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北京長啥樣:城市生態優先 以人為本

《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昨日首次發佈

■背景

1993年國務院批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總體規劃所確定的基本方針和主要原則是正確的。但在新的形勢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北京面臨新機遇期,迫切需要新的發展空間。總體規劃所確定的部分目標提前實現,規劃空間容量趨於飽和,難以容納新的城市功能。大城市問題日益顯現,原有規劃思想面對發展中的新問題,需要及時調整和補充。《發展戰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下一步進行總體規劃的修編,這項工作將在年底完成。

“發展戰略”引導安居置業

誰制約了城市發展空間

土地資源

有限的土地資源及綠色空間對人口及建設規模的制約

分析北京現有的土地資源的使用狀況,根據未來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根據對基本農田的保護要求,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長的合理規模。從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的原則出發,分析北京現有的綠色空間構成,根據人與綠色空間維持生態平衡所需求的合理比例,推算城市的合理規模。

人口密度

適宜人口密度的制約

分析世界相近規模的大都市的人口密度,比較北京與其他城市不同區域的人口密度分佈,從適宜的人口密度要求出發,判斷北京適宜的總人口規模。規劃應進一步降低四環以內的人口密度,人口向五環以外適當疏散。

水資源

水資源條件的制約

水資源條件是確定北京城市規模的重要前提,研究報告全面分析了北京水資源緊張的狀況,提出:北京城市的合理規模、城市建設和産業發展必須綜合考慮水資源承載力的制約因素,建設節水型城市。

空間佈局

空間佈局制約

北京城市發展的空間佈局受到諸多現狀生態及各類設施的限制。本著生態優先的原則,城市空間發展應以生態條件為前提。北京的山區中坡度大於25度的不宜建設區、地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山地保護區,以及山前生態緩衝帶都應該嚴格控制開發建設。北京平原區的城鎮佈局應儘量避開主要地下水防護區、滯蓄洪區、機場噪音控制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從綠色空間佈局來看,第二道綠化隔離帶的楔形綠地應儘量向外延伸,形成西北擋、東南敞,生態廊道與城市建設軸互補的格局。

■專家支招

根據對以上制約條件的分析,分別採用了綜合增長率、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的增長率及經濟增長判斷人口增長。通過比較不同預測方法的結論,專家提出了北京未來適宜的用地規模和人口規模。

北京定位在哪

■北京的四個定位

通過對國內外首都城市的發展趨勢,特大城市的發展趨勢,城市文化的發展趨勢的分析,基於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專家提出北京未來發展的目標應主要定位在四個方面,即國家首都———政治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世界城市———世界級服務中心,世界級大都市地區的核心城市;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創新中心,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充分的就業機會,舒適的居住環境,創建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首善之區。

■北京的三步走

根據北京未來的發展目標提出分階段目標,即第一步:2003年至2008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構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2009年至202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確立北京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地位。第三步:2021年至2050年左右。北京將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城市,進入世界城市行列。

北京城向何處發展

結合北京城市的軸線佈局特點和自然地理特徵,在繼承發展城市傳統中軸線和長安街沿線十字軸的基礎上,強化政治、文化與首都經濟發展的職能;在其週邊構建“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兩軸”是北京城市的精髓,應結合傳統中軸線和長安街的延伸,全面實現保護與發展,從空間佈局上體現首都政治、文化、經濟職能的發揮。“東部發展帶”北起懷柔、密雲,重點發展順義、通州、亦莊,東南指向廊坊、天津,與區域發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應主要承接新時期的人口産業需求。“西部生態帶”與北京的西部山區相聯繫,既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又聯繫了延慶、昌平、沙河、門城、良鄉、黃村等,應實現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的調整改造,各級城鎮主要發展高新技術、高教園區等環保型産業,為北京建成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奠定基礎。“多中心”是指在市區範圍內建設不同的功能區,分別承擔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務效率和分散交通壓力,如CBD、奧運公園、中關村等多個綜合服務區的設定。在市域範圍內的“兩帶”上建設若干新城,以吸納城市新的産業和人口,以及分流中心區的功能。

■“兩軸”、“兩帶”、“多中心”

北京市域空間發展戰略可以歸結為:

完善“兩軸”、發展“兩帶”、建設“多中心”,形成“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新格局。完善“兩軸”,保障首都職能和文化職能的發揮;強化“東部發展帶”,疏導新北京産業發展方向;整合“西部生態帶”,創建宜居城市的生態屏障;構築以城市中心與副中心相結合、市區與多個新城相聯繫的新的城市形態。

空間發展從哪兒著手

舊城區

措施一:整體保護和有機更新北京舊城區,提高文化品質。全面落實文物建築、歷史文化保護區等保護措施,完善法規,依法有序地對舊城進行積極的保護和更新。逐步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住環境品質,增進城市文化品質。有計劃地疏解舊城區的人口,制定舊城區交通政策,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嚴格控制舊城區內的建設總量。

“市區建成區”

措施二:整治、完善“市區建成區”。對“市區建成區”重點進行環境整治、交通梳理、基礎設施改善。以南中軸整治為契機,全面整治南城環境,帶動南城發展。全面整治居住環境。逐步實現市區綠地系統。加強交通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調整和完善。

中心大團

措施三:疏解中心大團,重構城市空間新格局,鼓勵和引導中心區的産業、人口和其他城市職能向新城、新的産業帶轉移。今後新的重大項目選址應按照城市建設的重點發展方向優先考慮佈置在新城和産業帶上。

村鎮

措施四:村鎮適當合併,功能分級提升,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改變郊區村鎮佈局過於分散的狀況,提高郊區城鎮化水準。實現農村城鎮化,産業規模化,農業現代化,大地園林化。

交通體系

措施五: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在城市重要發展方向上,超前規劃綜合交通走廊,以支撐産業和人口的發展,以吸引城市中心區産業和人口的轉移,使城市建設與城市交通建設協調發展。積極推進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在城市重點發展的新城和功能區建設快捷、大運量的公共交通系統,包括軌道交通。在城市中心區嚴格控制吸引和産生交通流量較大的建設項目,引導城市建設向新城和新的産業帶轉移。

國家公園

措施六:區域生態保護與建設。

北京的城市發展策略必須從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採取區域生態恢復和城市生態建設並重的策略,實現人和自然的統籌發展。以生態優先的原則劃定限建區。

嚴格控制淺山區的開發建設。從宏觀、戰略的角度為城市的生態建設預留備用地。

結合山水格局,實施國家公園戰略,在城市的周邊分別建設西北郊歷史公園、東郊遊憩公園、北郊森林公園、南苑三海子及團河行宮公園等國家公園。

基本結論

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基本結論可以歸納為:舊城有機疏散;市域戰略轉移;村鎮重新整合;區域協調發展。

北京青年報2004-02-18


北京城市規劃首次公開 市民看不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