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將規範野味市場 市民有望吃上“放心野味”

    20日,資訊時報刊登了廣州市增槎路幾大市場仍然有人鋌而走險販賣“三有”野生動物的報道。對此,廣州市林業部門的一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廣州市約有3500人以經營野生動物為生,有關部門今後將對野生動物進行統一規範,向現時的“放心肉”、“放心菜”等方向發展,讓市民吃上健康放心的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地下經營檔主期待法規明朗

    儘管近期廣州市政府對野生動物的銷售採取各種嚴厲的查處措施,但近日還是出現了近年少見的非法運輸野生動物的重大案件。有關部門表示,這説明市面上雖然一片平靜,但野生動物還是有一定的地下消費市場,還是有人為了賺取暴利鋌而走險。

    批發市場檔口九成空 主期待新政策出臺

    昨天,記者來到增槎路各大禽鳥批發市場,發現市場門口擺放著一大堆空空如也的籠子。一些檔口緊緊地拉上鐵門;一些工仔則聚在一起打牌、看電視;市場內的地面上則被打掃得乾乾淨淨。

    記者了解到,這些批發市場目前除了極少數檔口在經營家畜家禽外,95%以上的檔口幾乎都是空檔。一名經營蛇類的陳姓檔主稱,之前他雇用了兩個工仔,但在上月中旬將他們全部辭退了。如今他一家三口在不足10平方米的檔口內度日,每個月還得照付1200元的租金,加上管理費、稅費以及伙食費等費用,每個月的開支超過3000元。該檔主表示,上個月他的檔口沒賺到一分錢。

    而多名檔主則表示,現在大部分人都遵守規定不再販賣野生動物。對於還是有人鋌而走險販賣野生動物的行為,這些檔主表示,作為同行他們都理解這種心態,大家都只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已,況且國家也沒有採取任何補償性措施。

    至於有沒有改行意向或進行其他經營時,許多檔主都無奈地説,他們的文化水準比較低,加上這段時間什麼生意都不好做,還是等待新的政策出臺再説。

    養殖場被收回准許證 場老闆正準備改行

    據了解,目前有關部門向一些養殖場收回經營利用准許證。番禺蓮花山旅遊鹿區一名姓梁的負責人稱,自5月初開始不準經營馴養繁殖成功的梅花鹿後,現在該鹿區共圈養了100多頭梅花鹿,每個月所需飼料費為1萬元,加上每個月的管理費、稅費、員工工資等,目前每個月的虧損額約為2萬元左右;而白雲區某蛇場一名女士則説,她一直以養水蛇為主,現在市面上什麼蛇都不準賣了,希望國家的政策能儘快明朗;番禺一梅花鹿養殖場的老闆則表示,他現在正著手改行,等過段時間,看看有關政策再決定是否繼續養殖梅花鹿。

    設點檢疫定點屠宰 民可吃放心野味

    廣東省、廣州市林業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多次表示,以前對野味“一刀切”的政策,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做法。但從市場發展來看,是肯定不能對野味“一刀切”的。林業部門有關人士表示,近期省人大將對養殖戶、經營者進行專項調查,以便儘快出臺新的野生動物保護法。

    廣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辦有關人士稱,目前廣州市共發出野生動物經營利用准許證631個,其中馴養繁殖場21個(其中鹿類10個、猴類6個、蛇類3個、野豬和松鼠花鼠各1個),目前已有八成養殖場被收回准許證。林業局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前段時間有關部門對野生動物市場進行摸底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廣州從事野生動物養殖、銷售的從業人員超過3500人。由於禁止養殖、經營、運輸野生動物,對養殖戶、經營者造成一定影響,粗略計算總損失達8億元左右。

    “但這只是暫時的!”廣州市林業局一名負責人肯定地表示,對馴養繁殖成功的野生動物,廣州市有可能採用目前市場上的“放心肉”、“放心菜”操作方式,即在野生動物流入市場之前,先在專門設定的檢測點進行檢疫;同時設置野生動物屠宰點,統一屠宰野生動物。這將進一步規範野生動物市場,讓市民吃上放心的野生動物。

    專家意見

    馴養繁殖成功物種 過規範管理供應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廣東省動物防疫監督總所等有關專家表示,目前有關部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早日明確馴養繁殖成功的動物應該如何操作。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江海聲、廣東省動物防疫監督總所所長余業東均表示,他們一直持“對野生動物不宜一刀切”的觀點。專家指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清野生動物與“馴養繁殖成功的動物”的本質區別。江海聲認為,直接來自野外或者在自然生態系統生存的物種,市民不應該吃;而對馴養繁殖成功的物種,經過規範管理後還是可以繼續向市場供應的。

    專家表示,非典疫情對養殖戶、經營者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打擊。但同時他們表明,野生動物市場將朝著“擇優汰劣”的方向發展,例如藍孔雀養殖場,已申請獲得綠色食品商標,這無疑可以滿足當前市民追求“健康、營養”的心態。對此,聰明的養殖戶和經營者不要一味埋怨“封殺”造成的損失,而是要從自身反思。更何況,目前政府只是暫停經營野生動物,養殖戶可以利用這些時間打好專業基礎,為重出“江湖”做好準備。(記者/李慧燕)

    

    《資訊時報》2003年06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