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居民社區建設迅速 電影院匱乏成了真空  

    週末晚上9時許,剛剛欣賞完電影《公主日記》的張小姐從北京新東安電影院緩步而出。一個多小時後,她將驅車回到五環以北天通苑小區的家裏。

    在這個“回歸電影院”的時代,像張小姐這樣每逢週末都要“進城”看一次電影的年

    輕人越來越多。來回將近3個小時的車程,小白領們還沒“有閒”到這個程度,主要是苦於新興社區附近難覓電影院。

    白領們“進城”看電影,可以駕車來往于城鄉之間。而相當一部分電影觀眾只能擠公共汽車,在路上晃蕩幾個小時,早就磨掉了看電影的興致。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以及舊城區危房改造工程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京城百姓搬離了喧囂的老城區,選擇望京、天通苑、回龍觀等城市四環甚至五環以外的新社區以及衛星城作為安居之所。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社區的文化場館建設卻跟不上趟兒。

    筆者從北京市文化局有關部門了解到,自1998年以來,北京市電影院觀眾人次基本持平,去年達到800萬人次。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市電影院的票房高居全國榜首,甚至超過了影業老大上海。30元錢一場的電影票價畢竟要比上百元一場的音樂會或者話劇“大眾”多了。在眾多娛樂項目中,看電影無疑是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休閒方式。但在影院數量、規模檔次方面,北京都不可與上海這個“領跑人”同日而語。

    新東安電影院的會員中不乏居住在頤和園附近、亞運村甚至望京小區這些地方的電影迷。北京市文化局有關人士認為,能否解決新居住區住戶看電影難的問題,主要看投資開發商願不願意花錢在小區的配套設施中增加電影院這個項目。

    一方面是新區住戶對高檔次影院的渴求,另一方面是小區投資者及管理者對此的忽視。

    翻開鋪天蓋地的房地産廣告,新社區紛紛以“人文豪宅”、“格調庭宇”標榜,並且以依皇家園林、傍百年名校來提高自己的身價。更有一處小區不惜移栽10棵百年古樹來為自己的文化氛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不惜筆墨將“附近有肯德基”寫在廣告裏的開發商,卻鮮有用“附近有電影院”來提高自身的文化籌碼。

    筆者撥通了天通苑小區的電話,順天通房地産開發公司的李先生熱情介紹了小區附近的設施:便利的交通,已經營業的購物中心,即將開張的超市,環境幽雅的綠地。但當筆者問到附近有無電影院時,對方語塞良久:“這個還真不太清楚!”

    好不容易在一個小區的簡易地圖中看到了“北京劇院”,卻被售房小姐告知:至少要40分鐘車程。

    據新東安影院總經理姜偉先生的估算,半個小時的車程是觀影者能夠忍受的極限。而對於遠離市中心的居住者來説,要麼不看,要麼花一個多小時“進城”去看。

    與“城外”的“影院族”相比,“城內”的觀影者何其幸運!首輪放映的18家影院,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的二環路以內。從王府井的新東安電影院出發,步行5分鐘就可到達位於東單北大街的大華電影院,再前行20多分鐘可到東四北大街的明星電影院。不遠處的隆福寺街上,長虹電影院、東四工人文化宮兩家影院前腳挨後腳。筆者獲悉,東方新天地商城的影院將在下半年開張營業,首都時代廣場影城也在醞釀之中。

    早在五六十年代,北京市電影院的分佈就是根據“柴米油鹽”的居住情況來進行的,在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方設立電影院。如勁松小區的勁松電影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在北京的居住情況發生較大變化的今天,電影院的分佈卻沒有根據需要做出及時調整。

    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經理劉洪鵬先生介紹,望京小區現有人口10萬左右,發展完善後將有40萬人入住,相當於一個中型城市的規模。“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一個電影院,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

    新影聯正在積極呼籲政府有關部門重視這方面的問題,並且希望能夠集中社會上的資金,與投資商進行承租合作,在新興時尚居住區建設多廳的現代化影城。(劉海娟)

    新華社 2002-06-18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