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收費被“叫停”貴州電信資費戰霧裏看花  

    去年第四季度起,貴州電信市場驟起烽火,先是貴州電信推出了“小靈通”單向收費,接著貴州聯通也推出多種吸引低端用戶的“商務卡”。於是,貴州行動通訊公司計劃于5月21日到7月31日推出為慶祝“517”電信日和貴陽、遵義兩地GPRS開通,回饋用戶的短期內單向收費優惠方案。緊接著,聯通貴州分公司跟進,推出了時間更長、範圍更廣,幾乎全面單向收費的方案。

    隨即,兩家公司先後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短期優惠單向收費的廣告。

    主管部門緊急“叫停”

    不過,令眾多用戶遺憾的是,這個有條件、有時間限制的單向收費方案馬上就要被制止了。

    5月14日,貴州省通信管理局介紹,資訊産業部發來傳真通知,要求省通信管理局立即制止貴州聯通和貴州省移動公司的短期單向優惠活動。

    5月15日下午,省通信管理局緊急召集兩家公司有關人員舉行協調會議。會議作出《關於立即停止行動電話單向收費經營行為的通知》的決定。

    通知説,兩家公司的廣告宣傳中“擬實行的資費標準嚴重違反國家的有關電信資費政策”,並指出,“根據《電信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和資訊産業部的通知精神,兩公司必須立即停止涉及行動電話單向收費的所有經營活動,同時在相應媒體上就公司違反國家電信資費政策進行廣告宣傳的行為向用戶道歉,妥善向用戶做好解釋工作”。

    省通信管理局有關人員説,鋻於“單向收費”尚未進入執行階段,也就沒有做出處罰的要求。

    看來單向收費的時機尚不成熟。

    聯通積極支援“叫停”

    5月16日,兩家公司就資費等分歧進行談判。

    談判間隙,聯通市場綜合部副經理譚波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聯通對政府“叫停”積極支援。聯通明知警戒線難逾卻非得跟進,就是因為害怕用戶流失而不得不如此。

    據記者了解,由於大量高端甚至低端用戶的流失,貴州聯通目前已發生鉅額經營虧損,業務收入在全國分公司中排名挂末。譚波坦言,如果與移動打價格戰,國家在技術和資費上對聯通的扶持優勢將蕩然無存。

    他説,聯通最初的出發點就是希望有關部門出面制止。公司總經理劉陽華明確表態,單向收費違背電信基本資費標準,該標準由國家計委制定,任何單位不能隨意做出相背的決定。

    由於被動跟進,對用戶帶來不良影響,聯通表示願與移動一起致歉。譚波認為,對行銷行為一定要進行規範,目前各自推出的套餐多,消費者有些眼花繚亂,不利於企業形象的統一,“我們一直希望貴州通信事業積極健康發展。”

    移動:“給百姓優惠很正常”

    聯通和移動有關部門負責人都曾經宣稱:“不是完全的單向收費,嚴格來説,它不是單向收費,只是一種促銷的優惠活動。”

    記者採訪了貴州移動公司總經理王國昌,他單刀直入地説:“給百姓一定的優惠很正常。”他説:“‘跨越數字鴻溝’是今年電信日的主題,要加快資訊技術的普及利用,就應做到四點:一是讓用戶會用;二是能用;三是用得起;四是用得好。”

    王國昌認為,貴州每人平均收入較低,企業在能繼續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出臺一些優惠辦法,有利於公司和用戶之間互相促進,電信蛋糕才會變得更大。

    競爭難以偃旗息鼓

    表面上,這起事件是移動和聯通兩家的競爭。其實,捲入其中的還有其他營運商。

    聯通的譚波含蓄表示,規範移動電信資費不光是他們兩家的事:“如果僅僅這兩家,情況要好得多。”而另有人則直指電信推出的電話通,認為電話通實際上也單向,是移動的固定電話,在使用特徵上與行動電話大同小異。

    對此番價格戰,聯通方面坦言其中有一個長期的淵源問題。資費一直是移動和聯通關注的焦點。

    針對競爭對手被動跟進的説法,王國昌説,如果聯通是跟著移動走,應當首先跟進服務,其次加快為國家創收。據介紹,移動今年前4個月利潤兩個多億,截至4月20日線上用戶達144萬。貴州移動的業務收入增長率在行業內的一般排位為全國前三名。“移動業務這種增長速度在貴州可能持續三五年之久,如果市場沒有無理性、無測算的競爭的話”。

    記者在聯通公司採訪時,則有人指責移動明知單向收費會被禁止還要挑起競爭。據説,這種競爭導致移動和聯通的損失比例是9:1,就是説聯通貼100萬,移動就要貼900萬。此前,聯通公司曾為網際互通不暢問題投訴至行管部門。

    有意思的是,王國昌認為,就競爭而言,價格不是主要的,真正核心的是班子隊伍和管理水準。

    5月20日是移動、聯通雙方原定發佈致謙公告的時間,但是,當日記者沒有看到任何媒體刊登,只看到貴州移動、聯通分別向用戶致謙的短消息。

    很明顯的是,除了市場競爭以外,消費者和社會各界對“單向收費”的呼聲,給各運營商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是,電信市場的蛋糕分配顯然不可能一成不變,資費政策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下一步通信市場的形勢如何,將拭目以待。

    《中華工商時報》2002-05-24(肖菡、肖郎、王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