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省長:王金山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的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的一年。在中共安徽省委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大力實施"861"行動計劃,開拓奮進,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了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省生産總值4812.7億元,增長12.5%,自1998年以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達939美元,比上年增加159美元。

——財政實力明顯增強。全省財政收入520億元,增長26%,當年增收突破1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74.4億元,增長243%,是1998年以來最好水準。

——糧食生産喜獲豐收。糧食總産548.6億斤,當年增産100億斤以上,實現了大災之後的恢復性增長,是歷史上第四個高産年。

——骨幹企業加速成長。馬鋼集團、安徽電力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海螺集團、江淮汽車、銅陵有色、安慶石化、徽商集團、安徽中煙超過100億元。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75.3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45.4,創歷年最好水準。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3.6億美元,增長24.4%,其中外商直接投資5.5億美元,增長40%。引進省外資金526億元,增長50.9%。全省進出口總額72.1億美元,居中西部首位,其中出口39.4億美元,增長28.5%。各市發展普遍加快。10個市生産總值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準,8個市財政收入增幅超過20%,一批縣(市)加速發展,區域經濟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就業超過預期目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03.1億元,增長12.9%。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7511.4元,增長10.8%。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499.3元,增長17.5%,是近8年來最好水準。這些成績,標誌著我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一年來,主要做了六個方面工作:

第一,積極貫徹宏觀調控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央作出宏觀調控決策後,我們結合安徽實際,及時提出"服從宏觀調控,推進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擴大改革開放,搶抓機遇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有保有壓,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在加強調控中實現又快又好發展。針對經濟運作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紮實開展開發區和土地市場治理整頓,認真清理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切實加強經濟運作調節,努力緩解煤電運和資金緊張狀況,抑制物價過快上漲。面對宏觀調控帶來的新機遇,積極順應國家政策導向,及時調整用力方向,加快優勢産業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投入,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長點,加強了一些薄弱環節。總的看,我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成效,整體經濟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穩健運作于新一輪增長週期的上升階段。

第二,切實加大支援農業力度,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我們認真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有關政策,強化糧食市(縣)長負責制,採取提高財政支農資金比重、增加糧食直補資金、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農業稅附加等措施,實行糧食生産"五保、五到戶",全面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産升溫。去年對農民增加的補貼和減免稅費達33.97億元,每人平均政策性增收66.7元,有效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擴大30.9萬公頃,扭轉了近年來不斷下滑的趨勢。同時,繼續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非農産業發展。糧食大幅增産,農民大幅增收,農業和農村經濟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勢。

第三,全面實施"861"行動計劃,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步伐。

去年是全面實施"861"行動計劃的第一年,我們把它作為凝聚人心、引領發展的工作抓手,深入發動,精心組織,形成了全省聯動、合力推進的濃厚氛圍。堅持以項目為核心,建立了近800個項目、投資規模上萬億元的重點項目庫,加大向上爭取力度,加強工作協調調度,積極組織銀企對接、項目招商等活動,千方百計多上項目、建好項目,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項目取得突破,辦成了一些期盼多年的大事。馬鋼薄板、海螺3條日産萬噸水泥生産線、奇瑞轎車二期、江汽重卡及商務車發動機、徽杭高速公路、安慶長江大橋等54個重大項目順利建成,安慶石化"油改煤氣銅陵有色電解銅擴建、銅湯和合六高速公路等150個重大工程開工建設,兩淮億噸級煤炭基地建設全面展開,"皖電東送"積極推進,淮河治理進程加快,旅遊、文化産業發展勢頭良好,"生態安徽"、"信用安徽"和"數字安徽"建設取得新成效。尤其是,我省與科技部建立工作會商制度,合肥被批准為首個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與鐵道部簽署協議,合寧、合武、銅九鐵路同時開工,掀開了我省鐵路建設新的一頁;總投資200多億元的馬鋼500萬噸薄板帶項目獲得國家批准,成為我省最大的工業項目。在"861"行動計劃帶動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到1914.2億元,比上年增長29.6%,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增添了新的後勁。

第四,努力擴大改革開放,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省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理順了國有資産、商貿流通、非公有制經濟等管理職能。以産權多元化為核心,深化固有企業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離企業辦社會步伐加快。新增上市企業8戶,募集資金33.95億元。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全面推行鄉財縣管,有效緩解了縣鄉財政困難。推進農村信用社綜合改革,組建了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實施投資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實施大開放主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進招商方式,加強市縣發展外向型經濟工作,先後組織了赴廣東、香港、山東和合肥項目一資本對接會等重大招商活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第五,高度關注民生問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面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全年省級支出再就業資金4.7億元。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積極推進"三條保障線"銜接,順利完成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進展順利。探索建立農村特困群眾生活救助制度,五保對象的供養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啟動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實現脫貧50萬人。完成行蓄洪區20萬群眾移民保安工程建設。積極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制定全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採取果斷措施,及時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典疫情。認真吸取劣質奶粉事件教訓,紮實開展生活生産資料市場專項整治。狠抓安全生産,健全長效機制,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認真解決土地徵用、城鎮拆遷、企業改制中侵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基本完成建築領域農民工工資清欠任務。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第六,大力加強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年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經費支出148億元,同比增長25.4%。加快科技資源整合和成果轉化,積極推進産學研結合。鞏固"兩基"成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辦學品質,省政府與中科院、教育部簽署了新一輪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協議。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農村衛生和城鎮社區醫療工作得到加強。紮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取得新成果,成功舉辦了省第七屆藝術節和首屆體育大會,在第12屆雅典殘奧會上榮獲5枚金牌。高度重視人口、資源、環保工作,有效控制了淮河水污染反彈,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12%。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進一步加強。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權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氣象、地震、檔案、文物、地方誌等工作邁出新步伐。

同時,我們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依法行政綱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清理行政許可項目,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切實改進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成立省政府法律顧問組,完善專家諮詢制度,推進依法決策和科學決策。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辦理人大議案7件、代表建議383件,政協委員提案541件。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案件,解決了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各位代表!發展令人振奮,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皖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其他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援安徽現代化建設的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市區和海內外友好人士,向在我省創業的境內外投資者、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形勢,增強了我們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加快發展的道路上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生活中的矛盾仍很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狀況沒有明顯改變,産業化水準不高,繼續保持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難度很大;土地、資金、重要原材料等資源約束趨緊,煤電運供應仍然較為緊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夠,創業環境亟待進步改善;特別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開放度較低等問題,已成為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嚴重障礙。二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不容忽視。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水準不高,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較困難;農村徵地、城鎮拆遷、企業改制、非法排污等問題引發的矛盾較為突出,群體性陳情事件時有發生。三是政府工作還有不少薄弱環節需要改進。職能轉變仍然滯後,依法行政水準尚需提高,特別是思想不解放、工作不落實的現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作風,在少數地方和部門還嚴重存在,有些領域的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仍比較突出。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不辜負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05年的工作任務

今年是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總體上看,當前我省加快發展面臨著比較有利的宏觀環境。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國內經濟仍處於新一輪增長週期上升階段,中央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指向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快中部崛起的戰略也逐步清晰。更重要的是,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特別是近年來的建設和發展,我省已經邁入工業化加速推進的新階段,發展的優勢日益凸顯,積累的能量加速釋放,全省上下加快發展的願望更加迫切,奮力崛起的氛圍正在形成,這是我們做好工作的條件所在、潛力所在、信心所在。當然,我們也決不能忽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僅要看到固有的矛盾和問題,還要看到形勢變化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更要看到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壓力。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危機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倍加珍惜十分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良好發展勢頭,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的積極性,以更大的魄力推動發展,千方百計使經濟增長有一個較快的速度、更高的品質,為我省加速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深入實施"861"行動計劃,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努力建設和諧社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0%左右;財政收入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進出口總額增長15%;新增城鎮就業4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3‰以內。

為此,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三農"工作,鞏固擴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繼續把"三農"問題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大支援和保護力度,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産、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繼續增收。

認真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已經實行的支農政策不變,支農的工作力度不減。省委、省政府決定,2005年,在國家將農業稅稅率統一降至2%的基礎上,由省財政安排資金,在全省範圍內全部免除農業稅,讓廣大農民在改革和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今年各項支農政策可減輕農民負擔19.2億元,農民每人平均政策性增收43.8元。繼續執行新增財力主要用於農村教育、文化、衛生支出的政策。加強農田水利、生態、中低産田改造、"六小工程"、旱作節水農業等建設,完成1萬公里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努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狀況。繼續深化農村稅費配套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活力。

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加強糧食生産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積極推進畜牧水産業規模化生産,促進優勢農産品向優勢産區集中。推進農村資訊化進程,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推行農業標準化,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管理。全面提高農業産業化水準。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進一步整合支農資金,按照競爭擇優的原則,重點扶持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加速形成一批主導産業和名優品牌。大力培育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重視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産品流通和生産資料供應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暢通鮮活農産品運輸"綠色通道",推進"皖優農産品進超市"工程,鞏固擴大以上海為重點的長三角市場,積極開拓珠三角、北京等市場,努力提高我省農産品市場佔有率。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抓住當前農民工結構性短缺的機遇,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加強供需銜接和地區協作,建立和完善服務體系,推進各類有組織的勞務輸出。統籌社會教育資源,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就業競爭力,打造安徽勞務品牌。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鼓勵和支援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加快振興縣域經濟。發揮各地自身優勢,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積極發展生態經濟、旅遊經濟,突出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和配套産業,推進産業向中心城鎮、工業園區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産業。落實對縣一級簡政放權的各項措施,完善縣城經濟考核評價體系,實施縣鄉財政振興工程,抓好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工作,加大對經濟薄弱縣(市)的扶持力度,培育壯大一批經濟強縣。

(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培青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以提高品質效益為中心,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優勢領域,改善薄弱環節,努力增強我省經濟綜合競爭力。

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適應重化工業加速發展、消費結構加速升級的新形勢,全面提升優勢産業發展水準,進一步發揮二、三産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推進汽車、工程機械、化工、家電等優勢行業的技術創新,提高我省加工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推動鋼鐵、水泥、銅材等材料行業結構調整,支援馬鋼實施新一輪發展規劃。不失時機地推進煤炭産業發展,加快煤電、煤化鹽化一體化和煤層氣開發,延伸産業鏈條和增值空間。積極發展電子資訊、現代醫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支援骨幹企業做強做大,實施中小企業促進工程,推進産業規模化、集群式發展。抓好煤電運和資金供應協調,切實改善工業經濟運作環境。積極培育汽車、住房、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等消費熱點,加大農村市場開拓力度,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加強旅遊精品線路和文化觀光産品開發,啟動"紅色旅遊"工程,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和旅遊企業合資合作,進一步壯大旅遊産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企業,推廣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大力推進社區服務業,積極發展金融、保險、資訊、諮詢、仲介等現代服務業。

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原則,加強土地、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節約與綜合利用,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突出抓好煤炭、冶金、化工、建材、造紙等行業節能、節水技術改造,轉變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的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加快推行清潔生産,建設一批迴圈經濟型企業、工業園區和城市。做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嚴格土地管理,切實保護基本農田,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制定和落實土地投資強度標準,提高土地利用率。組織開展重要礦産資源的勘查,加強礦産資源開發的規劃與管理。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鼓勵和支援各地發揮優勢、競相發展,在全省形成爭先進位、奮發向上的生動局面。基礎好、有條件的地方,要力爭發展得更快一些,基礎和條件相對差一些的地方,也要充分挖掘潛力加快發展。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和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契機,強化産業支撐力和城市承載力,全面提升合肥的經濟中心地位。充分發揮沿江地區區位、資源和産業優勢,加強沿江經濟帶和城市群的規劃建設,推動皖江地區新一輪大發展。抓住國家重視農業和資源開發的機遇,支援皖北地區重點發展資源深加工産業。以推進"兩山一湖"旅遊開發為重點,提升皖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加大對大別山區、江淮分水嶺地區、沿淮行蓄洪區和其他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儘快改變發展相對滯後的局面。

(三)紮實推進"861"行動計劃,全力構築加快發展新平臺

堅持把實施"861"行動計劃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進一步明確工作方向,完善推進機制,確保一批重點産業和重大工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全面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以項目建設為推進工作的抓手,以項目進度為衡量成效的標準,認真組織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突出抓好加工製造、能源、材料和化工等項目建設,確保馬鋼500萬噸薄板帶、豐原100萬噸小麥深加工、田集電廠、宿州電廠、馬鞍山二電廠二期等重大項目開工,積極做好淮北煤化鹽化一體化、林紙一體化、銅陵有色海外辦礦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交通、水利等重大項目建設,建成廬銅、馬蕪、蚌明高速公路,完成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建設任務,加快建設銅九、合寧、合武鐵路和銅黃、合六葉、合淮阜等高速公路,以及淮北大堤加固、渦河治理、白蓮崖水庫等治淮骨幹項目,開工建設沿江銅陵段、六潛等高速公路,積極推進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沿江城際鐵路、阜六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繼續做好國債資金爭取工作,加快公共衛生體系、文化教育設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等項目建設。切實加強項目管理,確保工程品質和投資效益。今年"861"行動計劃項目投資力爭突破1000億元,增長20%以上。

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加快形成政府推動、項目帶動、産業聯動、區域互動的工作新格局。強化規劃管理機制,按照優勢産業發展形成集聚、基礎工程建設形成體系的要求,完善專項規劃,明確建設梯次,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強化項目儲備機制,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擴大項目生成源,抓緊項目前期工作,確保項目儲備規模每年增加1000億元以上,努力形成"建成一批、開工一批、推進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迴圈。強化服務協調機制,完善重大項目協調調度制度,抓好項目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推行項目聯審和限期審理,構建人才和技術引進平臺。強化績效考核機制,建立健全目標考核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實行量化管理,推進"861"行動計劃深入實施。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準

適應入世後過渡期新形勢,抓住國際國內産業轉移和我國服務業全面開放的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大開放主戰略,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切實提高招商引資水準。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把直接利用外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擴大規模、拓寬領域、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力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和省外資金分別增長15%和20%。加快省屬企業招商引資步伐,加強市縣外向型經濟工作,充分發揮各類開發園區的載體作用,重點引進一批跨國公司和重大項目。把利用外資同提升産業結構結合起來,突出抓好加工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等領域的招商,鼓勵外商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加快培養專業化招商隊伍,注重發揮仲介組織作用,採取靈活務實的方式,推動招商引資工作日常化、專業化、制度化。辦好國際徽商大會等重大招商活動,辦出影響、形成品牌、取得實效。建立健全重大引資項目工作協調機制,強化跟蹤落實,提高合同履約率和項目成功率。更加重視做好安商扶商工作,大力優化招商環境,提高服務水準,切實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深入推進省區間經濟合作。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加快全省特別是沿江地區融入長三角步伐,深化對話機制,加強規劃、産業、市場、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對接,重點推進製造業、旅遊、農業、煤電資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繼續擴大與香港、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的合作,加強與中西部省份的交流,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積極落實各項出口促進政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擴大生産型企業出口,促進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和優質農産品出口,提高地産品出口比重。組織好先進設備、關鍵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進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援優勢企業對外投資,開發利用境外資源,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擴大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五)繼續深化各項改革,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抓住當前經濟加速發展的有利時機,把深化改革同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強宏觀調控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經濟市場化進程,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

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進省屬企業股份制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年底前完成省屬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離辦社會工作,基本完成省級黨政機關與直管經濟實體的脫鉤改革。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加大資産重組力度,推進固有資本向優勢行業和産業集中。建立健全省、市兩級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機構,研究制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嚴格執行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和國有企業監事會制度。規範企業改制,切實維護出資人和職工合法權益。

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完善和落實政策措施,著力創造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一視同仁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鼓勵和支援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在稅費、上市、用地、外貿、勞動保障和財政性扶持資金等方面,全面落實公平待遇。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國有和集體企業的改制重組,支援有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做強做大。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經濟統計制度。切實保護私有財産權和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

深入推進投資體制改革。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減少、改進和規範投資審批,真正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開展績效綜合考評,落實投資決策責任制。加強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投融資方式的創新步伐。

著力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發展資本、土地、技術和勞動力市場,促進生産要素有序流動、合理配置。規範發展産權交易市場,推行産權進場交易、"陽光"操作。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建立市場監管長效機制,深入開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農資等違法犯罪活動。紮實推進信用安徽建設,以政府信用為先導、企業信用為重點、個人信用為基礎,廣泛開展公民誠信教育,加快建立社會徵信體系,加大失信懲戒力度,樹立安徽重發展、講誠信的良好形象。

(六)做好財政金融工作,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發展地方金融,充分發揮財政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強化公共財政職能。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積極化解縣鄉政府債務。深入開展增收節支工作,加強稅收徵管,強化政府非稅收入管理,保持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合理安排財政支出,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確保重點投入,確保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發放,並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積極開展公務用車改革試點,繼續強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改革措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對預算執行的審計監督,強化部門財務監管,堅決查處各種違反財經紀律行為。

積極發展地方金融。支援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一步改善銀企關係,切實增加有效信貸投入,努力緩解信貸資金對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瓶頸制約。加快地方金融機構建設,推動城市商業銀行聯合重組,鼓勵社會資本參股城市商業銀行。積極引進省外股份制商業銀行設立分支機構。落實農村信用社改革各項措施,完成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工作,支援有條件的地方組建農村合作銀行。全面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穩步推進農業保險工作。

努力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規範和整合省級投資機構,加快全省擔保體系建設,組建中小企業擔保集團。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支援上市企業實現再融資和低成本擴張。

(七)深入實施科教興院戰略,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大力推進科教興皖、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加強科教和人才工作。強化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大科技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設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支援國家和省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推進"兩基"攻堅、中小學危房改造、現代遠端教育三大工程,加強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辦學品質。進一步做好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工作,推進安徽大學"211工程"建設。全面落實各項人才政策,加強各類人才載體建設,完善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用活用好現有人才,引進各類急需人才,努力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創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推進生態省建設。全面實施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重點抓好馬鞍山、池州、黃山3市和9縣區生態省建設示範基地創建工作。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推進社會辦林業。鞏固淮河污染治理成果,抓好巢湖流域和酸雨控制區污染防治,著力解決生態脆弱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問題。強化新建項目環境管理,推進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排放控制達標工作。

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積極推動事業單位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全面建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完成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做好防治艾滋病、結核病和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工作。強化農村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穩定低生育水準,推進"關愛女孩工程",著力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加快建設省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繼續推進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準,力爭在全國十運會上取得好成績。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在全社會營造愛我安徽的良好風氣。深化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深入推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認真組織第六屆村民委員會選舉。積極支援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依照法律和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關心老齡工作,支援殘疾人事業。推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和對臺工作。做好地震、氣象、檔案、文物、地方誌等工作。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注重發揮參事室、諮詢委的作用。完成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任務。進一步提高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人防和雙擁工作水準,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的良好局面。

(八)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牢記執政為民宗旨,切實把工作的落腳點放到關注民生上來,讓群眾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使社會在發展中更加穩定,努力建設和諧安徽。

加大就業再就業工作力度。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目標,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加強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臺建設,積極推廣組織起來就業的成功模式。抓好各項再就業政策落實,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培訓,支援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加強人才和勞動力市場的建設管理,規範發展職業介紹等仲介服務組織,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復員轉業軍人安置、城鎮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工作。

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和社保關係接續工作,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的參保率。推進社會保險市級統籌,增強保障能力,確保養老金、失業金按時足額發放。完善城市低保工作,支援有條件的地區適當提高保障標準。深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範圍。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做好救災救濟工作。加快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管好用好各項扶貧資金,實現脫貧50萬人。

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切實處理好農村徵地、城鎮拆遷、企業改制、非法排污等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制度。加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規範教育收費、醫藥購銷等行為,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加強和規範勞動合同管理,依法執行最低工資規定,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發放的長效機制。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體系,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開展"平安安徽"創建活動。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穩定,全面開展"平安安徽"創建活動。加強群眾來信來訪和人民調解工作,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加強安全生産基礎工作,嚴格安全生産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建立健全覆蓋全省城鄉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努力營造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

今年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做好"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編制工作。我們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規劃理念,充分集中民智,深入研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努力提高規劃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指導性。

三、加強政府行政能力建設

做好今年工作,加快安徽崛起,政府肩負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強政府行政能力建設,大力推進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各級政府及部門要牢固樹立依法治省、依法行政的觀念,深入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依法行政綱要,切實把政府管理工作納入規範化、法制化軌道。鞏固行政許可清理成果,完善各級政務中心服務功能,堅決杜絕審批項目明進暗不進、兩頭受理現象,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擴大綜合執法試點,認真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公、多頭執法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加強執法監督,做好行政復議工作,嚴格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過錯追究制,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貴、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和新聞輿論監督。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查處各種腐敗行為。

中安網 2005年1月25日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各級政府必須更加自覺地推進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著力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準。加強經濟調節,改善經濟管理,深化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提高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調節經濟運作的本領,不斷增強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堅決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和仲介機構,真正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在提高經濟管理水準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把財力、物力更多地放到推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上來,把精力、注意力更多地用到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上來,加快建立公共危機防控體系和社會矛盾化解機制,不斷增強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豐富公共産品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準。

強化決策執行能力。決策執行能力決定政府工作的成效。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強化決策責任,規範決策程式,健全決策制度,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對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決策,要積極徵詢各方面意見,認真進行專家論證和評估,凡有條件的,應履行公示、聽證等程式,形成有利於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制。針對工作中存在的不落實頑癥,著力在提高執行力上下功夫,優化工作流程,強化績效管理,嚴格責任追究,努力做到各項工作有部署、有檢查、見實效。各級政府及部門要切實增強全局意識,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對中央和省委決定的重大事項,不折不扣抓好落實,堅決杜絕推諉扯皮、中梗阻塞的現象,確保各項政令暢通。分清輕重緩急,明確目標責任,把決策執行的著力點放到解決突出問題、集中力量辦大事上來,咬定目標,一抓到底。

切實加強政風建設。我省發展正處在重要關口,搶抓機遇,奮力崛起,需要建設一個負責任、有作為的政府。要樹立良好學風,把加強學習作為破解發展難題、提高工作水準的切入點,努力形成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的濃厚風氣,當前特別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統一部署,在政府機關深入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公務員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人民公僕本色,提高為民服務本領。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力戒急功近利,力戒消極無為,力戒官僚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辦得民心、順民意的事情,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經得起群眾、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政績。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激發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腳踏實地,不驕不躁,埋頭苦幹,以自加壓力的勇氣、敢於爭先的志氣、開拓進取的銳氣,不斷幹出新業績,開創發展新局面。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充滿新的機遇,面臨新的挑戰,孕育新的希望。讓我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下,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為加快發展、富民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安徽省省長王金山)

中安網2005年1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