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航母"今起航 京城連鎖業對陣洋超市

    今日新聞事件

    超市發天客隆 今天上午牽手

    今天上午,隨著北京天客隆公司和北京超市發公司兩位老總的手握在一起,已經討論一年八個月的兩公司合併終於成為定局,北京最大的超市“航母”誕生了。

    天客隆和超市發都是北京著名的連鎖商業企業,合併後形成的北京超市發天客隆連鎖集團總資産規模達到8個億,下轄超市101個,是北京市最大的超市集團。去年雙方的銷售額總和是21億元,在全國連鎖百強中位居第九;在我國商業零售業百強排行中,排名第20,堪稱京城超市“航母”。 實現聯合採購 顧客最終受益

    為應對加入WTO後的挑戰,迎接國際零售業的衝擊,國內連鎖業進行重組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雖然與家樂福、沃爾瑪等目前正在北京全力擴張的全球連鎖集團比較起來,新超市集團在資産規模和營業面積方面都是“小字輩”,和上海聯華等國內“巨頭”相比差得也很多,但新公司的營業額已經可以與北京市任何一家大型商場的營業額比高低。這次聯合改變了北京連鎖超市規模偏小的狀況。

    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行銷負責人房秀華介紹,兩個企業重組以後可以做到産品的聯合採購,這將使企業以較低的價格從供貨商那裏拿到商品,企業也因此會降低目前商品的價格,將利潤返還給消費者。同時兩個企業的聯合配送也會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同樣這部分利潤也會返還給消費者。

    今日深度報道

    政府牽頭強強聯合

    根據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的調查,上半年我國連鎖企業銷售前20名中,第一位是上海聯華,北京京客隆是第15位,北京超市發是第18位。

    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共有連鎖超市66家,其中在北京擁有64家。公司在北京擁有百貨食品配送中心,總資産4.88億元人民幣,分為大型綜合超市、食品超市、便利店三種零售業態,營業面積80000平方米,去年的銷售額是12.7億元,在北京連鎖企業排名中是第二位。北京天客隆集團公司共有連鎖超市35家,在北京有26家。公司在北京有一個配送中心,總資産3.7億元,分為大型連鎖綜合超市和食品超市兩種業態,經營面積為89000平方米,去年的銷售額為8.3億元,在北京市連鎖企業排名第四。

    合併後的公司總資産是8億元。雙方合併後,按去年零售額統計,成為北京連鎖業第一名,在全國連鎖超市百強中,它是第九位,也成為中國零售業百強的第20名。在股份比例中,超市發和天客隆的股份都是34.77%,另外職工持股會擁有25.03%,其他法人股東擁有5.4%的股權。

    最大化地找到 市民的消費點

    北京零售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據北京市商業資訊諮詢中心統計,今年11月,北京38家百貨商場零售總額為13.9億元,比10月份增長2.87%。而10月份的銷售總額是16.7億元,比9月份增長9.87%。面對攜資金和管理優勢大舉入京的國際連鎖集團,北京國有老字號商業企業開始積極應對,企業重組,增加商業網點,內部資源整合,他們開始謀劃明年的發展。

    西單商場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于學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入世對零售業影響較大,外資進入後,在短時間內不會導致大批企業關門,但會使行業的整體利潤率下降。”

    他認為,和外資不能拼資金和管理技術,老國有企業必須定位在如何最大化地找到市民的消費點。明年西單商場準備建幾家專業店,還準備在奧運村附近建一個16000平方米的大賣場。于學忠將這種發展定義為“複製西單”———利用老國企在市民心目中多年形成的品牌效應,發展零售業。前幾天店慶,西單商場前門店的單日銷售收入達到39萬元。“從我們開辦前門店和其他幾個專業商店的經驗來看,本土化的企業在許多方面仍然有優勢可言。”西單商場參股投資建設的十多家超市,明年也將擴大規模。

    今日專家觀點

    與洋超市競爭尚需時日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加入WTO後,零售領域進入規模經營的時代。規模化經營的零售商將成為行業的領導者與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他們也會成為行業利潤的最大佔有者。在國外,大型的連鎖經營集團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過程,國內同行業的發展現在還不到十年,想與國際集團競爭,國內的企業還尚需時日。郭先生舉了個例子,他説:“像人的成長過程一樣,北京連鎖業原來是漸進式、自我成長式的發展。而今後,必然走上快速、並購發展的道路。現在這兩家企業並購成功,也許不久的將來會有人再把它們並購。國內連鎖業內企業不斷組合,形成規模化,是大勢所趨。”

    關鍵是資源的真正整合

    北京銳迪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飛認為,以國際大連鎖商來講,他們的發展史也是一個快速的企業購並史。以沃爾瑪為例,20世紀八十年代左右,這家企業平均每年並購企業100家,到了20世紀九十年代左右,平均每年並購企業200家左右。

    李飛認為,雙方都是超市型商業企業,而且事先談判了一年多的時間,這是他們能夠做到實質性的企業重組合併的基礎。兩家公司都擁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如果能夠做到聯合採購和聯合配送,企業的運作成本會降下來,政府“強強聯合”的意願就實現了。老百姓購物時也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上海聯華連鎖超市去年的銷售額是111億元,相對而言,北京連鎖業規模較小。隨著外資進入步伐加快,北京商業發展最緊缺的是時間資源。如果依靠企業本身積累建立新企業,這個過程會很長,也許沒有等到企業形成佈局,外資企業已經完成市場的瓜分。企業發展也要追求速度,企業並購是形成規模效益的最快發展模式。

    企業重組已經有了許多,但是在重組簽字後,許多企業發展並沒有如原來設想的那麼完美。李飛認為,關鍵是能否做到資源的最大整合。通過重組合併要做到企業資源的深度開發,達到規模效應。在這次企業合併中,關鍵是通過合併能夠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不是簡單地追求大、追求規模。

    《北京晚報》2001-12-18 (賈中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