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生與死的地方
周林雁 陳克勤

    最近大概沒有哪個詞像“聖誕教堂”這樣不斷在有關巴以衝突的報道中出現。其實在巴以衝突升溫之前,伯利恒的聖誕教堂與耶路撒冷的苦路和聖墓教堂就已經是遊人的必到之地了,因為它們與傳説中耶穌的出生、殉難與復活聯繫在一起。

    走進耶穌出生的馬廄

    伯利恒位於耶路撒冷南8公里,坐落在兩座山丘上,它海拔780米,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原名即為希伯來語中“麵包房”的意思,象徵著豐饒、富有。據《聖經》記載,史前8世紀,先知彌迦曾預言:“伯利恒以法他(以法他是伯利恒的古代名稱)啊,你在猶太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亙古,從太初就有。”據説這個預言預示著耶穌基督將在伯利恒誕生。

    相傳出生在耶路撒冷的瑪利亞和拿撒勒的木匠約瑟訂婚,因羅馬帝國普查人口而返回家族故地伯利恒,棲身在馬廄,耶穌當夜出生。3賢哲見明星在伯利恒升起而預言救世主降生。後為逃避羅馬王迫害,耶穌全家逃往埃及,數年後回拿撒勒。耶穌自幼聰明過人,繼承父業成為木匠,30多歲雲遊傳教,西元30年逾越節在耶路撒冷被捕,4月7日遇難。

    從山腳沿盤山公路上行2公里便到馬槽廣場,著名的聖誕教堂就在廣場左側。教堂不設大門,只有一米多見方的石洞,人們必須躬身而入。教堂內光線昏暗、燭光搖曳,許多頌揚耶穌和聖母的畫像顏色深暗,年頭久遠。教堂祭壇右側是聖誕星洞入口,狹窄彎曲而神秘。遊客點著蠟燭拾階而下,就會發現星洞非常狹小,約313米,石階右側便是著名的聖誕聖壇。這裡有一個用紅白大理石圍成的半圓,中央鑲嵌著銀14角星,上書拉丁文“聖母瑪利亞的基督耶穌誕生地”。聖壇上懸著15盞基督教各派的銀長明油燈。對面左側是耶穌出生後充作搖籃的石馬槽,右側是紀念3賢哲的小石桌。

    據史料記載,聖誕教堂為康斯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所建,屬亞美尼亞東正教。海倫娜西元325年來巴勒斯坦朝聖時,選定2世紀聖賈斯汀考證的這個聖誕洞穴為址,歷時14年終於建成了聖誕教堂。千年來聖誕教堂屢遭地震和戰火洗劫,目前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等教派聯合管理。

    十四站苦路佈滿故事

    談到耶穌的出生不能不提聖誕教堂和伯利恒,而説到耶穌的殉難與復活,就要到另外一處聖城———大名鼎鼎的耶路撒冷去尋覓遺跡了。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古跡與傳説雲集的地方,《聖經》中關於耶穌的傳教、遇難和復活的記載都能在這兒找到相應的遺跡。

    錫安山上1平方公里的老城是耶路撒冷聖城中的聖城,如何進入,遊客有多種選擇,但我始終認為,最有魅力的還是從東面的獅子門沿耶穌遇難的14站“苦路”走。耶路撒冷被毀過8次,現在的“苦路”建於200年前,是傳説中耶穌被判死刑後,背負十字架被押往遇害地點的路線。

    進入獅子門,先看到的是右側的聖母瑪利亞父母家石洞遺址。往前左側是一巴勒斯坦小學,其石板操場便是苦路第一站,即審判耶穌的羅馬廣場。第二至第九站的街道墻上都有雕刻及青銅羅馬數字標誌,附近都建有教堂:第二站是荊冕教堂,耶穌被戴上荊棘枝冠、背上十字架,他在此為作惡不悟的人必遭毀滅而流淚。據傳他頭戴的荊棘摘自對面橄欖山,如今那兒建有淚滴狀的哭泣教堂。第三、七、九站是耶穌在苦路上行進時3次跌倒的地點。瑪利亞在第四站見到走向死亡的兒子。一個名叫西曼的好心人曾在第五站幫耶穌背過十字架。苦路的第六站是維羅尼卡教堂,拉丁文意為“真相”。相傳,一女子在這裡用手帕給耶穌擦汗,發現手帕上都是鮮血。後來她悲傷而絕,葬在這裡,有後人以其名字命名教堂以作紀念。在第八站,耶穌對大群哭泣的婦女説:不要為我哭泣,為你們的孩子,為耶路撒冷的未來哭泣吧。

    聖墓是個小石洞

    苦路的第十至十四站都在著名的聖墓教堂內。聖墓教堂共有上下兩層,由苦路進入,直接就會踏入教堂的二樓,這裡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別展示著兩件巨幅油畫:猶太先知亞伯拉罕祭獻兒子以撒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穌殉難的地點,這裡矗立著著名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聖墓教堂的正門大廳,一塊帶著血紅色斑的大理石散發有異香,是傳説中擺放耶穌遺體的地方。從這裡往左,大廳中央是小教堂狀的聖墓所在地,這裡是苦路的終點第十四站。聖墓其實就是一個石洞,極為狹小,不足2米寬。據傳,這裡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但下葬3天后,人們在距這裡不遠的大衛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後的晚餐”樓兩次見到了耶穌顯靈,於是便打開聖墓查看,發現裏面竟是空的,人們便就此認定耶穌復活了。

    被認為是耶穌殉難和復活處的聖墓教堂現由6個教派共同掌管,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的典型。其實,關於耶穌的出生與復活各教派在説法上存在不少差異,不過好在如今,各個教派已經擱置爭論,安然共處。

    《環球時報》(2002年05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