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民可公開考試縣級公務員政策出臺前後  

    新聞記憶體

    在國家公務員錄用過程中,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已逐漸打破。據不完全統計,僅自1996年以來,我國共有17188位農民(含轉制)從公開選拔考試中脫穎而出,走進地方國家機關的大門,成為國家公務員。

    1993年,國務院頒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1994年,人事部頒布《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初步建立國家公務員“凡進必考”的錄用制度。公務員考試錄用工作開始走上了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1995年,我國第一批農民以“考”的形式當上了公務員。當時,吉林省青年農民祝佔興等13人通過競爭激烈的選拔考試,當上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國家幹部”——公務員。現在,這種打破身份和地域限制,惟才是舉的公務員選拔方式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區全面鋪開。

    “新型公務員錄用制度打開了國家行政機關面向社會的一道大門。它為選拔優秀人才創造了一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環境,使政府人事管理更趨於科學化、法制化,而且對樹立機關勤政廉政形象、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人事部的一位負責人認為。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農民王淑潔9月4日領到了蓋著當地人事部門鋼印的公務員考試“准考證”,這是山東農民第一次獲得通過公開考試進入縣級黨政機關大門的機會,全省有1413名農民獲得考試資格。早在1997年,山東就首次允許農民報考鄉鎮國家公務員,41名農民通過公開招考進入國家公務員隊伍。

    根據山東省組織部、山東省人事廳的規定,只要年齡不超過35歲、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農民,均可參加此次山東省國家公務員考試中2700個縣級公務員崗位的競爭。縣級公務員招聘的大門,首次在山東向農民打開了。

    8月26日、27日兩天,在山東省設在縣、市、區的139個報名點中,農民們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了排隊的人群中。

    -帶著孩子去報考公務員

    記者來到濟南歷城區唐王鎮東張村時已經是下午5點多,一些老太太正帶著孩子在馬路邊上聊天。向她們打聽王淑潔住在哪兒,大家都搖搖頭,似乎對於這個名字不太敏感;但當説起就是那個“帶著孩子去報名考公務員的”女人,大家便一起抬手指向不遠處的一扇紅門。

    王淑潔應聲出來,“報名那天因為孩子吵著要和我出去玩,就帶上她一起去歷城區的報名點,沒想到人那麼多,還碰上好多記者採訪;你説,如果沒考上,那該多丟人哪。”

    院子中央,一張低矮的用來下象棋的小桌子,被王淑潔當做了課桌,“9月8日考試,我得抓緊時間復習,其實要考的‘申論’和‘行政能力測試’以前都學過,畢竟畢業的時間挺長的了,一看書才發現,很多題目都不會做了。”

    31歲的王淑潔是自費上的大學,1997年她從山東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法律系取得了大專學歷後,就一直在家,幫忙照看父母開的小賣部,生活也是無憂無慮的。“但是我總覺得自己也算是有點文化的人,也還年輕,就這麼過挺浪費的;招考公務員的消息是我在報紙上看到的,在司法局工作的表哥鼓勵我去試試,我就去報考了歷程區婦聯。”

    這時,王淑潔4歲的女兒從外面回來,便一下子靠在母親的身邊。“她經常這樣陪著我復習,有時候我想,不為別的,也要給孩子做個榜樣。”

    “即使考不上也沒關係,既然已經放開了,以後政策方面肯定越來越好,我可以再考。”此次東張村只有王淑潔一個人報了名,但在村裏引起的反響卻不小。村民們説,看看結果,如果真是那麼回事,回去可要逼著孩子們努力了,看來只要有知識,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人事局也曾懷疑農民能否適應要求

    在山東的各個報名點,農民們對於報考公務員的熱衷,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30歲的農民呂東昌在1997年報考鄉級國家公務員時,因為沒有大專學歷而失之交臂,他已經從山東大學成人教育學院企業管理專業大專畢業了;今年,他不僅有報考的資格,而且還可以報考縣級公務員。此次呂東昌報考的是章丘市農業局。“説實話,我沒有想到事情的變化這麼快、這麼好,我不僅有證明自己的機會,而且這些機會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他的感慨代表著眾多參加報考的農村青年,“我們需要公平競爭的權利和機會。”

    濟陽縣人事局將通過此次考試招聘兩名工作人員,而報名的已經超過30人。負責招聘工作的一位領導説:原來我們也有些猶豫,農民能不能適應這些崗位的要求,能不能適應機關的工作要求。但是最終我們還是統一了思想,能通過考試的人,他一定有相應的水準和素質。相反,我們現在更歡迎農民參與到競爭中來,只要他是有能力的人,不管什麼身份,我們都歡迎。

    -城鎮報考者感到了農民的壓力

    現在濟南一鎮政府工作的李國良此次想報考市屬單位,雖然早就是國家幹部身份,但他卻感到了來自農民報考者的競爭壓力。“我聽説報考我這個位置的農民挺多的,有人説這下子你沒有壓力了,還能考不過他們?不過我覺得,敢來考試的農民一定有實力。我們辦公室有一個‘打雜’的,就是從村裏來幫忙的,人特別好學,又謙虛,我看能力一點不比我們差。”

    -1997年山東曾允許農民報考鄉鎮級公務員

    山東省人事廳有關人士介紹:早在1997年,山東省就曾經首次允許農業戶口人員報考鄉鎮一級國家公務員。當時,有將近1000人參加報考,最終有41位農民如願以償。實踐證明,他們在鄉鎮公務員的工作崗位上同樣出色。而中國近20年來不斷發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在為農民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也為儘快消除招考公務員的城鄉差別奠定了基礎。

    而省人事廳錄用流動處的負責人則明確表示:打破身份的界限壁壘,給農民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這是用人觀念上的一大突破;也許會有很多農民在這一次考試中失敗,但它留給幹部選拔制度的導向卻是革命性的。同時,這也給了農村青年一種激勵——任何人,不論身份,只要有學識,就會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目前這項政策更重要的是社會意義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統計:1997年的公務員招考人數是4000人,最後錄用的鄉鎮一級的農民公務員有40人,大約是100:1的比例,這對於想借此機會改變命運的農民來説有什麼實際意義?

    同時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縣、鄉、鎮機關離家都不算遠,公務員可以每天回家或者每週回家,能幫忙做點農活;如果進了省市機關,頻繁地回家就要影響工作;而招收這些農民公務員的單位,也會因為他們家裏的種種繁瑣的事情牽扯精力。即使分數合格了,在錄取時用人單位也會有更多的擔心和考慮。

    山東省人事廳有關人士解釋説:在農村有很多高中畢業生通過函授、電大、自學考試等途徑取得了大專學歷,他們代表著農村青年中好學上進、吃苦耐勞的一群人,只要他們願意報考公務員,不論戶口、身份,我們都要給他們一個參與的機會。讓青年農民多一分希望,多一條出路,這樣的方向一定要堅持,這項政策的社會意義可能比實際意義更大一些。1997年和今年的招考政策,在農民的問題上有所突破,都是為了進一步打破身份界限;而隨著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報考農民的水準不斷提高,這項政策的實際意義就會凸顯出來。

    -這項政策是一種進步,也是遲到的公平

    山東社科院研究員于洪生説:“農與非農,並不是能否參加國家公務員招考的一個衡量標準。農民本來就應該有資格報考公務員,從某種程度來説,這項政策的確是進步,也是遲到的公平,並不值得炫耀。”

    以戶籍身份為前提標準的公務員錄用“潛規則”,實際上剝奪了農民擔任國家公職的權利;如果追溯國家公務員報考資格必須為“非農業戶口”這一不成文要求的源頭,我們看到的是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分治的陰影。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下,“農民”不僅是一種職業身份,它還意味著經濟身份、政治身份、法律身份和社會身份。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戶籍制度改革,正在逐漸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將農民還原為純粹的職業概念;我們招考公務員的原則就是公平、公開、公正,”于洪生説,“很多企業招工已經不看戶口和身份了,國家機關也同樣沒有理由把農民劃出公務員隊伍。”(陳筱紅 劉國林 鄒聲文)

    《北京青年報》2002年09月0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