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頻繁 群測群防是重要手段  

      三峽庫區一直是我國地質災害頻發之地。明年6月三峽工程將實現蓄水、發電、通航的目標,地質災害是否會對工程和當地百姓造成較大影響?記者最近隨國土資源部的專家赴湖北、重慶調查後確信,目前正在緊張進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將最大可能地為庫區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提供保障,為三峽工程的順利推進提供環境基礎。

    地質災害頻發的三峽

    巴山綿延,江水縱橫,雲霧繚繞,三峽獨顯無限風光。但是,同行的地質專家告訴我們,這裡地質條件複雜,暴雨、洪水頻頻,從古至今一直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總工程師徐開祥説,三峽庫區範圍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多達2548處,不穩定岩土體體積88億立方米。1982年至今,庫區兩岸發生大規模的崩塌滑坡40多處,約400人死亡。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不僅危及居民的生命財産安全,而且破壞房屋、道路、供水供電管網、橋涵、碼頭等各類建築物,毀壞耕地和植被,影響各項工程建設。有的滑坡快速入江造成涌浪,危及附近的船隻和村鎮,堵塞航道。如1985年新灘滑坡造成高達70米的過江首浪,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內96條船隻沉沒。

    記者一行從湖北宜昌乘船逆流而上至重慶,看到大小不等的新老崩滑體不時出現在視線中。一些陡崖出現大裂縫,大小岩石沿山堆積並向長江傾斜。途經有“五百年一崩”之稱的新灘滑坡時,徐開祥説,新灘滑坡對岸就是有數百年崩滑史的鏈子崖危岩體,高聳于長江兵書寶劍出口處的南岸。這裡滑坡與危岩隔江對峙,江面只有窄窄的幾十米寬,危岩體一旦崩滑入江,長江這一黃金水道將受斷航之災。

    對地質災害的監測治理,是三峽移民工程建設重點工作之一。它關係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生産活動能否正常進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曾表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是關係到三峽工程整體和全局、關係到庫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子孫後代的大事。

    據了解,今年2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專門投入40億元資金用於防治地質災害。據信此項治理工作完成後,將有把握使三峽庫區人群聚集地、港口碼頭和交通要道免受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産損失。

    地質災害正在“倒計時”防治

    為了三峽大壩的安全,為了“高峽出平湖”早日實現,中央和地方的廣大地質工作者未雨綢繆,本著向歷史負責、向人民負責的精神,緊密配合,團結協作,夜以繼日,艱苦工作,頂烈日,冒風雨,戰鬥在施工現場第一線。

    記者在重慶、湖北的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施工現場看到,到處是機器轟鳴,工人們熱火朝天地打樁、澆築混凝土。地質工作者和技術人員和工人們一起奮鬥在一線,40米深的樁坑有他們的身影,危險的陡坡有他們在指揮,精細的工作有他們在監測和指導……

    專家介紹説,到明年6月三峽工程實現通航發電之時,受壩前135米蓄水影響和位於移民遷建區急需防治的崩滑體共有957處,其中需要實行工程治理的197處,採取搬遷避讓方式的有232處。此外還有79公里的防護塌岸和1428處高切坡防護,以及以奉節、巫山、巴東等新城區為主的深基礎防護處理。因此,防治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

    重慶市國土局副局長胡緒清對記者説,“地質災害防治是關係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大事,作為一名防治工作人員深感責任重大。工作中要隨時提高警惕,不能有絲毫疏忽大意,一丁點的疏漏就可能給人民生命財産和國家財産造成損失,犯下無法彌補的罪過。因此,作為一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一定要以‘三個代表’的高度來認識這項工作,以主人翁的精神來完成好這項艱巨的任務。”

    據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總工程師徐開祥介紹,他們將在今年9月以前全部完成需要治理的197個項目各項前期工作和審批手續並開工治理,保證在明年6月水庫初期蓄水前完成一期治理任務。

    “群測群防”是重要手段

    群測群防,簡單地説就是發動群眾的力量共同防治地質災害。這種方式雖然“土”,但在實踐中卻被證明十分有效。湖北、重慶庫區兩地普遍採用的方法有:對百姓加強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宣傳,普及地質災害知識,提高群眾防災意識;傳授村社幹部、群眾掌握簡單監測方法,以及如何避讓地質災害等知識;建立完善險情預報制度、預報途徑、值班制度;對每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建立防災預案,發放“明白卡”到群眾手中等。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監測技術處主任程溫鳴説,三峽庫區山高坡陡,峽谷深切,居民點分散。由於百萬移民帶來的人為地質作用和水庫蓄水,三峽工程庫區內地質災害不僅頻度高,而且隨機性大,面積廣,並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大部分分佈于廣大的農村。僅靠專業隊伍完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顯然不可能,必須廣為發動群眾的力量。

    2000至2001年,重慶市通過加強群測群防工作,及時採取避讓措施,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9次,避免經濟損失約1800萬元,避免人員傷亡258人。如去年6月12日彭水縣王家壩發生滑坡,由於事先調查制訂了防災預案,巡查人員發現險情後,提前中斷了交通、疏散了人員,數小時後滑坡整體下滑,但未發生任何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提出,要發揮好群測群防的作用,必須在群眾中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教授群眾識別地質災害的能力,提高群眾防災意識,讓群眾明白防治地質災害是保護自己。另外,在群眾自覺防治地質災害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群眾監測制、值班制、險情巡查制、災情發佈及速報制,讓群眾知道險情發生後該如何做、如何避讓。

    可喜的是,記者所到之處,發現三峽庫區的大部分幹部群眾都有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有的群眾深有感慨地説:“現在是前面洪水洗你腳,後面危岩壓腦殼,中間塌方加滑坡,不治的話我們怎麼能生活安定!”

    新聞背景: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地質災害種類多、分佈廣、影響大,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

    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已成為世界上受地質災害威脅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點41萬處,各類塌陷面積15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超過180萬平方公里。僅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每年造成900多人死亡,全國有400多個縣(市),1萬多個村莊受到威脅,23個省(區、市)存在較為嚴重的地面塌陷,12個省(區、市)存在較為嚴重的地裂縫,16個省(區、市)的46個大中城市出現嚴重的地面沉降。

    據調查,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的地面沉降造成當地防洪能力下降,建築物開裂,並危及鐵路、公路設施,給當地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廣西北海、遼寧大連等城市出現的海水入侵破壞了當地的地下水資源,使這些城市地下水供需矛盾更趨緊張。

    除自然因素影響外,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也是誘發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據初步統計,全國因採礦引起的塌陷有180多處,塌陷坑1600個,塌陷面積1150平方公里。全國發生採礦塌陷災害的城市近40個,造成嚴重破壞的25個。因露天採礦、開挖和各類廢渣、廢石、尾礦堆置等直接破壞與侵佔的土地已達1.4至2.0萬平方公里,並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央視國際網路 2002-07-20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