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出爐 深圳發展潛力居大陸首位

    1月11日,廣東省政協九屆一次會議正式開幕,12日,廣東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也將拉開帷幕。作為廣東省最具實力的兩大城市,廣州和深圳的現實情況和今後的發展方向,必將成為兩會代表最關心的話題。

    絕代雙驕,自然引人注目。

    而就在幾天前,廣州和深圳分別提出了各自的城市新定位。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將深圳建設成為“高科技城市、現代物流樞紐城市、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美麗的海濱旅遊城市、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態城市”,而廣州則雄心勃勃地宣稱,要建設“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大都市”。

    政府的務實態度和雄心壯志,令人倍添信心。

    前一階段,由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引起的關於新深圳精神的大討論,引起了廣大市民的充分關注。

    憂患意識,正是一切創新的原動力。

    無獨有偶,1月8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香港要加快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融合、港粵合作要有新發展和新突破”。

    神女有情,襄王亦有意,正是一拍即合的最好時機。

    而不久前深圳市副市長王穗明撰文倡議,珠三角城市建立聯席會議制,強強合作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

    合作,成為了最熱切的願望。

    凡此種種,當最新出版的《2001—2002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將廣州、深圳的綜合能力、發展潛力、真實能力作出最新排名時,當學者專家就深圳該靠近廣州還是靠近香港發展而爭論不下時,希望通過解讀報告,來啟發一種考慮問題的思路。

    因為在中國城市化高歌猛進且問題眾多的時代,以中科院院士主筆的《報告》,經過10億次運算,首次極為權威性地全面總結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系統地分析了中國城市化問題,並提出了富於建設性的主張。

    因為在城市排名愈演愈烈的當下,《報告》也不能免俗地參與了進來,並顛覆了我們對城市發展能力的常規性認識——深圳的“真實能力”超過廣州,我們不能不憑藉常識對此提出質疑。

    更因為通過質疑它、解讀它,可以進一步明瞭中國的城市化、珠三角的城市化的大勢與方向,這與生活在珠三角土地上的我們是息息相關的。

    這是一次緊握要領的解讀,我們深入《報告》本身,我們拜訪編撰《報告》的首席科學家和國內知名城市戰略專家,從而為珠三角將來會有一個怎樣的家園作出冷靜的思考與理性的展望。

     報告解讀:點評珠三角

    弊病:粗放化經營、結構趨同嚴重

    《報告》在分析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群時認為,珠三角城市群的主要弊病是城市粗放分散,産業結構趨同嚴重,嚴重阻礙了城市群功能的發揮。

    文中分析,珠江三角洲幾萬、十幾萬人口的小城市星羅棋佈,但在城鄉一體化的繁榮背後,城市粗放化弊病明顯:城市與城市間呈一種分散、均衡、無重點的狀況,從功能佈局到功能設置看不出任何有機聯繫。

    城市內部構架雜亂無章,不少城市的企業、機關、酒店、學校乃至稻田,全都混在一塊,形成“城中有鄉、鄉中有城”的怪象。

    代表城市主導功能的高層次第三産業如金融、資訊、貿易、教育等,在許多城市發育不全。各城市間的産業結構有驚人的趨同性。

    地位:全球最大的輕工業産業基地,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

    《報告》認為,根據專家學者的調研,珠三角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輕工業基地,其生産規模已超過美國東岸及歐洲。《報告》描述,自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城市群輻射力漸強。廣州依託改革開放的東風,經濟發展一路高歌,深圳則以無與倫比的“深圳速度”締造了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兩個中心城市優勢互補,比翼齊飛,加快發展高科技,從而帶動了全省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準。日前,廣東全省的城鎮人口已超過農村人口,其中珠江三角洲城鎮人口達到了72%,催生了一大片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形成了“珠三角”城市群。

    《報告》由此感嘆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是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

    方向:形成大、中、小協調發展的城市群體

    《報告》提出的城市化具體的方法是,將重點放在完善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鎮網路和區域快速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路,引導大城市的傳統産業向小城市和小城鎮轉移,促進大城市的調整和升級,從而形成眾多規模不同、相互聯繫緊密、功能互補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群體。從未來趨勢看,我國將逐步形成與國際經濟接軌的三大城市群,在華南即形成以香港、廣州為中心的華南大城市群。

    從更為宏觀的角度考慮,《報告》設計的方向是:建立以高密度為特徵的大城市群,以産業鏈為紐帶的城市帶,以區域發展中心為特徵的城市圈,分別從“面、線、點”的有機組合,形成中國城市化的主力軍。充分發揮城市集群發展成本低、土地佔用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好、産業結構互補性強、市場競爭力和生産集約能力高、能加速實現社會公平等優勢。

     預測城市化進程:

    中國三大城市群躍然成形

    《報告》預測,未來5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會從現在的37%提高到75%以上。屆時,三農問題、貧富差距和數字鴻溝等問題將得到大大緩解。

    報告認為,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平均為50%,而中國城市化率只有37%。大力推進城市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因此,《報告》提出中國城市化的11項戰略目標主要內容。其中有:用50年左右的時間,全面超出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城市水準;建成具有容納11至12億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整體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體系”;用50年的時間,中國城市將會形成積極向上、精神富足、心理健康和共建公享的社區文化,將會走向生産發展、生活富足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整體納入可持續的城市迴圈經濟體系中。

    報告依據詳實的資料認為,中國沿海的環渤海灣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正在發展成主導中國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三大城市群,今後中國經濟將越來越向這三個大城市群集聚。

    報告指出,作為城市化的高級形式,大城市群目前在中國已經開始出現,如20世紀80年代開始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以廣州和深圳作為經濟中心;90年代發展起來的滬寧杭經濟群的集中地——長江三角洲大城市群;還有現在正逐步顯現的首都經濟圈——環渤海灣大城市群。

    報告分析,目前,三大城市群中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已明顯形成,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環渤海灣大城市群也會很快形成。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面、線、點形成後,將有一半的人口、GDP的80%、全國工業産值的90%以及全國進出口總額的95%在這些地域産生。

    城市排名:

    綜合實力:廣州第三深圳第四

    城市綜合實力主要是指從總體規模上衡量城市的發展狀況和發展實力的強弱,《報告》選取了12項指標來刻畫城市的綜合實力,分別是:市區年末總人口、市區年末總産值、市區工業總産值、市區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等。在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報告》把廣州排在大陸第三位,深圳排在第四位,珠海排在第23位。

    發展潛力:深圳第一廣州第四

    《報告》認為,城市綜合實力只是從城市的規模上衡量城市的發展狀況,而城市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要全面地反映其中發展狀況,僅有規模上的評價是不夠的,還必須從其未來發展潛力,進行多角度刻畫。

    《報告》根據研究認為,全面反映城市的發展潛力可以將城市的實力、城市的競爭能力、城市的社會發展能力、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城市的持續能力進行綜合後評估。

    《報告》在匯總後把深圳作為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而上海排在第二,北京排在第三,廣州排在第四。

    真實能力:深圳第三廣州第四

    《報告》認為,考慮到城市發展實際上是“數量”與“品質”的共同表徵;是“規模”與“動力”的共同表徵;也是城市“綜合實力”與“發展潛力”的共同表徵,上述二類的共同表徵結果被定義為“城市發展真實能力”,它將成為宏觀評價目前城市發展水準和城市發展效益的客觀參考,集中表達了對於城市本質的深層次認識。此外,由於城市綜合實力與城市發展潛力兩者在排序上的差距,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城市發展的“真實能力”將以城市發展潛力的評價為基礎,利用城市綜合實力的結果對其進行加權處理,最終獲得中國城市發展的“真實能力”。在經過這種綜合後,深圳在大陸排名第三,廣州第四。

     深圳潛力居大陸首位

    關於深圳的發展和未來的討論引起了中科院院士牛文元的關注,身在深圳的著名策劃人、城市戰略專家王志綱對深圳的發展問題也發表了看法。牛文元指出,在《深圳,你被誰拋棄》的文章在網上盛傳的時候,他正帶領著上百專家在編篡中國首部城市發展報告,該報告在經過嚴密運算後得出,深圳的發展潛力居我國大陸地區首位,深圳的城市發展“真實能力”超過了廣州。而熟喑華南大局的王志綱對此提出了質疑。南北兩派學者就廣州深圳乃至整個華南經濟圈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提出了不少針鋒相對又富有啟示的觀點。

    這部名為《2001—2002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的著作,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牛文元等上百專家,經過大量調研和10億次以上的數據運算得出了對於城市發展的各種結論。《報告》認為,深圳的城市發展潛力居大陸之首,城市發展“真實能力”居第三,廣州排在第四。

    牛文元認為,現在一些人認為深圳將要衰退了,這是只看表像,《報告》嚴密的數據運算已經反駁了這一點。他解釋,深圳發展潛力之所以居大陸地區首位,根本原因是深圳正在部分地並將可能全面地進行制度創新,從過去的經濟制度的創新轉向政府制度的創新。他認為,這種制度創新帶給深圳、珠三角甚至全國的力量將是無與倫比和不可限量的。他還認為,研究表明,在未來十年,深圳將以珠三角軸心城市的地位展開新一輪發展,直至融入大廣州城市群,形成以廣、深為軸心的珠三角城市體系,並和香港、東南亞形成經濟聯盟。

    而王志綱認為,深圳的衰退有事實為證,是必須正視並尋找出路的。深圳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不是中心化的問題,而是從屬於誰的問題——融入廣州還是香港。他認為根據粵港一體化的前景,深圳融入香港城市群將更加合適,但前提是必須解決深圳和香港的因為“一國兩制”而引起的體制性問題。他進一步認為,在未來幾十年裏,深圳和香港將構成一個大城市群,廣州和大佛山將構成一個大城市群,這兩大板塊將相補互生、比翼齊飛,共同支撐起華南經濟圈的發展。

    南方都市報 2003-01-13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