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集中放量 北京市採取四項措施調控房價

需求集中放量是房價上漲原因之一

房價在漲,這是不少購房人聽到的、看到的和親身感受到的。在近日的一次房展會上,記者調查了十幾個項目,發現同一項目後期開盤在售的房價都較前期有近5%至20%的漲幅。幾個項目的開發商向記者談及自己房子漲價的原因時,都顯得很自豪:房子的品質提高了,小區環境更好了,交通方便了,地段升值了……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開發商沒説,那就是買房人多,房子不愁賣。

來自市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以來,本市住宅需求旺盛,銷售持續增長。1至9月,全市住宅銷售1034.3萬平方米,增速由一季度的3.5%提高到25%;實現銷售額480.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3%。不少人發現,買房人排隊買房,上趕著交錢,在今年已不算新鮮事兒。

有關專家分析,人們買房熱情高漲,需求旺盛,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結構升級、模式趨同,造成住房的集中性購買;投資渠道不暢,存款利率負增長,使不少人更願意購買房産,以期保值增值;危改拆遷居民、外地來京人員、城市化農民等迫切需要解決住房問題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怕房價再漲,持幣觀望者和有潛在購房需求的準購房者紛紛加入“購房風潮”,這在客觀上加大了需求的集中放量,進一步推動了房價的上漲。

日前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公佈,1至3季度,本市商品住宅平均售價比去年同期上漲1.8%;來自北京市房地産交易所的資訊是,今年上半年本市商品房平均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10.94%;而一些買房人的感受是,年初看好的房子現在去買,結果不是賣完了,就是漲價了。

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近日對全國房價上漲過快做出全面分析,指出如下原因:供求結構矛盾進一步延續,經濟適用房供應比例下降,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供不應求;局部地區商品房階段性供不應求;部分開發商惡意炒作、個別媒體大肆渲染使部分消費者盲目跟風,造成個別項目短期內價格非正常上漲;土地原材料價格上漲、拆遷成本提高、精裝房增加等。

就百姓最關心的房價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市建委有關部門,了解到政府為調控房價,已經或將採取如下四項措施:

一、繼續發展建設中低價位的普通商品房,盡力滿足市場需求。近3年來,本市商品房供應量逐年上升,今年期房供應量較去年增加了20%。土地供應狀況目前沒有趨緊的態勢,只要市場保持理性,房價不會在短期內出現大的波動。

二、適當壓縮拆遷規模,緩解市場需求。今年本市計劃拆遷居民67000戶,由於各種原因,實際上1至9月共拆遷居民32000戶,較去年的74000戶大大減少,預計減少購房需求上千萬平方米。明年仍將採取適當控制拆遷規模的政策,以調節供求矛盾。

三、增加市場資訊的透明度,引導消費者對未來市場作出科學預期,理性購房。為遏制開發商通過各種炒作手段製造稀缺,哄抬房價,市建委已發出通知,規定從10月1日起,開發商賣房必須通過北京市房地産交易管理網,對自己樓盤銷售的買賣情況進行公示。隨著電子樓盤銷售表的逐步完善,公眾可望在網上看到各樓盤項目的真實銷售資訊。同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定期發佈商品房交易指導價的工作,以利於消費者掌握真實的商品房交易價格,避免盲目跟風,受騙上當。

四、大力發展住房二級市場,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梯級住房消費需求。政府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計劃,大力培育和增加二手房供給,減少對各種上市房屋的限制,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儘快建立和發展有形的二級交易市場,減少資訊阻塞和中間環節,增加消費者信心;同時建立便捷的二手房信貸運作機制,突破轉按揭這一限制二級市場發展的瓶頸。

一些相關研究機構的專業人士建議,為進一步規範市場,增加資訊的透明化,政府應該將土地供量的規劃按季或月提前公佈,同時應將各類房産、各熱點區域的一、二手房的交易數據及時加以公開,以利於決策機構、海內外的投融資者、開發企業、仲介機構對今後的市場走向有比較準確的判斷,同時也使消費者能夠對未來市場做出較為科學的預期,理性購房。(記者 陳美秋)

《北京現代商報》2004年11月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