某大學商學院為剛剛入學的MBA舉辦了迎新酒會。優雅的環境、輕鬆的音樂、可口的飲品,還有平時難得一見的商業巨頭和學者。這種氣氛,和氣氛背後良好的溝通環境和社交圈子,恐怕是MBA們最樂意見到的,更迷煞了許多志存高遠的哥們姐們。

    在深圳,一塊板磚砸下來,十個人有九個是經理。

    現在已經有人在擔心:幾年過後,一塊板磚砸下來,十個人有九個是MBA。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MBA熱吸引了蜂擁而來的淘金者。正如美國西部拓荒時期的淘金潮,人人都有夢想。中國的MBA學員和辦MBA的人都在淘金,中國的MBA據稱最高年薪可以達到83萬元,而國內的讀MBA的學費節節高漲,MBA學員和MBA産業都期待賺回一桶桶的真金白銀。

    各種各樣真真假假的國外MBA課程蜂擁而來。除了正規院校在大量招收MBA學員外,打著MBA旗號開設的各種MBA培訓班也層出不窮。據媒體報道,在“某國際工商管理培訓中心”,入學考試是開卷的,也不必做什麼畢業論文,只要花1萬美金(約合8.3萬元人民幣)就可以在13個月內拿到一張MBA證書。

    騙局只是更好地襯托出MBA産業的火爆,實際上,各個名牌的大學商學院已經成為MBA教育的義務打假者。

    每一個報讀MBA的人都知道,MBA的學費不菲,並且隨著MBA的聲名鵲起,學費也隨之水漲船高,不少學校已將其學費從最初的3萬元提高至5萬元,漲幅達70%左右,而頂尖名牌大學的MBA學費更是高過6萬元。再加上參加相應的輔導班、採購書籍等費用,高額支出對普通白領階層是個不小的數目。但每一個報讀MBA的人心中都有一個燦爛的理想,因為MBA是順利地邁進企業管理高層的通行證。

    需求大於供給

    雖然上演了種種混亂場面,但仍然有充足的理由認為,中國的MBA淘金時代正在到來。

    一個煽情的觀點認為:“中國現在需要有一個大的結構變動,也就是説要在一個職業經理階層出現之後,才形成所謂的‘上流社會’,而MBA正是這個‘上流社會’的一張門票。”

    事實上,不管我們喜歡與否,人類確實存在著層次劃分,劃分的依據通常是社會、經濟階層等,而讀MBA有利於個人社會階層的提高。

    4月25日,夏業良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向張五常提了一個頗有意味的問題:中國目前讀MBA很貴,以前很便宜,但是隨著價格上漲,讀的人反而多了,怎麼解釋?這是反擊張無常“價格(或代價)下降,需求量必定增加”的論點。拋開學術層面的鬥爭,這個問題也頗有現實意味。而張的回答很簡潔:需求上升,價格上升。

     而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資料表明,目前,包括“企業管理人員在職攻讀MBA學位的學生在內,全國累計招生MBA學員47000人,已有12000余人獲得了MBA學位。而全國現有國有企業284000家,外資、合資企業30萬家,金融保險企業12萬家,還有2000多萬家鄉鎮企業。有預測認為,入世後中國需要30萬MBA,這勢必將形成對MBA的需求熱潮。在2002年,中國計劃招收MBA學生15000人,今後將以每年3000人的速度遞增,到“十五”末期,每年將招收MBA學生3萬人。不用太多分析,我們也知道,需求大於供給。

    正如形成熱潮的東東最後都會成為狂歡,如足球,MBA的狂歡似乎正要來到。

    這場狂歡也許對想讀MBA的人並非好事。MBA熱近幾年持續升溫,2000年報名參加MBA入學全國聯考人數為3.4萬,2001年為3.8萬,今年超過5萬。據統計,今年聯考中北大的競爭最為激烈,錄取比例僅為7.85%,清華大學為10.71%,人民大學為11.14%,北大的復試淘汰率最高,是50%。

    MBA與收益

    MBA能給我們什麼?雖然這個問句有給MBA教育産業做廣告之嫌疑,但這還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比較官樣的説法是:“你可以學到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你將具備一些成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必備的素質,他們將幫助你、培養你,使你具有成為一個真正的職業經理人的潛質;你可以聽到一些世界知名企業的CEO們為你現身説法,講解他們在企業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你可以從這裡認識到一批今後將對你的事業有很大幫助的一批同學。你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這一點更為重要。”

    比較形象的説法是:“打乒乓球、高爾夫球,業餘選手就是打不過受過正規訓練的。天資聰慧,比如土匪、山大王,和正規軍一打,沒戲,準輸。中國的企業沒有和跨國公司正規軍的主力部隊交過戰,打敗的是偵察隊和快要退休的小分隊。MBA就是要解決老總的正規訓練問題。”

    從最實際的角度出發,當然也是MBA們最關心的一點:許多人期許MBA能為自己帶來高薪,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大陸的平均薪金水準為39313元,大陸城市中平均薪金(包括獎金、津貼及各項現金收入)水準最高的為深圳,年薪平均水準在50254元,薪金一般隨著學歷的增高而增長。MBA的薪水是個例外,他們的薪金遙遙領先,甚至高於博士,達到平均年薪81169元的水準。

    有意思的是,調查還表明,沒有名牌高校背景或缺乏工作經驗的MBA,月薪也就在3000—5000元,這與能找到好工作的大學生也相差不大。

    期待“令人民幣失色”的群體

    説起MBA,不能不提到哈佛49屆畢業生。他們是MBA歷史上最輝煌的見證。這一被1974年5月號《幸福》雜誌譽為“令美元失色的班級”中有20世紀70年代強生公司、亞頓公司、施樂公司等知名公司的總裁,這些人的財富在1974年達到了20億美元,平均每人擁有3棟房屋,共擁有近百架私人飛機;45%的人都是所在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總經理,他們的公司年收入高達500億美元,雇傭員工超過100萬人。這個令美元失色的班級相當一段時間被視為“美國夢”的最佳詮釋,也成為後來鼓勵青年選擇MBA的重要原因。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在MBA鼎盛的2000年跨進美國名校大門的學生,到2002年畢業時卻愁容滿面——因為2002年是美國MBA近十幾年來就業情況最糟糕的一年。

    佔MBA就業市場三分之一強的各家管理諮詢公司,今年招聘新人減少了25%到50%不等,華爾街的銀行砍掉了4萬個職位。其他行業也減少了MBA的招聘。通用汽車公司今年招聘的MBA比去年減少70%,英特爾和惠普公司則比去年減少一半。今年MBA的薪水也普遍比去年下降5%到10%。

    在哈佛大學,一家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向擠滿了會議廳的畢業生們宣佈,他們公司今年招收的MBA數量在0到2人之間,很可能接近於0。為幫助學生渡過難關,哈佛商學院向每個畢業生發放了400美金的補助,專門用於參加在外地的招聘會及面試。哥倫比亞商學院的一位畢業生無奈地抱怨:我現在的全職工作就是找工作。

    面對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經濟形式,中國的MBA似乎還不愁找工作。值得期待的是,中國的MBA們也能出現“令人民幣失色”的群體嗎?

    前景無法遇見,只能交由市場判斷。

    名牌時代

    打開你手頭的一份報紙,十有八九你能看到各式各樣的MBA項目介紹,如果你翻開的是清華的,有這樣一句話會吸引你的注意:MBA不是品牌,精品MBA才是名牌。另外的一些招生廣告上,也出現了“是獅子就站在獅子的行列裏”的煽情話語。名牌效應,會成為各家MBA院校競爭生源的一大法寶。

    京城一家媒體曾經引用一位外企人事經理的話——“我們在中國只認中歐和清華的牌子。”事實上,這可以認為商學院的品牌大戰正在短兵相接,名校火爆、普通院校吃不飽的現象已經出現。

    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所説,傳統的教育是面向政府,MBA教育則面向市場,MBA教育引入了個人投資的觀念。

    既然MBA是一種投資行為,那麼投資者就是上帝,學生和學校的關係也變了,MBA更強調把學生當成客戶,作為客戶的學生選擇了提供産品和服務的商學院,品牌做得好,提供的品質好,口碑就更佳,也就擁有越來越多的用戶和市場。

    曾經有兩個排序在MBA的圈子中産生過一定的影響。

    一個是國內一家網站搞的“中國MBA院校前十名大排行”(依次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另外一個是2000年全國MBA指導委員會對各個MBA培養院校的教學進行的評估,依次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東北財大、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前一個排名偏重於從社會的角度來進行觀察,後一個排名則偏重於從教學的角度來進行觀察。但從本質上來看,這兩個排名不能從實質上反映各個招生院校的實際的MBA培養水準。MBA培養水準的高低,其衡量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他們所領導的企業的大小及其本人所處職位的高低;二是他們薪水的高低。只有這兩個指標才能真正反映出MBA培養水準的高低,而中國上述兩個標準還很難凸現出來,因此也就無法進行有實際意義上的排名了。

    可以認為,目前比較熱的幾所MBA招生院校,如北大、清華、復旦等,之所以火爆,更多的原因要歸功於這些院校作為歷史名校的綜合效應。

    《新週刊》2002年7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