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城減速 “黑色黃金”還能採多久?

作為資源型城市,大慶並不具備代表意義,它所直面的壓力遠遠在擁有超大規模露天煤礦的撫順之後,但大慶所面臨的問題又極具代表性:因為資源而建設的城市在資源進入高衰期後該如何發展?明天的大慶是否會行將荒廢?

“ 鐵人”王進喜生前所在的1205鑽井隊的歷史比大慶第一口井的歷史還要早7年——來自西北、華北的數萬石油工人在40多年前開進松遼盆地腹地為石油會戰時,這裡唯一的小村落叫做劉屯。曾擔任大慶石化總廠副廠長、黨委副書記的李景榮在向本刊回憶1960年的會戰生活時感觸頗深,“因為還沒來得及造房子,我們住過老鄉家的地板、草堆和牛棚。”

年輕一代石油人的記憶已經改變了。

“現在鑽工不再像王進喜那樣站在鑽臺上手握剎把,而是坐在冬暖夏涼的操作間裏,用氣控手柄進行施工。”大慶石油管理局鑽井二公司黨委書記梅祥華説。

8月12日中午,1205鑽井隊第十八任隊長李新民的手機那端聲音嘈雜,他還在井臺上忙活,“我們建隊50年來打井1550多口,進尺195萬多米。”儘管李新民的了不起被溫家寶總理形象地比做“200多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但是,誰都知道,對於擁有高度的石油城大慶而言,關鍵問題是謀劃怎樣的明天。

疑問:“黑色黃金”還能採多久?

“今年大慶原油的預定産量為4850萬噸,是保持穩産5000萬噸27年後的首次下調。”南一油庫最年輕的高工馬明利説。面對“大慶還能穩産多少年?”的疑問,他給出的回答是,“從可持續的角度看,穩産3000萬噸還有20年,過度開採的産量雖然高,破壞力度也大。”

畢業于西南石油學院的馬明利13年前來到大慶,在他目睹的油田諸多變革中,石油管理局的分離是和他關係最密切的,“分家的做法是為了深化改革,也是公司上市的需要,在籌備上市時,國外提出,油田的主副業不分不利於成本核算管理,那時,國際上通行的油公司的管理模式已經相當完備。”改革的結果是,名列全國500強第一位的大慶石油管理局被分成兩大塊,以服務業為主體的部分沿用了管理局的舊稱,主業整合為油田責任公司。

位列油田五大油庫第一位的南一油庫,隸屬於油田公司的儲運銷售分公司,在談到油庫重要性時,職工劉海峰很有些自豪,“採油廠數萬職工的成果,最終要用我手中的尺子計量。”他的尺子丈量出的1400萬噸是去年油庫儲存量,盛裝這些“黑色黃金”的是5個直徑80米、高度21.97米的超大型油罐,和退休職工周師傅的相關記憶比較,這是新的變化,“我1965年到大慶時,油庫有8個地下油罐,每個5000立方米,後來換成了4個2萬立方米的地上罐”。

兩代石油職工的不同記憶,記錄了大慶原油産量經歷的變化——1975年以前,年産原油從97.1萬噸快速增長到4626萬噸;從1976年到1997年,為持續穩産階段,年産原油從5030.3萬噸穩定上升到5600.9萬噸;從1998年起,産量開始遞減,油田進入高含水後期開採階段。

其實,龐大的油罐和密布的“磕頭機”是大慶人最熟悉的,也是他們的驕傲:40多年間,大慶累計生産原油17億多噸,接近全國陸上原油總産的一半,創造了連續27年穩産5000萬噸以上的紀錄,這在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算是奇跡。在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成果與“兩彈一星”一同載入中國科技發展的史冊時,大慶還向國家上繳了4061億元稅金,這是國家對大慶總投資的87倍。承擔原油價差4190億元,出口創匯495億美元……在説著這些足夠震撼共和國每一位公民的成就時,大慶人更清楚:由於連續多年開採,大慶油田已進入高含水後期開採階段,生産成本增加,産量遞減加快。

老周師傅記憶中的自噴井也已幾乎絕跡,採油廠一線職工周雷説,“現在把鑽打下去上來的都是聚合物,要注入聚丙烯酰胺,使用這種催化劑有利於形成油聚集的大顆粒。”在油田2001年的一次綜合測評中發現:油田的綜合含水率已經高達87%,一些主力油田的綜合含水率已達90%。也就是説,從地下打出100噸液體中有90噸是水,只有10噸是油。“在一些區塊,已經出現成本高於油價的倒挂現象。”周雷説。來自大慶石油管理局的一份數據顯示,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以來,大慶油田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為56.83億噸,動用儲存達到了48.25億噸。

在首次將計劃産量下調至4850萬噸後,大慶的底線在哪?也許這個問題還不是最迫切的,一個月前的一則消息吸引了更大的關注,“大慶油田運用新技術,油田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近3年來,大慶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儲量1.8452億噸,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83.81億立方米。”隨後,中國石油股份公司總裁陳耕説,大慶油田還可開發100年,但他同時補充,要精耕細作合理開發。

大慶石油勘探設計院的一位工程師介紹了普調的結果:經過3輪資源評價發現,松遼盆地北部90.26億噸的石油資源量開發潛力仍然巨大,松遼盆地深層預測出的1.17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開發率幾乎為零,海拉爾盆地16個凹陷總計擁有石油資源量6.5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2783億立方米。除此之外,大慶探區所轄週邊盆地中,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6個,這些盆地都屬於新盆地,勘探程度低,勘探潛力大。目前在依舒、延吉2個盆地已有7口井獲工業油氣流;在雞西、大楊樹盆地已發現油氣顯示;在漠河盆地、孫吳——嘉蔭盆地、三江盆地綏濱斷陷發現了較好的烴源岩,都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

幾乎在驚暴消息出臺的同時,油田各方的關注都化作了不同的聲音。“這些油田大部分都是在大慶的地理範圍外,相當部分位於內蒙古和吉林,儘管存在可利用前景,但對於大慶而言,還是要花更多的精力考慮轉型和加快石化生産的能力。”劉海峰説。

“過去我們的認識是松遼盆地不可能産生氣層,隨著勘探水準的提高我們有了新的發現,但同時要意識到,這些新油田的複雜程度也在提高。對於油田,應對采收率不高的問題更實際,以目前普遍的20%的採油率而言,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等於延長了油田壽命若干年。”馬明利説。

變化:“二次創業”中的非典型範例

8月10日一早,76歲的李景榮便已端坐在辦公室裏,作為與“鐵人”王進喜同時代的全國勞模,老人退休後一直沒閒著——8年前,李景榮創辦了3家企業,運輸隊、廢舊物資回收公司、粉煤灰廠。這個龐大的企業聯合體只有30多名職工,年紀都是和他相倣。8年時間,3家廠共上繳利潤2300萬元,“是純利潤,不算上交的稅款。”李景榮解釋。

企業聯合體的産品和服務是圍繞石化行業開展的,“粉煤灰廠是利用熱電廠的終極廢料煤灰,加工成保溫材料;廢舊物資回收公司是將石化總廠換代的設備重新加工利用。”對於大慶的明天,李景榮信心充足,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客觀地講,油只能越來越少,不能越來越多,現在需要解決的是替代産業,實行良性迴圈。”

聽著李景榮的名字長大的唐志強是蒙妮坦職業高中的教師,在更早之前他有過到南方闖闖的計劃,但最終他選擇了留下來,因為“大慶的機會很多”。那之前,他在大慶市58中學管理電腦室,與大學裏學習的工藝美術設計的差距令他很有些苦悶,後來的一個機會,使他到了新的學校,不僅可以從事專業的教學,也可以開始他的專業實踐。這所已經列入全國重點的職業學校,幾年前還是採油四場子弟中學。

和教育的改制相比,大慶蘊藏的更多巨變體現在枝梢末節上。“我們現在的成本意識和服務意識都有很大的提高。”南一油庫職工劉海峰説,“我們油庫有43萬平方米耕地,一部分用來種蔬菜,一部分開闢成果園。過去我們雇人來種菜,每個職工每年都能分到很多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後來我們計算成本發現很不划算,既要負擔人員費用還要承擔土地的基本投入,最終就把一部分果園、大棚、菜地承包出去,生産觀賞花卉的那部分給我們帶來的效益可觀。”

南一油庫管理的中區50個加油站已經全部面向市場。“如果你來加油,根本不用下車,職工全部是站立式服務,把卡和鑰匙交給他們就可以了。”劉海峰的自豪很有些道理,儘管這已經是中國南部服務行業的基本要求,但對鐵人的大慶來講確是變革。

令馬明利印象最深的還是大慶到哈爾濱的輸油管線的成本管理。“為了控製成本,我們投資哈煉廠卻沒有增加一名新員工,每年能收回5000萬元。”與集約化管理的成果相比,大慶探索的三産之路並不通暢,在更早些時候,效益不好的閥門廠、塑鋼門窗廠都已倒閉。

在黑龍江省,110萬大慶人的生活水準很令人羨慕。

32歲的劉海峰在1995年買下了他現在住所的60%産權,到擁有全部産權他只付掉了3萬多元。他所在企業的工資改革也已作為試點在去年全部展開,方案是請北京一家諮詢公司做的,“我每個月都要交閱讀計劃書,根據敬業精神、滿意度、信任度等指標月末會有個考核,最終和收益掛鉤。”劉海峰的工資條上每年有2.7萬元入賬,此外,還可以在每個季度拿到預兌現獎金1000元,此外還有2000元到3000元的半年獎和全年獎,加上各種補助,他一年的收入接近4萬元。但令他感受最直接的變化還是大慶的水質,“過去大慶的水含鹼太高,但現在不一樣了,市裏投資2000萬建設凈化水廠,比純凈水還甜。”

“大慶存在的問題有兩大:第一,超過八成的企業依賴石油行業,由於日照期短等問題開發新産業有難度,諸如開發區建設初期還是引來了不少企業,免稅期一過就跑掉了不少;二是石油上游産品吃不飽,煉廠的投資是很大的,但是並不充分。”石油大學的馬建新認為。

最新的消息是:大慶正在打造大學城,石油學院和八一農墾大學已經遷往大慶,哈工大工業技術研究院很快就在這裡建成,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分部的設立也在探討中。大慶期望在與高校的互動中,探索産、學、研的新模式。為了吸引高校紮根,大慶給出了“出讓土地免費,配套設施市裏建設”的優惠。

探索:資源型城市的未來之路

大慶市委書記劉海生是位“老大慶”,謀劃大慶的明天是他的心事。

“大慶將用十到二十年的時間完成整個産業結構的調整,實現從資源型城市到高科技與現代化城市的轉型。”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劉海生信心十足。和他的信心相對照的是更多人的憂慮:大慶市目前對石油和石化産業的依賴度仍然高達百分之八十四,大慶油田的原油開採量已經開始以每年約150萬噸的速度下降。

過去的礦區型城市,未來的綜合完備城市,中間的地帶是最艱難的。大慶謀劃中的城市之道分為兩步——到2010年,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經濟“三足鼎立”的經濟結構,市區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完成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自我服務型城市向區域中心型城市、礦區型城市向生態型城市轉變,全面建設高科技現代化城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事實上,前任市委書記王志斌的規劃更凝練,“三個告別、四個建設”——告別油城意識、礦區意識、中小城市意識;建設成特大型城市、建設成黑龍江省西部中心城市、建設成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成高科技現代化城市。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李忠輝在接受採訪時説,“大慶的化工板塊具有不小的發展潛力,輕柴油、合成樹脂、塑膠、化肥、晴綸絲、甲醇等産品具備很強的市場競爭力。48萬噸/年乙烯改擴建工程、140萬噸/年重油催化裝置的建設,也有利於提升石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除了發展電子資訊産業的良好基礎外,農業也是劉海生手中的王牌,“大慶市擁有優質耕地700萬畝,草地1000萬畝,水面400萬畝,非常適合生産無污染的特色食品,因此針對發達地區市場對健康食品的需要,進行農産品的深度開發和加工也很有潛力。”

儘管如此,劉海生也承認,大慶市的二次創業也面臨不少困難,“比如人才問題。目前大慶市雖然擁有14萬的專業人口,但綜合經濟發展所急需的人才卻非常短缺。雖然政府觀念已經開始大幅轉變,以便創造更好的軟環境來吸引人才和投資,但許多轉變畢竟難以一蹴而就。”

另一個機遇已經擺在大慶的面前:今年3月,俄政府對向亞太地區出口石油的三種管道方案採取了折中的方案,即建設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主管,再從外貝加爾湖鋪設至大慶的分管道。這意味著俄每年將有2000萬噸原油從大慶穿城而過。儘管不少的專家認為,爭取在大慶加工500萬噸俄油、配套建設70萬噸乙烯的可能性最大,大慶市的專家更傾向於在大慶集中加工2000萬噸俄油,因為這最符合黑龍江省和大慶的戰略利益。(撰稿/李清川)

  新民週刊2003-08-21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