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塊、坦克、和平,巴以衝突54年
劉志松

    主權之爭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地,迦南人在這裡繁衍生息,迄今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而猶太人原屬生 活在阿拉伯半島的閃族的一個部落,居住在今天的伊拉克巴士拉地區。西元前18世紀,他們在 部族領袖亞伯拉罕的帶領下,沿著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商路開始遷徙,輾轉于敘利 亞地區,最後紮根于當時已有較高文明水準的迦南地,同當地的土著人和睦相處。 經過幾個 世紀的休養生息,猶太人逐漸發展壯大起來,並於西元前11世紀建立了以色列國。西元70年, 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西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 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看來,無論是迦南人(即現在的巴勒斯坦人),還是猶太人,都是生長在同一塊土地--巴 勒斯坦地區的兄弟。然而,就是這樣的兄弟歷史卻成為了他們以後衝突的根本原因:巴勒斯坦 人宣稱自己是古迦南人的後裔,幾千年來他們一直在此生息繁衍,自然是巴勒斯坦這塊地的主人;而猶太人則主張他們才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他們的祖先曾在這裡生活了2000年,並建 立過強盛的王國。

    猶太複國主義 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複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 。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繼 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後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 太複國主義的思想。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 去'嗎?到哪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 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 考慮過烏干達,併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 複國主義者代表大會上,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貝爾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 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複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 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 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 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 持續了3年之久。

    面對阿拉伯國家的反抗,1939年5月,儘管英國政府馬上改變初衷,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 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進入。然而,《巴勒斯坦白皮書》公佈之時 ,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 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加之戰後很多 國家還是不能接受猶太人,就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猶太人別無所去, 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於是,猶太人紛紛奔向巴勒斯坦 。

    以色列立國 猶太人紛紛奔移巴勒斯坦,而阿拉伯人則堅決反對,兩方都不能得罪,英國自覺力不從心, 於是將這個燙手山芋移交給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 。決議規定:英國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 ,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 有120多萬,佔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 。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 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裏安宣佈《以色列國獨立宣言 》,以色列建國;然而,遺憾的是,聯合國決議中提到的阿拉伯國家卻因為阿拉伯人國家的普 遍抵制決議並沒有同時成立。

    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佈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宣佈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 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 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使得只有遊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以色列宣佈停 火後,趁機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而巴 勒斯坦也因此被分為三部分: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 人從此成為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領土西奈半島。以色列軍隊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領土。

    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又稱"六天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敘利 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戰爭于6月11日結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巴勒斯 坦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共達6.57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萬阿拉伯人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即十月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 的支援下,向以色列發起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內佔領了黎巴嫩1/4的領 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大部分基地。

    難民死結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特別是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數百萬巴勒斯坦人背井離鄉,淪 為難民。聯合國現已確認,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全球有350萬巴勒斯坦難民有權要求以 色列對他們在中東戰爭中損失的財産和生意作出賠償,並允許他們回國。目前,部分巴勒斯坦 難民已加入當地國籍或移居歐美。另有約110萬難民仍居住在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和巴勒斯 坦等地的難民營中。此外,還有約250萬巴勒斯坦人也被確認為具有難民身份。

    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 隨著移民人口的增加,以色列不斷修建新的猶太移民定居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 軍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等阿拉伯土地。以政府雖未正式吞併這些土地、但猶太移民卻在 當地建造了大量定居點。

    但以色列認為他們對目前生活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大多數以色列人的定居點擁有主權,以方有權根據定居點人口的自然增長進行擴建。近幾年來,以色列在它所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 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經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 達1.4萬人。以色列的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 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巴勒斯坦方面認為,被占領土上的猶太人定居點是非法建立的,應全部取消。多年來,阿拉 伯國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聯合國242號決議和338號決議,在被占領土上停止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 ,撤出1967年其佔領的領土,以"土地換和平"。但目前巴方不得不同意維持現狀,並由以軍 維持其安全。

    戈蘭高地

    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都在鬧水荒,正如佩雷斯説的 那樣:"中東地區水比石油更重要。"在中東和平進程的歷次重大談判中,水資源總是有關各方 激烈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而戈蘭高地之所以長期成為敘以談判的焦點,與其豐富的水資源不無關係。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很快意識到水及其源頭對於其生死存亡的作用,並數度為此而發動戰爭 。在1967年的阿以戰爭中,以色列軍隊佔領了約旦河水資源的大部分,並在1978年和1982年對 黎巴嫩開戰,企圖掌握利塔尼河的控制權。目前,以色列近40%的水來自約旦河西岸。 經過幾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失去的不僅是土地,還有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水資源。圍繞 著水資源問題,阿以進行著殊死的鬥爭。巴勒斯坦在西岸被占領土開採水的行動遭到禁止,這 使巴勒斯坦人更加感覺到收復失地對於自己的重要性。在被占領土上,以巴雙方的用水極不平 衡。在希伯倫的5000名猶太定居者,一天可以得到1.7萬立方米的供水,而生活在這個城市的 40萬巴勒斯坦人,每天總共只能得到7000立方米的水。

    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位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全城由舊城(東城)和新城(西城)兩部分組成。 舊城多宗教古跡,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區。新城是在19世紀後逐漸建設起來的,主要是猶太人的居住區。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5000年曆史的城市。歷史上,不同的民族,包括猶太人、亞 述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等都在此繁衍生息,於是成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耶 路撒冷問題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係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聯大在通過第181號決議時,就考慮到耶路撒冷問題的複雜性,因此將耶路撒冷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194 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耶路撒冷被分為以色列轄區(西耶路撒冷)和阿拉伯即約旦轄區 (東耶路撒冷)。

     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説,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麥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 斯蘭教的第三聖地,據《古蘭經》記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踩著親真寺裏面的石頭登天 接受真主啟示後返回人間,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的地方。

    對於猶太人來説,早在西元前10世紀,他們的祖先大衛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 色列王國",因而耶城無論如何都應歸他們所有。1950年,以色列就自行宣佈耶城為其首都。在1967年的"六五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大片阿拉伯領土,並於1 980年7月宣佈合併後的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

    邊界問題

    解決邊界問題實際上是解決巴勒斯坦建國問題。巴以邊界問題牽涉到聯合國兩個決議:即18 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2.7萬平方公里土地中的1.52萬劃分給"猶太國",其餘的1.115萬平 方公里劃歸"阿拉伯國"、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軍隊撤離其于最近衝突中所佔領的領土"(1967年中東戰爭所佔領的土地),其他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作為主權國家在中東地區 的存在權和安全要求。

    以色列前總理巴拉克曾原則上同意巴方在自己控制的地盤上建國,並同意阿拉法特于2000年 9月雙方簽署和平協議時宣佈建國,但條件是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的停火線來劃定邊界。

    儘管巴方表面上堅持收回每一寸土地,但是巴高級官員私下表示,如果能收回95%以上的土地,巴方是可以接受的。

    阿拉法特的悲壯時刻

    儘管在1994年,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拉賓、外長佩雷斯等同獲諾貝爾和平獎,然而,至少 從這近八年的巴以形勢看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委員會只不過同他們三人,尤其是阿拉法特開 了個善意的玩笑而已。經過幾年的流血和衝突,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和平在中東只不 過是一個使用最多然而實現最少的符號而已。而當以色列的坦克瞄準了阿拉法特的總統府,阿 拉法特,這個世界上惟一沒有國土的總統被困在拉馬拉,與世隔絕並且不得不與生存--比如 水、糧食等的基本需要作鬥爭時,和平似乎要在巴以的土地上永久地拉上了帷幕。與此同時, 一生為了和平作不懈鬥爭、現年70多歲的老阿拉法特似乎也將被推至歷史舞臺的後臺,時代真的要跟他説再見了嗎?

    面對沙龍將自己逼至墻角的事實,阿拉法特除了抗爭之外,還真有點有苦難言,左右為難。 因為,他清楚認識到目前他的敵人不僅僅是沙龍和以色列政府,同時對手還來自自己身邊和巴 勒斯坦內部--就是以"民族利益、宗教利益"為名義的巴極端派組織。如果他試圖阻止以巴 極端派組織的攻擊行為,就會失去越來越多人的擁護和信任;如果支援他們,又會被以色列和 美國指責為縱容恐怖分子、破壞和平進程。美國總統布希已經多次對此表示不滿。

    在反抗以色列的鬥爭中,尤其是2000年開始的"因提法達"(起義)運動中,巴勒斯坦極端 組織受到越來越多巴勒斯坦人的支援和擁護。而這些極端組織,為彌補軍事手段的不足,在行 為上更不加選擇地攻擊包括平民在內的所有對象。按照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的話説,"以色列 人沒有無辜者。"在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人的組織中,有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激進組織,其中 最主要的代表為哈馬斯、吉哈德、"人陣"等,它們策動了近期一系列最重要的對以襲擊行動 ,也因此成為以色列重點打擊的目標。 由於策劃、發動多次恐怖襲擊事件,這三個組織均被阿拉法特的自治政府宣佈為非法,但這 並沒有影響其勢力的發展。而且除此之外,在巴勒斯坦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極端組織,甚至阿 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內部也出現參與激進活動的小團體和人員。在雙方衝突不斷加劇的形 勢下,巴內部極端組織和思想不斷抬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而阿拉法特則成為了這些 極端組織和以色列政府夾縫中的犧牲品,其實,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原本是極具聲望的領袖, 從1994至1996年間,他受到巴人的支援度超過90%,他畢生從事抗英抗以運動,大半生流亡異 國使他成為人民心目中的偶像兼英雄。但從1996年後,由於以色列的持續違約,美國的偏袒, 他無力維持巴人的權益,加之前段時間為了維持和平一度想要逮捕各激進組織的領袖以消泯以 色列展開更大攻擊的藉口,數千名巴勒斯坦群眾和他手下的保安警察發生了衝突--對巴勒斯 坦人而言,阿拉法特應做的乃是區外抗強權,而不能依強權之命回頭來鎮壓自己的百姓,如此 等等,其領袖地位已經褪色,根據最新的民意調查,他的支援度只剩下了20%。

    終點又回到起點 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巴以之間的一個現象: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人們經常看到的一個現 像是,以巴局勢剛出現和平轉機,以軍就宣佈在約旦河西岸又成功消滅了多少"恐怖分子"。 2001年12月16日,阿拉法特再次宣佈停火之後,以巴局勢曾保持相對平靜,巴方還逮捕了激進 組織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總書記艾哈邁德薩達特。但以軍不僅沒有保持克制,反而利用紅海軍 火走私事件大造事端,接著暗殺重要基層領導人卡爾米,使得阿拉法特的停火努力功虧一簣。 擁有強大軍事力量、收發自如的以方決非只知睚眥必報,逞一時之快,缺乏長遠打算。相反,説到底,他們也是痛定思痛後的偏激行為--千年來,尤其是二戰期間,猶太人深受沒有家園之害;以色列之所以拒絕配合代表巴溫和力量的阿拉法特的停火措施,如意算盤是:鋤掉阿拉 法特和巴民族權力機構,徹底拋棄奧斯陸協議,重新尋找更加順從自己的巴談判夥伴,以高壓 政策按以方意願解決巴以爭端。目前,以色列已經從拉馬拉等地區撤軍了,巴以雙方的打鬥又暫時停止,然而,誰都知道這 意味著下一場衝突和打鬥即將開始,巴以之間看來已經陷入了打打停停的怪圈無法自拔。而阿 拉法特也沒有在這一次內外交困的局面中倒下,相反,國際社會仍然視阿拉法特為巴人民的惟 一合法代表,特別是阿拉伯國家、歐盟、中國和俄羅斯繼續支援阿拉法特,埃及、沙特、約旦 等國都表示反對美、以的強硬立場。即使在美國,布希政府雖然不喜歡阿拉法特,但由於阿拉 法特在解決巴以衝突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仍然表示將繼續與其領導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打交道 ,更何況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民選總統,這一點,重視民主的美國不得不很看重。

    然而,這並不能夠説明阿拉法特的勝利,歷史的銅鏡已經雄辯照耀出阿拉法特的道路只能是 一條悲壯的旅程--今年他已73歲,兩鬢斑白、前途未卜,從17歲開始從事革命的阿拉法特, 革命58年,兜了一大圈,發現居然還停留在原點。只不過是昔日的殖民主是英國,現在換成了 美國和以色列。

     《新週刊》2002年6月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