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氣東輸懸疑 價格居高不下三分之一天然氣滯銷

摘要:工程開工前,中石油與37家用戶簽訂了用氣意向書,其中部分價格是20年“照付不議”

隨著西氣東輸工程全線貫通,來自新疆的天然氣,10月10日將首次到達終點上海。

目前有許多用戶與西氣東輸工程公司簽定了正式的用氣合同,到8月底,正式與中國石油簽訂供氣合同的用戶已增至27家。不過,首批37家用戶中,仍然有10家態度不明朗。

儘管37家尚未全部落實,但來自“中國石油”的説法很樂觀:剩餘的10家大用戶之所以還沒有簽合同,是因為這些項目仍在建設中,而不是對“照付不議”的高價有異議。這些用戶主要為幾家仍在建設中的天然氣發電廠及化工企業。

用戶不積極簽約

“中石油”2004年的“中報”説,這27份合同確定的供氣量為每年80億立方米。而該工程的設計年供氣量為120億立方米,還有40億立方米沒有確定用戶。

西氣東輸工程開工前,中國石油與首批37家用戶簽訂了西氣東輸用氣意向書,其中一些用戶簽訂的是價格20年“照付不議”合同。不過,意向書並不等於合同。實際情況是,許多簽了意向書的企業,中間一度猶豫不決,遲遲不肯簽正式合同。如上海天然氣管網公司、揚子-巴斯夫公司、浙江天然氣開發公司,雖然與西氣東輸管道公司草簽購買協議,但也只是停留在“協議”階段,沒有進一步確定。

在杭州,3月份應購買50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但實際只消化了20萬立方米。

這些用戶為什麼猶豫不決?價格是核心的原因———高昂的氣價讓用戶,特別是工業用戶感到難以承受。到上海的價格是每立方米1.32元,城市供氣每立方米1.46元。

據了解,西氣東輸銷售,目前主要採取“分省分類”的形式。分省就是根據距離氣源地的遠近劃分,遠的運輸成本費要高;分類就是按照用戶用氣量的多少劃分,最終與用戶商定的價格主要是綜合了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按照國家計委定的出廠價格,再加上運輸成本費,“西氣”到上海的門站價格是每立方米1.32元。但根據用氣類型的不同,價格也有所差異。目前上海發電用氣是每立方米1.15元,工業用氣每立方米1.28元,城市供氣每立方米1.46元。此外,賣方有上下10%的浮動權利(目前的價格沒有浮動)。

而競爭對手中海油的東海天然氣,交氣點的價格僅為每立方米0.88元;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石油液化氣(LNG),價格也比新疆來的天然氣便宜。

長距離輸送成本居高不下

“西氣”氣價之所以高於東海氣和進口氣,原因是長距離管道輸送。該工程西起新疆,東至上海,全長4000公里,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其中直接用於管道的投資逾540億元。巨大的投資和長距離的輸送,成本當然很高,平均管輸費為每立方米0.88元,竟然超出了天然氣井口價:新疆克拉2號氣田為每立方米0.48元,長慶氣田的井口價為每立方米0.66元。這個價格是國家計委經權衡後定的。

相反,由液化氣專用船舶運輸的LNG,在價格上比長距離管線運輸的天然氣更有競爭力;同時其作為可直接利用的清潔能源,無污染,且熱值高、安全可靠,目前全球尚未發生一例LNG運輸事故。而天然氣管道泄漏卻很常見。至於資源,與石油市場狼多肉少的狀況相反,LNG目前則是一個完全的買方市場,在全球範圍內長期供大於求,在這個背景下,大規模進口LNG不失為聰明之舉。

用戶選擇西氣出於政策原因

既然西氣東輸價格高昂,上海的企業為什麼還接受?原因很簡單:東海氣和進口氣雖然成本低廉,但供應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上海作為東方現代化的大都市,環境保護很重要。污染嚴重的燃煤發電和居民生活燃煤必須儘快淘汰,所以大家必須接受東輸西氣。而使用天然氣,意味著將首先使用西氣東輸的天然氣。

目前,上海天然氣主要來自江蘇油田以及東海等地。其中,江蘇油田每年向上海供氣大約達1億立方米,東海年供氣量大約5億多立方米,6億立方米難以滿足上海的需求。而西氣東輸天然氣年供氣量可達120億立方米左右。

既然東海氣和進口氣價格低廉,為什麼供應量不能滿足需求?其實,這倒不是做不到,而是政策限制:西氣東輸是“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商業項目”,與進口相比,要優先使用國産;尤其是為了促進西部經濟發展,必須優先使用新疆天然氣。

相反,在廣東、福建,則完全依賴使用進口和沿海的天然氣。

即使在西氣東輸勢力覆蓋範圍內的浙江北部,來自海洋的天然氣也要“上岸”了,與陸地上的天然氣展開爭奪。今年3月10日,浙江省政府與“中海油”在京簽署了《協議》,在浙江建設液化天然氣供應站線。一期工程年供氣量300萬噸。中海油宣稱:其價格將是“有競爭力”的。

據西氣東輸市場開發與銷售部經理李世泉認為,目前,擋在西氣買賣雙方面前最大的坎兒不是價格,而是天然氣下游配套設施等能否同步建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用氣項目有金山燃氣電廠、漕涇燃氣電廠、浙江燃氣電廠、吳涇合成氨改造、江蘇望亭電廠燃油機組改氣、鎮海電廠改氣等工程。

那麼,李世泉為什麼擔心下游配套設施等能否同步建設?據知情人士分析,這是因為LNG項目有可能很快登陸上海。目前,廣東、福建、浙江、山東等沿海地區已經建設和立項輸入LNG,其中浙江的LNG供應目標是北部的杭嘉湖地區,已經直接和西氣東輸工程“迎頭相撞”。操作這些項目的“中海油”,下一步的目標是上海、天津、遼寧,已經開始頻頻同各省、市政府接洽商談。LNG如果趕在這些項目投産前送氣的話,“中石油”到嘴的肉,就要飛走了。

燃氣與燃煤發電待遇不公

據用氣企業介紹,西氣東輸工程最大的目標用戶是發電廠。但是,由於天然氣價格高,燃氣成本遠遠高於燃煤,在目前電煤提價的形勢下,氣價比起相同熱值的煤價,仍高出3倍多。而氣價若高於每立方米0.9元,以燃氣發

電為主的電力公司只會虧損。10個35萬千瓦的機組,一年用氣26億立方米,燃氣費用是34億元。雖然燃氣電廠為環境保護作了犧牲,但是,國家電力工業在“競價上網”的同時,至今還沒有制定出對燃氣發電廠家的經濟補貼。

據悉,當初在論證西氣東輸工程時,在專家組中就有人質疑其經濟上的可行性。但中央政府高層表示該項目為“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商業項目”,即項目竣工後氣價施行政府定價。國家之所以建設這項罕見的大工程,主要是考慮帶動西北地區的經濟、改善能源結構、儘量減少燃煤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

“有計劃經濟色彩”的説法,更是加劇了人們對這項超級大工程的經濟性的疑慮。尤其是2001-2003年間原外資參股方BP公司、殼牌石油、埃克森美孚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分別宣佈退出西氣東輸項目。外資退出的一致理由是,無法獲得15%的固定投資回報,風險太大。

不過,在8月26日舉行的上半年業績發佈會上,中石油董事長陳耕否定了這種説法。他説,其他股東退出,包括持有5%股權的中石化也已退出,並不是投資回報高低的問題,而是雙方在管理許可權問題上不能達成共識。 (李富永)

《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09月2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