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著華章——廊坊開發區10年發展歷程   

    1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實在是短短的一瞬,走過了10個春秋的廊坊開發區,正是在這短短的歷史瞬間,創造了由昔日的一片沙荒地到今天現代化新城的巨變。

    語言是貧乏的,描述廊坊開發區10年的發展,最好還是用數字來説明問題:

    到2001年底,廊坊開發區累計實現國內生産總值68.8億元,年均增長58.5%;完成工業總産值112.7億元,年均增長73.5%;完成工業銷售收入106.6億元,年均增長67.6%;完成財政收入8.3億元,年均增長61.6%,上繳中央和省市財政4億元;完成貿易出口3.1億美元,年均增長40.6%……

    10年間,廊坊開發區創造了年均經濟增長60%的高速度,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排頭兵。

    人們不會忘記10年前的那個春天,華夏大地正經歷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性變革。廊坊這座京津走廊的明珠借改革開放之天時,毗鄰京津之地利,團結奮鬥之人和,把握住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鄧小平南巡、京津塘高速公路開通。1992年6月26日,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廊坊開發區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廊坊出口一側開始了基礎建設工程,在世人關注的目光中點燃了希望之火。而此時的開發區依託的還只是幾個遠離城區、基礎設施薄弱的農村,但這裡地處京津兩大直轄市之間,有著全國獨一無二的地域優勢: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距北京國際機場60公里,距天津國際機場70公里,距天津港10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投資興業的黃金寶地。

    從那時開始 ,這片沉睡了幾個世紀的土地終於甦醒,到處是彩旗飄舞,到處是機聲隆隆,憑著“艱苦創業、開拓奮進、意識超前、工作一流”的開發區精神,廊坊開發區人開始了創業的歷程。

    要“引鳳”須“築巢”。經過10年的建設,昔日的沙荒地已僅存于久遠的歷史記憶之中了。如今漫步開發區,綠草如茵的希望廣場,錯落有致的新型建築,縱橫交織的交通網路,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工業廠房,成片崛起的花園式住宅公寓,一派對外開放、美麗如畫的現代化新城區映入眼簾。

    從提供高標準的硬體設施,到打造綜合投資環境,10年中廊坊開發區用於基礎設施的投資超過12億元。經過開拓者的努力,這裡已擁有了完善的投資環境:已開發的12平方公里土地上實現了“九通一平”(道路、供水、供電、排水、郵電、供熱、供工業蒸氣、供天然氣、寬頻網和土地平整);全國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大學城——東方大學城極大地改善了轄區的人才資源結構,並成為提高轄區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一張名片:區內國際標準的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華日國際展覽館,成為全省重大經貿活動的舉辦地,成為展示廊坊的窗口;華北地區最大的人才交流中心——廊坊人力資源市場為構築人才高地架起“黃金臺”;直通首都北京的938路公共汽車駛入轄區;將於2002年底開關的廊坊海羊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通過高標準的形象建設工程,一座高科技、外向型、園林式、現代化的新城區吸引了八方客商來此投資興業。

    “發展才是硬道理”,而發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廊坊開發區人為加快經濟的發展步伐,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體制創新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經過10年風風雨雨,開發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功走出了一條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道路,所形成的“以商招商”、“以外引外”、“一區多園”、“借風行船”、“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和體制架構,逐漸成熟,形成經驗,被各地學習借鑒。

    建區之初,為實現開發區的“原始積累”,在堅決控制“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項目進區的同時,開發區人採取了“大中小、高中底、內外資”項目一齊上的辦法,僅用半年的時間新引進了一大批項目,迅速打開了局面。而隨著全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如何使開發區上擋升級,建設全國一流開發區成為廊坊開發區人的最大課題。從94年開始,廊坊開發區走上了“四為主”(産業結構以工業為主、投資主體以外為主、技術含量以高為主、項目規模以大為主)的發展道路,初步確立了高科技、外向型的發展定位。在招商策略上,他們實行由等客到府向主動出擊、由全國對外招商向突出“三個面前”(面向進區項目單位實行“以商招商”,面向中央各部委及大公司,面向日、韓、港臺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轉變。98年亞洲金融危機又使開發區的決策者們把招商的視點投向了歐美,他們在兼顧亞洲地區的同時,主攻歐美澳和世界大型跨國公司。德國的魯爾集團、法國的卡斯特集團、美國的天河集團、瑞典的特瑞膠黏等一批大項目紛至遝來,到2000年底,歐美地區的投資比例已由97年的7.6%上升到38.5%。

    開發區在建區之初面對資金困難麼辦?開發區的決策者們把目光投向了市場。政府在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的前提下,以地生財,“滾動築巢”。他們堅持“你發財我發展”的原則“借風行船”,通過施之以優惠政策,鼓勵引導開發商興建基礎設施項目。“九通一平”中的天然氣建設項目就是由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新奧集團投資興建的。開發區展館面積小,不適應會展經濟的發展要求,他們一改政府投資的老辦法,而是運用級差地租,吸引民間資本,由生産傢具的大型民營企業華日集團投資7000萬元興建一館多用的展覽館,使開發區的展覽面積達到4萬平方米,在今年的第19屆河北省經貿洽談會上展露新姿。

    東方大學城的興建可謂是開發區建設的經典樂章。這座總投資120億地、佔地2萬畝,可容納20萬教職員工的大學城,是政府不出錢,又能出人才,出效益,還能發展第三産業“一舉數贏”的項目。東方大學城的落戶標誌著廊坊開發區招商引資躍上了更高的層次,項目的規模和品質有了明顯提高,開發區在全市的龍頭帶動作用更趨明顯。

    “服務也是生産力”,“服務就是招商”,廊坊開發區人針對國內招商由提供優惠政策轉向創造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綜合環境的大趨勢,適時提出了這樣的口號。循著這樣一個思路,以服務投資者為目的的精簡、高效的辦事機制建立起來了。在別的地方審批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項目,在這裡通過“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對外”的“三個一”服務體系,一週辦完。“零缺陷服務”,“235情感工程”(即擁戴兩個上帝:投資者和納稅人,強化三個意識:親商、安商、富商,提供五星級服務:承諾服務、到府服務、現場服務、24小時服務和全程服務),新的觀念在這裡萌芽、成熟、紮根,並融入每一個辦事程式中,使廊坊開發區成為外商交口稱讚的京津聚寶盆。如今,在廊坊開發區請調查公司“在雞蛋裏挑骨頭”,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投資環境上他們從不漠視問題,連續三年委託零點調查公司對投資環境進行背靠背的綜合調查,並對調查結論和排名登報公佈,使得客商的滿意度逐年提高。建立和完善開發區參議委員會、領導接待日等10項制度,出臺8項區域性行政管理規定,依法行政,依法治區在這裡蔚然成風。

    2002年新春剛過,一家高科技企業從上海浦東高科技園區遷至廊坊開發區,這家由安徽金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CAO GROUP INC等5家發起人註冊資本3000多萬元人民幣設立的鑫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廊坊市的第一家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鑫谷光電的落戶充分説明瞭廊坊開發區打造綜合投資環境“比較優勢”的效果。

    為在競爭中爭取主動,加快經濟發展速度,調動和激勵各方力量招商,為我所用,廊坊開發區在區內劃出了一定的區域,賦予優惠的政策,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産業佈局。不管是建材城、中紡城,還是中國青年科技園、日本工業園,都已形成了“引進一個,帶來一串,輻射一片”的集合效應。目前,全區已初步形成了機械電子、食品、新型材料、輕紡、生物制藥五個主導産業。正在謀劃興建中的國際履約項目環保科技園、新奧燃機工業園、汽車配件園、國際物流園、電子資訊産業園、中國石油管道工業園等産業園區,為開發區今後的發展構建了發展平臺。

    體制創新催生了巨大的社會生産力,也吸引外商趨之若騖。截止到目前,全區共引進內外資企業783家,投資總額230億元人民幣,其中配置土地資源的項目351個,總投資193億元,內外資累計到位132億元。投資額億元以上的項目38個。在這裡落戶的企業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著名的跨國公司,如世界500強的美國TRW集團,德國魯爾礦業,茶蘭的阿克蘇,瑞典的山特維克,丹麥的威盧克斯,日本的日清、三菱、日本漆,南韓東洋集團和台灣全興集團等。隨著三資企業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産值、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投資項目比重逐步增大,現在的三資企業産值已佔全區工業總産值的82%,成為全區的重要經濟支柱。

    2002年,又是一個春天,廊坊開發區再次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入世、迎辦奧運、“大北京”戰略出臺。市委、市政府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全面實話開發區“二次創業”的戰略決策,構築廊坊新世紀的經濟增長極,提出了把廊坊開發區建成帶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強區的奮鬥目標。

    10年的輝煌已成為歷史,新的創業任重道遠,我們必將看到,在跨越發展的征程上,在改革開放中誕生並成長10年的廊坊開發區,一定會踏著入世的節拍,繼續以大膽創新、昂揚向上的精神,高歌而行。(徐廣濟)

    中國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