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報的日子不好過
吳萬里

    美國的《紐約時報》早在1971年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但是國內有條件上市的大報係不但對掛牌毫無興趣,多年來連財務情況都諱莫如深,對《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大報財務數字有興趣的人不少,但是能夠摸得清一二的人卻很少。

    開源節流 各出奇招

    對報紙媒體而言,最主要的收入不外乎廣告與銷售,最重要的開支則為人事成本和紙張消耗。報老闆想要開源節流,從這四大方向著手肯定錯不了。所以這幾年來只要是細心的讀者,就不難發現報老闆為了掙錢,花招百齣。例如在版面上既像報道又像廣告的文章越來越多,還出現各種“收費”的座談會、研討會報道,以及會幫報社生“小金蛋”的各種國際藝術品展覽。而之前《中國時報》、《聯合報》報係買報紙送刮刮樂,折價5元的普獎滿天飛,也是為了刺激零售業績。

    除此之外,用報紙鋪在塑膠箱墊底的蛋農,則發覺《聯合報》的紙張長度就是特別短,短到箱邊兩側還會空出一大截。而各報減張、改版、放大字體都是學問,“填版面”又增加人力負擔,所以如何利用新聞版面“變相”廣告,“摸魚兼洗褲”兩邊討好,遂變成報社的另類開源手法。例如與地方縣市政府首長的對談、採訪其政策理念,就都有濃濃的廣告味。費用雖不直接以廣告費計算,但七八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各種名目收入少不了。

    除了廣告新聞化對增加收入不無小補,以及辦折扣活動變相減價,以刺激零售外,報社的節流之道也是錙銖必較,耗費最兇的白報紙遂成為第一個開刀的對象。從今年以來,各大報改版不遺餘力,包括《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聯合報》、《經濟日報》等都有改版,其中《中國時報》還不止一次改版,短短3個多月內大玩版面大風吹,不要説讀者找不到版面在哪,恐怕連記者都不知道自己的稿子被放到什麼地方。追根究底,報社其實是假改版之名行減張之實,大家可別小看這麼一張、兩張的變化,對報社來説,一年可是省下好幾千萬元的支出。從《聯合報》的例子就知道省錢也是有學問的。

    《聯合報》向來都比《中國時報》短4。5釐米,而包括《聯合晚報》、《民生報》也都和《聯合報》一樣“矮人一截”,只有53。5釐米的身高,《經濟日報》則略長,有55釐米,但是還是比《中國時報》報係的各報紙,以及《自由時報》的“標準身高”58釐米短上一截。《聯合報》董事長王必成的女兒、同時也是《星報》副社長的王安嘉就曾在媒體上表示,這些幾釐米的零頭每年能為報係省下上千萬元,可見很多外人沒注意到的小地方,卻是報社降低成本的門道。

    風光不再 裁員不斷

    據新聞業界的推算,兩大報係在解除報禁前最歉錢的時代,曾有過一年凈賺七八十億的風光局面。但是近年來則是紛紛傳出十位數的虧損,例如《聯合報》從民國88年下半年開始出現單月虧損,而前年及去年的平均單月虧損為1億元。一位資深員工就表示,去年報係的廣告衰退約二到三成,比當年的退報運動傷害還大。

    外界對各報的數字傳聞不一,但是大致而言,外傳《聯合報》報係因有五份報,近年來每年約是20億以上的赤字,而《中國時報》報係則是10余億元的虧損。

    至於不似兩大報各有三五份報紙的《自由時報》,在這兩三年都能發出高達三四個月的年終獎金,外加端午、中秋節獎金,還是讓外界對《自由時報》的盈虧充滿想像空間,也讓同業見識到老闆林榮三口袋的深度。

    自從民國88年底,兩大報開始組織重整、優退優離後,據《聯合報》報係內部的估計,大概少了上千名員工,花了20幾億成本。而人事包袱不比《聯合報》報係輕的《中國時報》報係,包括中網科技裁員、報係優退優離算下來,約少了四五百人。正當兩大報裁員砍人不手軟時,外界對於《自由時報》遲遲沒有類假的動作而感到訝異,不過就在今年4月初,《自由時報》悄悄裁員11人,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10年以上的資深員工,但同時又招考編採人員。據了解,《自由時報》還有意無意地向員工透露六七月時,不排除還有下一波動作的可能。

    報業經營景況今非昔比,已非這幾年才發生,早在報禁解除時,國內報業就曾經經歷一場大洗牌,今年正是報禁解除後的第15年,報社囿于競爭者眾及景氣低精密度等結構性、大環境因素,而使出各種五花八門的招數想盡辦法多賺錢、少花錢,只是在第一人老報人先後退出舞臺後,總覺得後繼者少了幾分文人情懷。

    報社經營或許應該企業管理化,但是報紙絕不僅是一部賺錢機器而已,報老闆撥弄算盤時也千萬別忘了辦報的初衷,否則難保人力精簡做過了頭,廣告新聞化操作過了火,反而引來市場的淘汰也説不定。

    《參考消息》2002年6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