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收藏家的世界
景 愛

     似園的追思

    今年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張伯駒先生逝世20週年。為了緬懷張伯駒先生,前不久,在北京西皇城根北街21號舉行了一個茶話會,著名的文化界名人啟功、朱家溍、史樹青、胡繼高等30余人出席了茶話會。在西皇城根北街21號舉行茶話會,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因為這裡是張伯駒先生居住過的似園故址。

    西皇城根北街21號,原是清末太監李蓮英的府邸。李蓮英死後,轉到異姓人手裏,改稱似園。張伯駒後購買此處舊宅,作為居住之所。似園位於西皇城根北街與大拐棒衚同之間,現在是一處居民小區。誰也不會想到這裡曾是秀麗的私家園林。據熟悉情況的人回憶,似園西部為居宅四合院,東部是有池沼、假山、曲徑和亭臺的花園。關於此處園林的情況,張伯駒先生在一篇舊文中有所記述:

    禁城偏,園林舊屬中官。倣宮家,飛廊架宇,翠華傳駐雲祓。走黃塵,門喧車馬,擁絳雪,花壓闌幹。驕寵誰倫,恩榮無比,當時炙手焰薰天。自弈局,長安換刼,人世幾桑田。空留得,堂前舊燕,解話開元。

    又今日,異時新主。吟儔重續詞壇。緣天深,風搖蕉扇,紅日晚,雨打荷殘。夢影難留,芳塵易逝,軿愁長應近尊前。更休再,歌騷譜怨,且共惜余歡。人歸後,斜陽在樹,酒醒鳴蟬。

    張伯駒先生在感嘆世事滄桑的同時,對此處園林稱讚不已,成為他吟咏作詞的好場所,説明是其心愛之物。

    然而1948年,張伯駒先生卻以2.1萬美金,將此處宅邸園林賣給了輔仁大學。他出賣此心愛之物,目的是為了購買《遊春圖》。《遊春圖》是隋代展子虞的山水畫,它是保留至今年代最早的繪畫作品。畫上有宋徽宗趙佶的題簽和清乾隆皇帝弘歷的題詩,過去一直收藏在宮中。後來被溥儀攜帶到長春,在偽滿洲國垮臺以後,流落到民間,被北京琉璃廠玉池山房的老闆馬霽川所購買。馬霽川是一個老奸巨滑的古董商,他待價而沽。當時戰亂頻仍,國家凋弊,能夠出高價購買此畫的只有外國人。張伯駒先生看到《遊春圖》有流落到海外的危險時,他十分焦急,曾動員故宮購買此圖。然而故宮經費困難,無力購買。在萬般無耐的情況下,張伯駒毅然賣掉了似園,以220兩黃金的高價,將《遊春圖》買到自己的手中,從而避免了國寶的流失。1952年,張伯駒先生將《遊春圖》捐獻給國家,入藏故宮博物院。當時,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準備給一些報酬,張伯駒堅定地回絕了,他説:“東西在我的手裏,就是在國家的手裏,我怎麼能和國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國家,無償捐獻!”

    似園是張伯駒先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見證。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史樹青先生説,張伯駒的愛國行動,可以算得上是民族英雄。現在似園不存在了,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彌補的遺憾。有鋻於此,北京浩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表示,準備創造條件,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修復似園,希望社會各界能給以支援和幫助。

    敢問收藏者何為?

    在我國,收藏有很久遠的歷史。古代帝王君主是最大的收藏家,許多傳世之寶都收藏在宮中。此外,富有的官僚貴族也喜歡收藏。過去收藏家的數量是有限的,而現在則不同了,許多文物愛好者都成了收藏家,收藏家的人數與日俱增。

    過去,比較多的收藏家收藏的目的是為了鑒賞。例如蘇東坡在為王駙馬晉卿作寶繪堂序的時候,曾把收藏比喻為“煙雲過眼”,後人又稱過眼煙雲。不過也有一些收藏家將藏品視為個人的私有物,秘不外傳,形成了壟斷藏品的局面。更有甚者,有的人將藏品待價而沽,作為發財謀利的一種手段。這類人在解放以前很多,現在仍然存在。他們認為收藏品可以升值,比銀行存款和購買股票還有利可圖。

    張伯駒先生收藏書畫,是從1927年開始的。最初他收藏書畫是為了鑒賞,這從他以書畫作為名號可以得到證明。張伯駒的第一件藏品,是康熙皇帝御書“叢碧山房”橫幅。他對此橫幅愛不釋手,於是自號“叢碧”,將其書齋命名為“叢碧山房”。張伯駒先生還有一個別號,名叫“好好先生”,是以收藏了唐代杜牧的《張好好詩》卷而起名。該詩卷有宋徽宗趙佶的題簽,以及元代伯顏、明代張孝思、清代年羹堯等等許多人的觀款和藏印。張伯駒先生收藏此詩卷以後,自認為是千載難逢,故而自號“好好先生”。

    張伯駒先生對古代的書畫有很高的鑒賞能力,在其撰述的《叢碧書畫錄》中,對117件書畫藏品,均作了準確的鑒定和介紹。由於他的鑒賞水準很高,因而被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燕京大學中國藝術史導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到了後來,張伯駒先生從鑒賞轉為保護,即防止珍貴的書畫作品外流。在他的《叢碧書畫錄序》中,有明確的説明:

    “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予之煙雲過眼,所獲已多。故予所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上,世傳有緒,則是予所願也!”

    在這短短數語之中,張伯駒先生明確地表示,他收藏書畫的目的,是使這些珍品永遠保存在國內,防止流失到海外,世世代代傳流下去,供後人鑒賞。至於他個人,只不過是煙雲過眼而已。

    在惟利是圖的古董商看來,張伯駒是一個不識財務的大傻子,哪有手握價值連城的珍寶,不待價而沽、轉手謀利的道理。因此,他們對張伯駒先生“訾笑”不已。然而這並不能動搖張伯駒先生的堅定信念和決心,即使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下,他仍然以保護書畫國寶為己任。

    1941年張伯駒被黑幫綁架,黑幫提出要以300萬元贖人,否則即“撕票”。在此生死關頭,他囑咐夫人潘素:寧死魔窟,卻不許變賣所藏書畫。

    張伯駒先生的可貴之處,是他所收藏的珍貴書畫,最後全部歸於國家。其中,李白的《上陽臺帖》獻給了毛澤東,後轉歸故宮博物院。1956年,他將所藏的8件國寶級的書畫,捐給了文化部。這8件珍寶是:晉陸機《平復帖》、唐杜牧《張好好詩》、宋范仲淹《道服讚》、宋蔡襄《自書詩冊》、宋黃庭堅《諸上座帖》、宋吳琚《雜書詩帖》、元趙孟頫《章草千字文》以及元俞和楷書帖。當時的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簽發了褒獎狀,稱張伯駒是“化私為公、足資楷式、特予褒揚。”後來,張伯駒先生又將宋楊婕妤《百花圖》、宋趙伯嘯《仙嶠白雲圖》、元趙孟頫《篆書千字文》、唐人寫經《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等一大批書畫,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張伯駒潘素捐獻收藏書畫集》,張伯駒夫婦捐獻的書畫多達27種,均是罕見的稀世之寶。

    張伯駒先生的收藏,使一大批珍貴的書畫避免了外流的惡運。今天,我們能夠在故宮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館看到宋元一大批書畫的真跡,應當歸功於張伯駒先生的收藏,我們不能不向張伯駒先生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收藏家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使全世界為之震驚。我們現在所説的文物,便是文化中的精品,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可以説是無價之寶。對於中國人來説,無論是誰觀看了這些文物,都會産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激發其愛國的熱情。現在許多博物館被列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即是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

    張伯駒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在鑒賞書畫中産生的。張伯駒先生收藏書畫最盛時期,是20世紀30-40年代。這個時期由於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在戰亂之中有許多珍貴的國寶慘遭劫掠。日本人利用這批搶掠而來的珍寶,竟然在東京舉辦了“中國唐宋元明清書畫展覽會”。這對於書畫鑒賞家張伯駒先生來説,無疑是一個極大地刺激和打擊。當時,腐朽的國民黨政府已無力阻止國寶的外流。於是,張伯駒先生只好以自己的綿薄之力,來收買蓄藏,以阻止名貴書畫的外流。

    張伯駒先生在保護國家文物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愛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還有許多收藏家將重要的藏品捐獻給國家。朱文鈞、朱家溍父子和王世襄先生,也是如此。

    朱文鈞,浙江蕭山人,也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民國初年,曾任故宮專門委員,主持書畫的鑒定。他收藏的碑拓、古籍甚多,1935年故宮博物院院長長馬衡提出,要以10萬銀元收購。朱文鈞先生表示,不用花錢收購,我死了以後會無償捐獻給國家。1953年,朱文鈞先生的夫人想起了此事,囑咐其子朱家溍等兄弟,要實現諾言,儘快捐獻給故宮。於是,朱家溍先生將706種碑拓全數捐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為之頒發獎狀,以資鼓勵。這些碑拓從東周的石鼓文以下,包括了以後歷代的法帖在內,多是宋、元、明、清的拓本,字跡清晰,均是碑拓中的上品。在此以後,又將2萬多冊善本圖書捐獻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將全部書畫捐獻給浙江省博物館,將全部明清傢具捐獻給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

    王世襄先生為了研究明清傢具,前後花了數十年時間購買了許多珍貴的樣品。在他的研究工作完成以後,他認為這些文物應當歸之於國家,供更多的人鑒賞研究。他本想無償捐獻,然而正值購房缺錢,只好採取了“曲線救國”的辦法。將79件明清傢具以低價賣給香港莊貴侖,但是講明瞭條件,這些傢具不能離開大陸。最後,莊貴侖將這些珍貴的傢具全數轉贈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這批傢具為主,專門在4樓開闢了一個展廳,向廣大公眾開放。使觀眾可以目睹明清傢具的精品,大開眼界。

    朱氏父子和王世襄先生的言行,同樣也展示了大收藏家的愛國胸懷,令人肅然起敬,仰之愈高。

    當下收藏之風憂思

    當我們緬懷張伯駒先生的時候,在讚嘆的同時又有了幾分憂慮。這是因為當前的收藏,確實存在許多問題。

    就收藏的本意來説,應當是鑒賞。歷代宮廷之中,都有大量的收藏,其目的是用於鑒賞。在鑒賞之中,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宋徽宗、金章宗、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與其多收藏、多鑒賞有一定的關係。對於普通的收藏者來説,也應當把鑒賞作為收藏的主要目的。我們看到,有些收藏家確實在收藏鑒賞中增長了知識,這從他們撰寫的文章中得到了證實。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這是收藏的正確方向。

    在鑒賞之後,將藏品轉讓,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我們不能要求收藏者都像張伯駒先生那樣,把收藏品都獻給國家。正常的轉讓,收取一定的補償,都是合法的。然而我們反對藏品走私、文物黑市。君子喜財,取之有道。不能把收藏作為謀取暴利的一種手段。有些收藏者(當然是少數人)心術不正,故意違法去謀取不允許個人收藏的文物,甚至鼓動無知的農民去挖墳掘墓。這不僅觸犯了法律,也嚴重地干擾了收藏的秩序。每一個收藏者必須要有清楚的法制觀念,要熟讀《文物法》和地方法規。只有維護正常的收藏秩序,才能使收藏活動健康地向前發展。每個收藏者都應當懂得這個道理。

    俗語説,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作為收藏愛好者,應當向張伯駒先生學習。不僅要學習他高超的鑒賞能力,還要學習他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思想。斯人雖已去,然而其品格、風貌卻永存人間。世世代代為人們所紀念、所瞻仰,它比金錢還要保貴得多,它是用金錢所無法購買得到的。

    我國的收藏業曾一度中斷,現在剛剛重新起步,方興未艾,然而收藏的隊伍不斷地擴大,參加收藏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一種好現象。收藏業的發展,無論是對國家、對個人都有好處。個人收藏的珍貴文物拍賣,有助於活躍市場經濟,也有利於對散佈於民間的文物進行收藏和保管。對於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散佈在民間的文物很多,慧眼識珠,將珍貴的文物從廢品中檢選出來,可以防止文物的損壞和丟失。這正是國家十分重視收藏業的重要原因。對於收藏者個人來説,必須自尊自重,端正收藏思想和收藏目的,這是搞好收藏的基本前提和出發點。且不要被金錢模糊了眼睛,失去了收藏的正確方向,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收藏才能走上正路,一個普通收藏者也可以不斷成長,最後成為名傳後世,有如張伯駒先生一樣的收藏家。

    

    《中國教育報》2002年5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