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區出現農民股東 “土地股份制”解放農民

37歲的京郊農民劉寶來説:“還是這樣的改革好,使我們一些農民徹底從土地上出來。”

劉寶來是北京東郊平谷區夏各莊鎮龍家務村的一位普通農民。他所説的“改革”是2003年初夏各莊鎮首創的“土地股份制”。夏各莊鎮鎮長李玉富介紹,該鎮推行的土地股份制,實際

上就是借鑒工商企業股份制的一些做法,把農民的“平均土地承包權”(指農民在本村佔有土地的平均份額)轉化為長期股權,農民把土地的經營權交給集體,依股權從土地經營收益中按一定比例獲得分配的一種土地經營模式。

夏各莊鎮共有2.4萬多人,全鎮2/3是山區,每人平均可利用土地1.5畝,人多地少。土地規模小,再加上肥料上漲、農作物價格低等因素,當地農民從事種植業的積極性不高,以龍家務村為例,村裏1/4的土地撂荒。劉寶來説:“我們家3口人只有2.1畝地,主要靠我農閒到建築工地打工生活。這點地一年種下來,扣掉肥料,差不多等於白幹。而播種、收割的時候還得回村,建築承包商很不樂意。”

記者日前在夏各莊鎮採訪時了解到,象劉寶來這樣的情況在鎮裏乃至整個北京郊區農村相當普遍。在現行的土地經營制度下,農民既不能完全依靠土地,又不能完全脫離土地去專心從事非農産業,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縛在土地上。

如何破解農民遭遇到的這些難題?2002年8月,在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了解農民的需求、赴外地參觀“取經”後,夏各莊鎮決定先在4個村進行土地股份制試點工作。到今年10月底,這4個村總共有2620戶、9750畝土地實行了土地股份制。

龍家務村是土地股份制的第一個試點村,目前全村247戶村民,除了7戶常年在外居住、務工外,其餘各戶均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950畝耕地全部集中到村集體手中。由於該村距離城區近,交通方便,吸引了一些企業到這裡投資設廠。目前,已有260畝土地出租,17家企業入駐,已經投産的企業安排了村裏100名勞動力就業。

龍家務村黨支部書記説:“我們村已發展成為二、三産業的專業村,正在走上農村工業化道路。”他介紹,村裏已收到土地租金30多萬元,到年底給每個股民每畝不低於144元分紅的承諾,完全可以兌現。

李玉富説,實行土地股份制,一方面體現了農民對土地的財産權,把農民是土地的主人具體化;另一方面豐富了分配形式,使農民除了按勞分配以外,又多了一種按資分配的形式。劉寶來現在不出去打工了。他將家裏的地入了股,又以每畝400元的價格從村裏租了3畝“差地”建了豬圈,養了200多頭豬。他高興地説:“以前種地加打工,一年收入要達到1萬元都難。今年我粗估了一下,到年底能賺3萬多元。”

與劉寶來同村的孔祥發也不種地了,在村裏的毛衣廠當會計,一年收入“差不多兩萬”。他説:“我贊成改革(指土地股份制)。以前種地忙半天收益也不大,現在多省心啊,收入也增加了。”

試點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北京市委、市政府今年6月也明確提出,全市鄉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資産變股權、農民當股東。”但是,先行一步的鎮長李玉富仍很謹慎。他説,還有耕地保護、如何增加農民收益等問題要解決,鎮裏打算下一步將試點範圍擴大到所轄的全部15個行政村,繼續“摸索經驗”,希望能為全市農村乃至中國其他省市的農村改革提供借鑒。(記者 陳斌華)

新華網2003-11-0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