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首頁
焦點新聞
地方快訊
政策法規
大千世界
民風民俗
地方掠影
專題總匯
明星企業
浮誇造假之風為何禁不了

    中國人吃虛報浮誇苦頭還少嗎?

    雖説今天逼人造假的“高壓氣團”不存在了,但一些地方的浮誇造假之風仍在恣意氾濫。更令人痛心的是,面對浮誇造假這一“公開的秘密”,許多人熟視無睹,有的甚至知假護假。記者就此深入部分省的20多個縣市作了一番追蹤調查。

     “注水數字”撐出“超高指標”

    一些基層幹部反映,在個別地方實行的“一手烏紗帽、一手高指標”的幹部考核辦法的壓力下,有時候“不編假數字、難過考核關”。

    江蘇省淮安市一位副區長説,比如經濟發展速度,1998年中央定的目標是8%,省裏定的是11%,市裏定的是15%,到了縣裏已加碼到了17%,層層遞增到了鄉鎮更高達20%以上。鄉鎮一級經濟實際上增長非常緩慢,少數地區是下跌的,要增長20%,除了閉著眼吹“數字泡泡”,別無他法!

    安徽一地處江淮分水嶺的某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全縣農村人口就有73萬。與記者走村串戶時看到的低矮草屋連片、一些農民家徒四壁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個縣財政收入年年大幅增長,其中1996年度財政收入竟比上年“飆升”65%,2000年縣財政完成兩億多元,比上年增長近9%。在記者的疑惑和一再追問下,縣財政局負責同志最後坦言:實際財力下滑的勢頭已持續多年,財政連年攀升完全是“注水”、造假形成的假像!去年的財政收入中,“注水量”超過了4000萬元。

    據介紹,對上級下達的一些與基層實際背離的“硬指標”,一些縣鄉年年要當緊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幹部們感到有苦難言。個別縣的同志苦笑著説:哪找得出比“造假數字”更好的辦法!

    所謂“財政注水”,就是搞財政“空轉”。那麼,這些“水”是如何注入財政收入的呢?記者調查發現,各地做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以財養稅”法,如縣財政向銀行貸款,企業再將這筆錢以“稅收”名義交至縣財政,這筆錢輕鬆“旅行”後,財政的盤子就大一層;另一種是大做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的“花樣文章”。在各種要收費的名目下隨意捏造一個數字作為“收入”,事後縣財政再將這筆錢全額返還鄉鎮。賬面上看不出破綻的“出入賬”,實質上是一種“空對空”的把戲。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這種現象相當普遍。基層一方面在壓下來的高指標下不停造假,一方面還要應付上級財政主管部門不斷的“財政運作品質大檢查”。有的幹部氣憤地説:這純粹是“一邊逼良為娼、一邊掃黃打非”!

    報假喜者得真喜,講真憂者得真憂

    江蘇東臺市的一位縣領導對記者説,前兩年他們根據市裏的實際情況,對上報的統計數字進行“縮水”,馬上招來一片指責聲。省裏一位負責人甚至在大會上講“後任否定前任也屬不正之風”。

    如果説這樣的幹部是“被逼無奈”的話,那麼還有一部分人則是“政績靠虛假數字、數字出真實官位”這一連套的受益者。

    一些鄉鎮幹部坦言,現在每隔三五年鄉鎮主要領導都要變動一次,有的甚至發出了“誰不造假誰吃虧”的論調。1996年至1998年,淮安市對各鄉鎮下達了3年內分期分批實現小康的“宏偉藍圖”,個別鄉鎮收入每人平均只有4000多元,於是便給地稅收入添加了數額不等的水分,多的鄉鎮“注水”達上百萬元以上,事後有人就因“政績”突出而升遷。

    “你們就不怕浮誇造假露餡嗎?”記者吃驚地問。淮安市一位知情的鄉幹部坦言,地稅空轉,人所共知,但到目前為止,也沒見追究過這些造假者的責任。我也不能在一個鄉鎮做一輩子領導,前任領導這樣搞,我也依樣畫葫蘆;別的鄉鎮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

    記者在蘇北一家基層單位採訪時發現,會議室裏放著七八個牌子。主人看記者好奇,笑著説,這是專門為了應付上級準備的,上邊哪家來人,就挂哪家的牌子。這裡今天是老年學校、黨員活動室;明天就變成了村級資料室、農村閱覽室、財務公開室。這家單位因此被評上“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基層幹部反映,有的領導幹部習慣於浮在上面聽彙報、看材料,有時下去,也往往是看好的,不去看差的,愛聽喜不愛聽憂。

    想揭“瘡疤”又怕疼:基層幹部浮誇造假心態各異

    浮誇造假已是眾人皆見的一個社會“瘡疤”,為啥沒人願揭?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了縣鄉幹部們複雜多樣的心態。“假不責眾”心態。不少縣鄉幹部反映,造假、“玩虛”剛開始有些擔心,怕已脫離實際的“高速度”早晚是“紙裏包不住火”,但一發現許多比自已更差的地方都報了高數字,自己也就心安理得。大家都假就好辦,板子又不打在一個人屁股上。

    “根子在上面”心態。阜陽市的一些縣鄉幹部説,我們也不願造假,説心底話,我們都是泥裏滾出來的幹部,20世紀50年代浮誇餓死百萬人的事記憶猶新,但現在也不能怨我們,誰不看重頂上的烏紗帽呢?不完成高指標就要“摘帽”,就要“一票否決”,誰不怕?再説上級許多領導並非不知基層“數字含水”,他們還不是笑瞇瞇地聽彙報。

    “前任遺禍”心態。一些鄉村幹部抱怨説:“前任已經把數字誇上去了,現在想實事求是都不可能了。”前幾年,受金融危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江蘇某縣上報的國內生産總值和工業銷售收入沒有增長,結果省裏相關部門打來電話埋怨,要求縣裏嚴肅作出“解釋”。

    “誰不造假誰吃虧”心態。最普遍的就是幹部們擔心“説了實話、不被提拔”。河北定州市的一位鎮黨委書記説,幹部考核任用的主要依據是“賬面數字”,而不是看你是否説真話,有誰去講實話冒風險呢?在安徽阜陽市的一個鄉鎮,幹部累欠的工資已10個月,但報表上鄉財政收入仍是“大幅增長”。

    “恨假,但求過考核關”的心態。一些縣鄉幹部在報數字時“東張西望”,有的説,太假了,良心受譴責,覺得上對不起黨的教育、下無臉見父老鄉親,但報得太低,又過不了關。又不是一輩子在一個鄉鎮做領導,太較真也不好,所以採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得過且過態度。

    杜絕造假浮誇需抓機制建設

    對於浮誇造假,許多幹部深惡痛絕。他們強烈呼籲要從上至下狠揭“造假瘡疤”,大力提倡實事求是之風。

    一些縣、鄉幹部形象地説,打拳還要一伸一縮,當前結構調整中經濟發展的低緩期完全是一種正常現象,不能認為在此階段工作的幹部創不出高增長就沒政績。要把幹部的指標考核與按經濟規律辦事結合起來,上級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高指標,更不能將“指標硬化”、層層分解,否則積極性就會成為盲目性,就會出現拔苗助長和“冒進”。

    有的幹部反映,現在幹部考核中一些做法忽視了基層工作的複雜性,有的上層部門“下鄉不下桑塔納、隔著玻璃看莊稼”,不熟知農村實際,考核中卻動不動就要對鄉村幹部“一票否決”,壓出了浮誇造假。公正評價基層工作,給基層幹部更多理解和支援,是促使他們丟棄造假陋習的一個基礎。

    河北一些幹部群眾説,要想杜絕弄虛作假的壞作風,必須改變現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規定和做法,建立一種新的機制,使欲造假浮誇者沒市場,不想搞、不敢搞、不必搞,否則轉變作風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中國青年報》2001年10月16日

    

    

誰在縱容仲介機構造假?
廣東江門市一人大代表制假煙被拘留
為造假者通風報信 慫恿支援制假售假
西部12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