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

    我一向偏好讀紀行一類的文章,這樣的偏好來自於對旅行的熱愛。像知堂反覆提到的日人松尾芭蕉和小林一茶,就是古代的背包族。他們生活簡樸,往往連背包都不能自備,需要向人借貸。但是一旦行走在旅途中,他們看到的景色,通過一篇篇遊記、或者是短短的一首俳句,都能穿越若干個世紀的時間,完整地重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像這樣的句子:“春去也,鳥啼,魚的眼裏浮著淚花。”讓我們目睹了老去的旅行家站在河邊物傷其類的樣子。更為直接的還有黑澤明的《德爾蘇烏扎拉》,就是根據一個蘇俄軍官在西伯利亞與獵人的故事改編的電影,還有阿斯塔菲耶夫寫凍土帶生活的《魚王》,那些世間獨特而紛繁的景致,通過紙張,讓我們親眼目睹了。

    是的,親眼目睹。我一直這樣理解旅行:以遠足的方式為眼睛做聚餐,這些精神食糧沉澱,慢慢充實、擴大,建造人的內心,享受生活。旅行不是旅遊,不是觀光,更不是一群人去一個人所共知的地方玩。它應該是,用最簡單的設備,以自己的能力,走在路上,到達遠方。景色並不一定在遠方,

    也許就在行走著的路上。在這點上,背包客和自助旅行是最得人心的舉動,它把真正的旅行完美地表達了。

    我相信每個人大概都有過在地圖前謀劃和發呆的時日,現在沒有,少年時是一定有過的。因為年輕,所以想去遠方。遠方是每個人少年時代的夢,只是隨著年齡的增大,碎了。殊不知,到達遠方的途徑,只有旅行一條,而旅行,則是不分年齡階段的。誠如培根所言,“旅行對年少者來説,是一種教育;對年長者來説,是一种經驗”。 

    所以我近乎偏執地認為,用雙足行走在大西部、用手寫下自己的遊記繪下插圖的一直,《藏地牛皮書》的作者,無數次旅行的主角,無數人讀到這本書後將羨慕的人,他小時候一定喜歡地圖,一定喜歡到遠方去,一定在地圖前喃喃自語過,他一定曾經生活在遙遠的大地上。我想,沒有哪一個熱愛旅行的人,對著這樣一本手工一樣的書置之不理,相反,它大量的手繪插圖、照片以及豐富的資訊(細微到了網吧和廁所的位置、價格),一眼就能讓人對它充滿信任。這是一本真正的關於旅行的書,它的厚重、粗糙和笨拙,顯示了旅行者的親歷親為,顯得異常真實。

    旅行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嚮往出走,喜歡離開?對於過去的人們,我們可以解釋説,那是因為他們的內心需要。那麼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呢?翻完《藏地牛皮書》之後,我在一直的序裏發現了一句特別有意思的話:“旅行不過是具體的邁開腿就走罷了,而另一種與之有關的怕是永遠揮之不去的情感。”

    像芭蕉和一茶那樣經年累月行走在外的人,想的大概不外是回家。所有的旅行,目的地都是指向家的。我們————在鬱悶的城市裏生活的人們,暫時脫離生活的軌道,走得很遠很遠,而意義,還是在於建設自己既有的生活,至少將原本鬱悶的生活調劑一下。也許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戴新偉

    ■相關新書

    《朝聖梅裏雪山》

    黃豆米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3200元。

    故事的源頭籠罩著濃濃的傳奇色彩:十年前,一個被碰巧拍攝下的香格里拉梅裏雪山主峰上的鏡頭,依雪山下活佛之言,膠片被珍藏至今。當時目睹者之一的黃豆米幾年後忽然發現,膠片記錄下來的那神奇的圖形,竟仿佛圖騰般的標誌,隱藏著難以琢磨的讖語————於是,她決定走入那座雪山去尋找答案……

    《行走美國》

    葉永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版,2600元。

    葉永烈的文字注重細節,注重花絮,注重民生風情,本書是他在美國採訪和家居生活的真實記錄:在費城馬思聰女兒家過耶誕節,感受到海外赤子濃濃的思鄉情;美國市場上隨處可見的中國製造的商品,令人又喜又憂;中美兩國人民住房觀的差異,叫人大跌眼鏡;米老鼠的故鄉、影城好萊塢和賭城拉斯維加斯,讓人大開眼界;人間仙境夏威夷的旖旎風光,使人陶醉不已……

    《中國自助遊(彩圖本)》

    天域北斗編,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2年3月版,3900元。獨行天下或自行組隊遊覽,雖然要自己打點一切,時刻為車票、食宿而奔波,但好處在於可以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到處闖蕩,又可深入民間親身體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何況費用方面通常都會比旅行團便宜。本書力求集旅遊資訊、旅遊知識、遊家經驗于一體,重點在於自助旅遊的資訊(如路線的選擇、各類交通資訊、餐飲住宿的指導)和遊家的經驗。

    

    《南方都市報》2002年7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