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中文書店

    澳大利亞:澳洲中國書店

     漫步南半球華人最集中的雪梨唐人街,來來往往的路人很容易看到一塊“澳洲中國書店”的招牌。書店設在二層,沿著木質樓梯拾階而上,“樓高藏好書”幾個大字躍然眼前。

    在澳大利亞,華人已成為澳洲的第二大人種,但澳洲的中文書店卻寥寥無幾,除了雪梨這家書店外,只有墨爾本有家由外國人開的銷售有關中國圖書的書店,但那裏的圖書全是英譯本。除此之外,澳大利亞再沒有成規模的中文書店了。

    澳洲中國書店總經理劉曉華女士説,書店創立於1994年初。當時,澳大利亞還沒有一家像樣的中文書店,只有在當地人開設的英文書店或是圖書館裏能看到為數不多的中文書籍,其中大部分還來自香港和台灣。於是,他們幾個中國留學生萌生了建立一家以經營中國內地圖書為主的綜合性書店的想法。經過半年多的籌備,“澳洲中國書店”終於在雪梨唐人街安家落戶了。如今8年過去了,澳洲中國書店已成為新老華人移民以及土生土長的澳洲人尋覓中文圖書的好去處。

    面積只有大約200平方米的澳洲中國書店論規模充其量也就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縣級新華書店,但卻擁有1.2萬多種圖書和音像製品,是澳大利亞中文售書種類最多、營業面積最大的一家中文書店。更令人吃驚的是,有些在國內書店都很難找到的圖書,在澳洲中國書店裏卻可覓到蹤影。

    據介紹,英漢、漢英工具書,氣功武術圖書和中文教材是書店的三大拳頭産品,尤其是氣功武術的圖書,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光顧。在澳洲中國書店,介紹中國氣功和武術的圖書被單獨陳列在一個屋子裏,是外國顧客光顧最多的地方。當然,光顧書店的顧客還是以華人為主,但他們感興趣的都是些國內暢銷的文藝小説,至於《史記》、《二十四史》、《紅樓夢》等大部頭的古書,倒是澳洲本地人愛讀的。

    回顧8年來走過的歷程,劉曉華坦言並非一帆風順。創業之初,他們在墨爾本、布裏斯班和堪培拉等大中城市都開辦了分店,但畢竟市場有限,不得不先後停辦,如今只剩下雪梨這個大本營。因為是私人辦書店,他們不得不更多地考慮經濟效益。不過,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到澳大利亞,學習中文已蔚然成風。澳洲中國書店剛辦時,雪梨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只有11所中小學教中文。如今,教中文的學校已超過100所,對中文教材的需求量迅速增長,而這些教材大多是從澳洲中文書店訂購的。記者在書店辦公室裏看到,小黑板上挂滿了來自澳大利亞全國各地的訂書單。但這些訂單對於澳洲中國書店來説,只是杯水車薪。劉曉華説,僅靠這些訂單書店是不能維持的,還需開發更多的渠道來提高圖書的銷售量。(常賢)

    巴黎的鳳凰書店

     巴黎有家專營中文書籍的鳳凰書店,出售來自中國各地的圖書,是中國文化在法蘭西的代言人之一。

    筆者利用一個週末,饒有興趣地逛了逛這家久聞大名的書店。

    鳳凰書店是幾位醉心鑽研中國學術的法國朋友於1964年開辦的,位於巴黎塞巴斯多波爾大街。步入書店,宛如置身於國內某大學的圖書館,各種中文書籍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設在入口處右邊墻角的那個“雜誌欄”,具有十足的中國味。《環球》、《人民畫報》、《八小時以外》等國內讀者耳熟能詳的期刊在這裡都能找到,連筆者小時候愛看的《故事會》也在這個濃縮的“中文世界”裏佔有一席之地。

    雖然是星期六,書店裏已陸陸續續地來了不少顧客,有金髮碧眼的法國人,也有在當地生活的華人華僑。筆者見一位四十來歲的法國朋友正在翻閱一本由著名翻譯家李治華先生翻譯的法譯本《紅夢樓》,便湊上前去同他聊起天來。原來這位朋友是法航的機長,專門飛巴黎到北京和上海的航線。他雖然中文講得不太熟,但對中國文化甚感興趣,週末常來這裡轉轉,倒不一定要買書,只是翻翻這裡的中文雜誌或新書,也覺得是種樂趣。

    鳳凰書店佔地2000多平方米,圖書種類達3.5萬種,除了中文版書籍外,還有一些來自日本、柬埔寨等國家的書籍或翻譯作品。書店的老闆菲利普梅耶先生説,可能中國朋友都沒有想到,這裡最暢銷的書是《日用中文》、《到中國旅遊日常用語》等中文教材,其銷售量佔書店整個營業額的15%。這些教材的買主主要包括三類人:一是學習中文的人,二是教中文的老師,三是圖書館的資料員。其次,《鄧小平文選》、《紅樓夢》、《莊子》等等,也是讀者爭相購買的書。

    這麼多書從哪兒來?梅耶先生稱,這些書85%來自中國內地,其餘15%來自香港和台灣。而原著為中文的法文譯本,則主要來自法國、比利時、瑞士等國。此外,還有少量來自英美的英語書籍。

    談到法國的中文書店,梅耶先生説,目前真正具有規模的僅有兩家,除了鳳凰書店外還有一家叫友豐書店,是由柬埔寨華僑潘立輝創辦的。據介紹,巴黎以前曾有十來家中文書店,但許多書店後來都被迫關門。其主要原因是,與其他同類專業外語書店一樣,中文書店都是由獨立的書商經營,難以抵抗連鎖經營的大書店的挑戰。

    梅耶先生開玩笑地説,他早知道經營鳳凰書店只能糊口不能賺大錢,但看到書店能開下去,已經很欣慰了。當然,在維持書店正常運轉的同時,也不失時機地做些宣傳工作,擴大書店的影響。比如,常常參加巴黎舉辦的各種圖書展,也請一些中國文學界的名人到書店做客。梅耶先生自豪地説:“別看我們的店小,卻也請到過巴金先生這樣的大文豪。”( 陳源川)

     紐約:流行風水武俠書

    紐約是華人聚居之地,華人和華僑至少有30多萬。記者在紐約居住,空閒時很喜歡逛這裡的中文書店。紐約的中文書店一般不大。其中較具規模的有兩家:一家是世界書局,由台灣聯合報係在美國發行的《世界日報》所辦,主要出售台灣和香港出版的書籍;一家是東方文化圖書公司,為當地華人所辦,主要出售中國內地出版的書籍。

    紐約的中文書店有一些特點,其一,書店雖小,種類齊全。小説、傳記、經濟、醫學,乃至家政、烹飪、風水應有盡有,而且書籍來自內地和港臺。無論什麼年齡和文化層次,自何地而來的移民,一般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當然,很專業的學術著作、成套的大型典籍不多,這是無法與國內的圖書市場相比的。其二,書籍最講實用,其次才講文學價值。所以,最暢銷的是英文字典、英語文法和教育書籍、錄音帶以及移民入籍的指導書籍。這是許多居住在唐人街的新移民,特別是打工仔的第一需要。其次是風水、算命、佛教、養生、氣功等書籍。這是無論新老移民都篤信的傳統。其實,不僅是中文書店,就是在英文書店裏,中國風水、算命的書都多到足以成為一個專櫃,只不過是用英文寫的而已。另外,經商投資、保健育嬰、兒童教育、烹飪裝飾等實用書籍也有相當多的讀者。這基本上反映了在海外的華人大多數整日為生活奔波,首先面對的是現實,沒有餘暇和心情來欣賞文學和其他學術作品。在林林總總的中文圖書中,武俠小説是惟一受歡迎的大部頭作品,深受華人青少年的喜愛,但因為武俠小説的價格偏高,很多人都喜歡租來閱讀。與武俠小説相比,一些政治、哲學類書籍,以及用所謂“內部材料”編寫的書籍,則大多無人問津,有的甚至蒙上了一層灰。

    紐約中文書店還有一大特點是不僅賣書,還賣文房四寶和小禮品。禮品都是與文化有關的,主要供學生之間贈送以及裝飾家庭書房之用。這是中文書店擴大經營、增加收入的一個門路。

    有一個因素是影響中文書店發展的,那就是美國的圖書館非常好、非常多。在華人聚居的地區圖書館都有中文書,這些圖書館閱讀環境良好,借閱方便,許多人,特別是退休老人經常去那兒看書,所以也就不必去書店了。最近,華人聚居的法拉盛圖書館還開通了網上圖書館,只要經過登記,就能在網際網路上調閱館裏的中文圖書,使許多人連圖書館都不用跑了。這些現代化技術的出現,無疑會給本來就不佔優勢的中文書店帶來更大的衝擊。(何洪澤)

    日本:書店擺著唐三彩

    日本的中文書店多如牛毛,在東京最有名的神保町書市附近,大大小小的中文書店就不下10家。像已有近70年曆史的內山書店以及中華書店等,都在日本家喻戶曉。

    日本的中文書店各具特色,除了銷售漢語書籍外,一些書店還銷售類似中國旅遊景點裏擺放的紀念品,如內山書店的二樓就陳列著剪紙、玉器,甚至還有幾個古樸得像出土文物的彩繪方枕;中華書店的玻璃窗中點綴著唐三彩……但日本中文書店最具特色的還是它們各有不同的專長。成立於1971年的亞東書店就以中醫藥、地質古生物等自然科學為主;琳瑯閣、花鳥書店以出售研究日本與中國之間淵源的古書籍為立業之本;燎原書店主打漢學與中醫。此外還有出售香港、台灣風水學著作的海風書店,專攻中國美術刊物的蘭花堂等等。

    在各式各樣的中文圖書中,散發著古典書卷味的中國傳統文化、歷史、藝術乃至古舊的文化典籍等大部頭的書是中文書店的生存支柱,據説看這些書的人多是日本的專家、學者。相反,在日本的中國人卻很少光顧這些書店,大概是因為這裡少了一些時尚的東西吧。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中文書店都陷入困境,就連在日本覆蓋面最廣的中國書籍銷售集團中華書店也未能倖免。

    中華書店成立於1963年,是受廖承志囑託,由一批進步華僑出資合辦的。到去年8月為止,中華書店一直設在東京日中友好會館內,與廖承志頭像相對而立。中華書店社長劉繼忠老先生説,在日中友好會館內經營的日子,每天都有許多對中國感興趣的日本人前來光顧,不少人還是帶著問題來的,劉先生與店員則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日本人眼裏,他們好像是中國政府派來的宣傳員。

    然而,現實經濟社會的殘酷,將中華書店推入困境之中。由於租金太高,該店已于去年8月移址神保町地區。儘管該地是出了名的“書街”、“學生街”,但競爭更為激烈,往日那些在友好會館內參觀之餘前來購物、交流的友好人士也大大減少了。為了生存,該店已經轉而以向日本學術界、藝術家推薦學術方面著作為主要經營路線,哲學、歷史、考古等研究著作和竹簡、古文字、碑帖等藝術書籍成為銷售的主體,尤其是清代以前的著作。另外,該店在北海道和神戶的兩個分店同樣面臨市場挑戰,北海道札幌的分店還遇到後繼無人的問題。

    在日本,除了中華書店由旅日老華僑主辦之外,其餘大多數中文書店均由日資經營,但也都陷入經營難的困境。為了多爭一份市場份額,各書店除了向客戶印發新書手冊之外,還紛紛辦起了網頁,蒐羅、搶發新書。每次中華書店有新書到貨,四五名青年便背著大書包四處奔走推銷,而各大學圖書館、學術研究機構是他們的主要目標。但日本“少子化”現象導致學校削減經費和中國日益發達的網路廉價售書等,都讓他們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扶聲)

    《環球時報》 2002年05月2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