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後代的命運

    《盛名之累——名人後代的命運》簡介:事業成功的名人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功成名就,出人頭地。但結果常常並非如此。本書介紹了世界各國上百位名人後裔的境遇。他們憑藉父輩的名望取得某種優勢,有的經過自己努力的確取得了成功,但更多的恰恰反受盛名之累,甚至於走上歧途。這些故事使我們看到人生不會有統一格式,也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任何成功的來之不易。

    居裏夫人之女獲諾貝爾獎

    居裏夫人因致力於放射性研究及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和釙,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的長女伊蕾娜居裏始終追隨著母親的腳步,畢生致力於科學研究,走上了一條與母親完全相同的道路。 伊蕾娜居裏生於1897年,即她父母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的前一年。1904年居裏夫人生下了第二個女兒伊芙。然而姐妹倆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當妹妹伊芙越來越熱衷於演奏鋼琴的時候,年僅17歲的伊蕾娜協助母親調試剛剛開發出的X光設備。1918年她成為居裏夫人在巴黎大學放射研究中心的助理。

    1926年,伊蕾娜嫁給了實驗室研究助理約裏奧,爾後兩人便開始致力於自己的研究工作,這很像當年居裏夫婦攜手奮鬥的情景。幾年後,他們發現了合成輻射能,並因此于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伊蕾娜夫婦倆還于1939年發現了核反應爐的基本原理。但是為了防止納粹德國利用他們的發現,他們將實驗研究的結果隱藏起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予以公開。在二戰期間,約裏奧與伊蕾娜還積極投身於法國抵抗運動,並加入了法國共産黨。

    伊蕾娜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卻沒有先進的防輻射保護屏。1956年,她與母親一樣因白血病與世長辭,享年58歲。兩年後,約裏奧因肝炎引起並發癥去世。他倆生育了兩個兒子,都繼承了家族的衣缽,長子海涅是核物理學家,次子皮埃爾是生物物理學家。

    居裏夫人的二女兒伊芙最終成為一名作家兼學者。她所撰寫的母親一生的傳記作品《居裏夫人傳》引起轟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出任多家報社的前方記者,後來嫁給了亨利萊柏斯。亨利曾任美國駐希臘大使。

    弗洛伊德之女繼承父業

    “女孩子最初表露的感情,就是對父親的愛慕。”這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著名論斷。在弗洛伊德的六個孩子中,小女兒安娜始終珍藏著對父親的崇愛與依戀。雖然弗洛伊德沒有向他的孩子們灌輸自己的心理分析的理論,但安娜卻高中一畢業便成了父親身邊的助手。

    安娜經常出席父親的演講會,為他做記錄。1918年她成為父親心理研究的對象之一。這並非是很正統的實驗,弗洛伊德的不少同行也批評他這樣的安排,甚至連弗洛伊德自己也不願別人以為他欲以研究為藉口,來保持女兒對他的親情。但是安娜經過這些研究,直接從父親那裏學到了許多心理分析的技術,並成為著名心理分析學家團體——維也納協會的一名成員。

    不幸的是,翌年弗洛伊德被診斷患了下頜癌。此刻安娜不僅成為他最優秀的學生,還擔當起私人護士職責。在後來的16年裏,安娜將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了父親,隨著弗洛伊德病情的加重,大部分的下頜因癌變而被切除。醫生不得不為他做了複雜的下頜修補手術。安娜定期替父親清洗傷口和消毒,直至弗洛伊德去世。

    由於病情的惡化,弗洛伊德無法外出參加活動。安娜便代表她父親,在各種會議上宣讀研究論文,並代他接受各種獎項。因此在弗洛伊德生命的最後16年裏,他的大部分朋友與熟悉的同行也都成了安娜的朋友。

    儘管弗洛伊德非常感激女兒對他多年的奉獻與照顧(他常常將自己比作希臘神話中雙目失明的國王俄狄浦斯,而將安娜稱為國王的女兒安提戈涅,安提戈涅一直照料著失明的父親),但他也在為女兒的未來憂慮。當弗洛伊德談到他身邊這個剪著短髮,始終未婚的女兒時,總會關切地問:“我死了以後,你又會做什麼呢?難道真的願意過苦修者那種禁欲生活嗎?”甚至弗洛伊德選擇以安樂死來結束病魔帶給他的痛苦時,也希望醫生將此事告訴安娜,而不是妻子。

    父親去世後,44歲的安娜進入她事業的巔峰。她不僅繼續充任父親研究工作的發言人,還仔細保管著父親生前所有的論文與著作。安娜在照顧父親的時候,還嘗試作兒童心理分析研究,她在寓所外開設了一家漢普斯兒童診療所,發表了許多關於兒童情感發育的重要著作。她84歲去世時,被公認為是兒童心理分析學的先驅與權威。

    巴赫手稿毀於兒子之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他有兩位妻子,共生育了19個孩子,但只有10個存活下來。巴赫一直努力將自己的音樂才華傳授給他的孩子們,次子卡爾在腓特烈國王的宮廷中擔任樂師,長達30年之久。幼子約翰克裏斯在倫敦成功地舉辦了音樂會,創作了許多轟動一時的歌劇作品,他在倫敦結識了年僅八歲的莫扎特,並對其日後的創作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但是,巴赫最鍾愛的長子威廉卻走上了歧途。威廉很小的時候,巴赫就訓練他,為他創作了一些風琴奏鳴練習曲。威廉20歲時,已儼然是父親的得力助手,1733年還曾被喻為德國首屈一指的著名演奏家,成為一家著名樂團的指揮。但是不久他就放棄了自己的職位,再也沒有好好工作。1750年巴赫中風去世,臨終前,將畢生創作的作品手稿分別交威廉與卡爾保存。因生活所迫,威廉將自己所得的手稿變賣了。後來威廉越發隨意處理父親留下的音樂寶藏,他不僅拍賣巴赫的作品和手稿,而且到處宣稱父親的某些作品是他創作的。為了謀取利益,他甚至在自己一些拙劣的作品上簽上父親的名字,再以高價出售。1774年他移居柏林時,已經十分窮困潦倒了。他于73歲時去世。

    威廉給音樂界帶來了慘重的損失。正如傳記作家麥爾康所述:“倘若巴赫將全部手稿都交由卡爾來保管,那麼,我們今天對於巴赫音樂的風格也許會有不同的理解。”

    愛迪生的願望落空了

    愛迪生曾斬釘截鐵地表示:“只要有雄心壯志,任何人無須上大學,就能在事業上幹出一番成績。”他認為他的六個孩子也可以和他一樣,憑藉天賦與努力,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然而事與願違。

    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了三個孩子。為了激發孩子們對創造發明的興趣,愛迪生給他們的玩具是一隻由他拆散了的鬧鐘。他鼓勵孩子們將鬧鐘拼裝起來。妻子去世後,愛迪生續娶了第二任妻子,便將前妻的三個孩子送往寄宿學校。長子小湯姆斯到16歲時,寫信給父親説:“很久以來,我心中一直非常難受,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麼。”不久他又寫信告訴父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用我希望的方式與您交談,因為您是那麼卓越傑出。在您面前,我倍感無地自容。”

    幾年後,小湯姆斯到父親公司下屬的一家機械廠工作。但沒過多久,他開始冒用父親的名字穿梭于紐約時髦人物的社交圈子。由於經不住一些投資者的慫恿,加之受到利潤及聲望的誘惑,小湯姆斯允許他們開辦的公司冠上“小湯姆斯愛迪生電子公司”之名,並且生産包括一種名稱叫“概念攝影”的古怪機器。不久投資商還借用小湯姆斯的名義開辦了“小湯姆斯愛迪生化學公司”,生産“電子機能恢復儀”,據説這種儀器可以治療任何疾病。

    直到1904年,愛迪生不得不指控兒子冒用他的名字欺詐顧客,這些公司才被勒令關閉。但是愛迪生十分顧及父子情分,後來還是安排兒子到他的公司工作,還買了一座農場送給他。然而小湯姆斯又染上了酗酒的惡習,時常喝得酩酊大醉。1935年,在愛迪生去世四年後,60歲的小湯姆斯自殺身亡。

    愛迪生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次子威廉,事業上也不順利。儘管愛迪生一再在經濟上資助他開辦公司,他也嘗試過許多行業,包括養狗、鳥類繁殖及汽車買賣等,但都很快宣告失敗。由於多次生意上的不成功,愛迪生每週資助威廉夫婦40美元的生活津貼。很快兒媳布蘭卡寫信給愛迪生説:“您難道不知道,我們是世紀偉人愛迪生的兒子兒媳嗎?僅靠您每週給予的40美元,根本不夠開銷。”愛迪生很不高興,他回復道:“讓您的丈夫和我一樣自己賺錢吧!”

    相比之下,愛迪生的第二任妻子米娜,比較重視對她生育的三個孩子的教育,她讓他們去大學深造,其中查理和狄奧多去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1927年愛迪生退休後,查理繼任父親的職位管理公司。之後查理還在羅斯福總統的政府部門任職,並於1940年當選為新澤西州的州長。

    小莫扎特不堪精神重壓

    莫扎特與妻子康斯坦薩共生育六個孩子,只有兩個存活下來。小兒子弗朗茨渥夫格莫扎特出生後四個半月,莫扎特就去世了。不過康斯坦薩仍決定由弗朗茨繼承莫扎特的事業,因為莫扎特在世時,有一次弗朗茨哭的時候,其哭聲和莫扎特彈奏的鋼琴曲十分和諧。

    正如當年莫扎特的父親訓練莫扎特那樣,她逼迫年幼的弗朗茨接受強化訓練。在她的嚴格要求下,弗朗茨四歲就能演唱父親的歌劇《魔笛》中的一首歌曲。為了杜絕眾人對兒子身世的種種推測,康斯坦薩索性將兒子的姓名更改為“小莫扎特”。此舉果真有效。小莫扎特經常住在父親的朋友家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中包括莫扎特生前的主要競爭對手安東尼塞林耶律。小莫扎特7歲即能演奏父親的作品,11歲時創作了他個人的第一首樂曲,13歲時舉辦了個人首場鋼琴演奏會,引起轟動。然而這樣的成績還無法讓其母親滿意。 小莫扎特16歲時,經他的導師塞林耶律推薦成為宮廷樂師。之後小莫扎特去北歐巡迴演奏,極受歡迎。其中他父親的名望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位音樂評論家就説:“如果莫扎特看到了兒子在作曲時犯下的錯誤,一定會大發雷霆。”巡迴演奏會後,符騰堡國王邀請小莫扎特擔任宮廷作曲家,但他卻出人意料地謝絕了國王,孤身前往萊姆堡附近的小鎮當了一名鋼琴師。因為他發現,父親在音樂界的盛名與傑出成就,處處讓他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與威脅。

    1822年有位畫家見到過小莫扎特,發覺他是個極有前途的年輕人。12年後兩人再度相逢時,小莫扎特卻宛如變了一個人。這位畫家寫道:“小莫扎特眼中的光彩與熱情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枯瘦的外表、呆滯的雙眸以及極度的憂鬱。”1842年在薩爾斯堡舉行的他父親的紀念碑揭幕式上,小莫扎特作了最後一次公開的表演。兩年後,他就離開了人世。

    (摘自《盛名之累——名人後代的命運》 [美]馬爾克姆福布斯著 張煒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光明書評 2002年5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