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1月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自治區主席:楊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自治區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們提出意見。

一、2004年工作的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自治區發展進程中重要的一年,也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自治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全面超額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預計全年生産總值達到2700億元以上,增長20%,每人平均生産總值將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實現了重要突破。

宏觀調控取得成效,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從內蒙古實際出發,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切實加強農牧業等薄弱環節,大力發展煤炭、電力等優勢産業,既加快了自身發展,又為緩解國家瓶頸制約做出了貢獻。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下大力清理開發區,整頓土地市場,關停“五小”企業,有效遏制了盲目投資和低水準重復建設。這些宏觀調控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提高。第一産業實現較快增長,完成增加值510億元,增長14%。糧食播種面積扭轉了連續五年下降的局面,糧食總産量達到301億斤,增産28.9億斤。農牧業內部結構調整收到實效,畜牧業佔第一産業的比重達到43%。農區畜牧業快速發展,牲畜頭數佔全區總頭數的67%,新增數量佔全區的90%。農牧業産業化步伐加快,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增強,農畜産品基地建設規模擴大。第二産業持續快速增長,完成增加值1310億元,增長29%。其中工業完成增加值970億元,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增長38%。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企業銷售收入和利稅大幅度增加。重點地區、優勢産業、重點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神華煤制油等一批大項目開工建設或建成投産。第三産業發展加速,完成增加值880億元,增長13%。交通運輸、商貿餐飲、旅遊、物流業發展較快。金融保險業取得突破,華夏銀行、新華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在內蒙古設立分支機構,蒙牛乳業、北方創業成功上市。資訊服務、房地産、社區服務業健康發展。

投資消費有效拉動,自主發展能力增強。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預計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800億元,增長50%。投資自主增長能力明顯增強,企事業單位自籌、股票債券融資和社會投資所佔比重提高到75%。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全年完成工業投資900億元,佔全部投資的50%,新增發電裝機300萬千瓦,煤炭産量達到2億噸。加快實施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大力推進休牧、禁牧、輪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完成退耕還林660萬畝,退牧還草2780萬畝,治理荒漠化面積6100萬畝。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32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40萬畝,農村牧區飲水工程解決了近70萬人的飲水問題。交通建設完成投資237億元,其中公路建設完成投資202億元,全區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續建、新建了呼市至準格爾等6條鐵路。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市政公用設施進一步改善。積極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加強食品、藥品、農資等生産生活資料市場監管,不斷改善消費環境。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0億元,增長2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左右,市場價格總體平穩。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取得突破。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取得積極進展。按照股權多元、增量減持的原則,重組了內蒙古電力、霍林河煤業等10戶重點企業,引進新資本200億元,企業活力和發展後勁增強。外貿、物資、商糧三大集團改革進入掃尾階段,國有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邁出實質性步伐,市政公用事業全面放開。國有資産監管和國土資源管理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農村牧區稅費改革進入新階段,6個盟市全額取消了農業稅,其他盟市稅率平均由7%降至4%,農牧民每人平均稅收負擔降低60%以上。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科研院所改制步伐加快。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北開放”取得重大進展。合作開發俄蒙資源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實現了同蒙古國政府和俄羅斯地方政府的高層訪問,加深了了解和互信,為加強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引進來”成效顯著。預計全年引進區外國內資金到位702億元,增長75%;外商直接投資到位6億美元,增長60%。外貿進出口總額40億美元,增長30%。口岸建設得到加強,過貨量增長44%。

財政收入明顯增加,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全區財政總收入完成363.1億元,增長40.7%;財政總支出598.2億元,增長26.9%,公共財政的服務保障功能得到加強。人民生活水準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實際增長14%;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670元,實際增長13%。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全區城鎮新就業24萬人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7%左右。“兩個確保”得到進一步鞏固,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任務基本完成,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普遍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切實加強扶貧救災工作,保證了受災地區、貧困地區群眾的基本生活。

社會事業全面推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産業化率不斷提高。資訊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基礎教育穩步推進,加快實施“兩基”攻堅、中小學危房改造和現代遠端教育網路工程,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對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兩免一補”政策。高等教育結構調整、資源重組工作進展順利,民族教育、職業教育穩步推進。深入開展民族文化大區建設,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健康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得到加強,初步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和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認真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確保了“無疫區”目標的實現。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人才開發工作得到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健康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6‰以內。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加強污染防治,環境品質有所改善。

二、2005年的主要工作任務

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和“執政為民,加快發展”學習教育活動,認真學習牛玉儒同志先進事跡,全民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各民族團結和睦,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得到鞏固和發展。民主法制建設繼續推進。認真向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363件,政協委員提案462件。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和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努力推進依法行政,政府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充分發揮審計、監察部門的職能作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收到實效。信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國防動員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區邊疆安寧、社會穩定,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成績。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做好新形勢下的政府工作,加快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堅持按照七次黨代會以來確定並不斷完善的發展思路開展工作;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既要善抓機遇,積極進取,又要尊重規律,理性推進;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做好資源高效轉換這篇大文章,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必須樹立統籌兼顧的觀念,解決好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積極推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高度關注民生,促進社會公平,建設和諧社會。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取得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兄弟省市區、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朋友關心、支援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感謝全區各族人民的信任與支援,並向所有為取得這些成績做出貢獻的同志們,向幫助過我們的國內外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準不高,産業層次還比較低,優勢産業集群的培育發展不夠理想,中小企業發展滯後;“三農”問題仍很突出,農牧業組織化、社會化程度比較低,農村牧區投入不足,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以及生態建設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慢,低收入群體生活仍很困難,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較大,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政府職能需要加快轉變,依法行政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承接“十一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參與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培育優勢特色産業,全力推進“兩項建設”和“三化”進程,不斷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準,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增長15%,財政收入增長20%,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圍繞上述總體要求和目標,在工作的指導原則上,一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強優勢産業集群培育,增強地區核心競爭力。同時,切實加強薄弱環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堅持抓好用好戰略機遇,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參與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牢牢把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努力保持較長的快速增長期。三是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消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不斷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後勁。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具體工作上,要突出抓好以下八個方面。

(一)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切實加大扶持力度,鞏固農牧業基礎地位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大對農牧業的支援力度,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第一,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生産積極性。繼續深化農村牧區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落實草牧場“雙權一制”,規範土地和草牧場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進一步加大農牧業投入,減輕農牧民負擔。自治區決定,從今年起,在全區範圍內全部免征農業稅,對新免征農業稅地區所造成的財政缺口,由自治區政府通過轉移支付解決。繼續兌現糧食直補、農作物良種和農機具補貼。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建立起為“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切實解決農牧民貸款難的問題。加強涉農項目和涉農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調整和完善扶貧開發重點,強化扶貧措施,加大對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的直接幫扶力度,努力實現穩定脫貧。

第二,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促進集約化生産經營。要加快畜牧業發展,進一步提高畜牧業在第一産業中的比重,使之成為真正的主導産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全面推行舍飼圈養、種養結合、農牧互補。穩定發展牧區畜牧業,嚴格執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推行休牧、禁牧和輪牧。加快畜種改良,優化畜群畜種結構。調整種植業結構,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産量,加快發展無公害、綠色、特色種植業,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作物和飼草料種植。優化農畜産品區域佈局,促進特色優勢農畜産品生産向優勢區域集中,實現規模化生産、集約化經營。

第三,加快推進農牧業産業化進程。緊緊圍繞乳、肉、絨等六大主導産業和沙産業、草産業等特色産業,突出抓好重點企業、重點區域和重點旗縣,著力提高基地的生産能力和龍頭企業的競爭力,提升産業化經營層次。繼續培育發展競爭力強、輻射面大的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增強實力,提升農畜産品加工業的整體水準。積極引進産業化項目,吸引和鼓勵各類企業進入農牧業和農畜産品加工、流通領域。按照集中佈局、專業生産、規模經營的要求,努力提高農畜産品基地的生産能力、産品品質和經濟效益。加強對産業化經營的服務與指導,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儘快建立農牧業産業化風險防範機制。

第四,提高農牧業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繼續實施好“種子工程”,大力推廣農牧業適用技術,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準。加強防疫檢疫體系和防疫隊伍建設,切實做好動物防疫工作,做到戶不漏畜、畜不漏針,有效預防和控制重大疫情。推進農牧業標準化、資訊化和農畜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確保農畜産品品質安全。積極培育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牧民就業培訓,促進農牧民非農就業。

第五,加強以生態、水利為重點的農村牧區基本建設。要鞏固和擴大生態建設成果,認真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大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力度,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加強天然林和濕地保護,重視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尼爾基、綽勒水利樞紐及河套灌區節水改造等一批在建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強黃河、嫩江等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的堤防建設,力爭新開工建設一批大中小型水庫。高度重視農業節水工作,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和節水灌溉,堅持不懈地抓好以水為中心的農田草牧場基本建設。加快發展避災型農牧業,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服務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

(二)依託資源優勢,構築産業集群,保持工業經濟的良好發展勢頭

以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為目標,發揮優勢,優化佈局,改善環境,努力把我區工業化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第一,規劃建設重化工業基地,大力培育發展優勢産業集群。為了儘快做大做強具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化工、冶金、裝備製造等重化工産業,自治區將在具備産業基礎和資源、區位條件的地區,規劃建設一批跨區域、有特色的大型重化工業基地。要依託重點地區、重點企業和重點工業園區,運用市場機制,加快産業佈局調整,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向工業基地集聚。要認真做好産業發展規劃和政策的制定,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加快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和服務環境建設。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高水準産業轉移,建設、引進一批規模大、技術水準高、資源轉化能力強的重化工項目。積極支援區內企業加快産業升級步伐,培育自治區重化工業骨幹力量,力爭在較短時期內使我區成為國家重要的重化工産業基地。

繼續加快煤炭、電力工業發展,保持産業領先地位。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準和就地轉化率為重點,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搞好礦區規劃,提高技術裝備水準,擴大生産規模,煤炭産量要達到2.6億噸。繼續擴大電力建設規模,力爭新開工電力裝機800萬千瓦以上,總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要重點發展熱電聯産、煤矸石電廠等國家政策鼓勵的項目。在産業集中、電力需求大的區域,大力發展自備電廠。在區域佈局上,新建大的電源點要向水源豐富的東部盟市傾斜。積極開發清潔能源,擴大風力發電規模。要充分發揮我區煤電及礦産資源優勢,利用好境外資源,繼續壯大鋼鐵工業,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擴大並提高裝備製造業的規模和水準。要重點發展煤化工、天然氣化工和氯鹼化工等産業,研究開發下游産品,延長産業鏈,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形成産業集群,努力使化學工業成為我區新的投資熱點和經濟支撐。加快發展資訊製造、稀土新材料、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産業,整合資源,提升水準,做大總量。

第二,加強資源管理與綜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迴圈經濟。一是加大地勘工作力度,抓緊編制資源勘探開發利用規劃。對煤炭、有色金屬、天然氣、石油、水等重要戰略資源,進行重點勘查。對已經發現的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資源,要按照規劃納入科學開發程式。二是強化資源管理,合理配置資源。要加強政府對資源的管理和調控,對煤炭、鐵礦、有色金屬等整裝礦區和適宜規模開採開發的礦種,由政府出資進行勘查,並按照轉化項目的建設投資規模、技術水準以及轉化率配置資源。加大經營性土地、礦産的招標、拍賣和掛牌工作力度,依法有償轉讓。三是節約利用資源,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迴圈經濟。按照“統籌規劃,合理開發,綜合利用,有效保護”的原則,引導鼓勵企業對資源進行就地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提高産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加快技術創新,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産,充分利用各種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節約利用,認真做好水文地質勘查和水資源的合理調配工作。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切實抓好重點流域水污染、重點城市大氣污染、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的監測和治理工作。

第三,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為優勢産業成長創造條件。一是要加快通道建設,重點構築三大通道。電力通道要構築西起烏海、東至錫盟的500千伏電力主幹網架,加強東部盟市電網與東北電網的聯網建設。著眼長遠,建設跨省區和跨大區送電通道。鐵路要構築西起額濟納、東至滿洲裏、貫通自治區東西的大通道。今年要續建、新建12條鐵路,並對4條鐵路進行擴能改造,鐵路建設總里程達到2500公里。公路要構築西起阿拉善、東至呼倫貝爾的東西大通道,貫通烏海至北京高速公路,建設承載能力強的專用公路通道,加快縣鄉公路建設,提高路網的通達廣度和深度。此外,要加快支線機場建設,完善民航機場佈局。配合我區化工産業的發展,提前謀劃産品外送通道,優先發展安全、環保、低成本的管道運輸。二是確保優勢産業對電力、運力的需求。加強電力合理調配和有序用電工作,在保證居民生活和重點領域用電的基礎上,向重點項目、優勢産業傾斜,向技術裝備先進、投入産出比高、單位能耗少的企業傾斜,向發展迴圈經濟、資源利用充分、環保效果好的企業傾斜。加強運力調配,積極爭取國家對我區鐵路運輸的支援。三是切實加強安全生産。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産管理體制和機制,全面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深入開展安全專項整治,加強對交通、煤礦、化工等重點高危行業的安全監管力度,嚴防重大事故發生。

《內蒙古日報》2005年01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