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鮮奶倒入下水道
乳業市場繁榮難掩危機
 

     南京、成都是市場觸覺最敏感的兩個城市,報業大戰、彩電大戰等等每每讓業內人士“戰戰兢兢”。眼下又有人説,南京除了報業大戰,就數奶業大戰了。名不見經傳的乳品行業漸漸越上了風口浪尖,每當一個行業發生大戰的時候,往往就是問題和矛盾集中爆發的時候,尤其是這次成都、南京的“倒奶事件”讓人憑空聯想起上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倒奶極端事件”的出現,希望能讓希冀高額利潤的乳品企業埋頭想想整個産業的發展全局。

    兩起看似無關的“倒奶事件”

    2月19日清晨6時,在南京浦口區沿江鎮惟一的牛奶收購站,40多戶養牛戶幾乎每位都把剩下的鮮奶當場倒掉。

    養牛戶譚孝義和老伴親手將剛擠下的3桶鮮奶倒入魚塘裏。譚孝義介紹,他家13頭奶牛每天擠出450多斤牛奶,但收購站只收200多斤,多餘的奶倒掉心裏真難過。中國奶業協會宋理事長告訴記者,此前當地市場一直存在原料奶供應大於加工需求的情況。春節後是市場銷售淡季,但卻是企業生産旺季,很多規模不大的牛奶加工企業承擔不了市場壓力,撕毀了與養牛戶的供奶協議。

    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在相距甚遠的另一城市成都發生的事件令倒奶有了並非偶然的深意。

    據《成都商報》報道,自3月1日至3月5日連續一週,成都華西乳業集團都是一邊在廠門前收購鮮牛奶,一邊再在車間裏將過期牛奶倒進下水道。

    春節後,華西乳業對“每日交奶量在500公斤以下的散戶,奶價按每公斤1.60元收購”。而過去華西乳業的收購價一直維持在1.80元1公斤。

    “即使24小時生産,每天都有幾十噸鮮奶不能按時處理。”華西乳業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成都周邊的奶源産量有增無減,仁壽、新都、雅安等地的不少農民已嘗試著養殖奶牛,這使得去年成都市場的鮮奶供應量比過去增長了30%至40%。

    “理論上説,我們新廠房的運作能力基本上能承受這麼大的收購量”,華西乳業有關負責人説,按普通運作狀態,日産量也可達60噸。但是,要達到這一生産能力,公司每天的電力負荷在1260千伏,可華西乳業所處的石羊場目前屬限制用電區,只能供應620千伏。

    而牛奶的包裝材料告急,則更令華西乳業頭痛。據悉,為“消化”驟增的奶源,華西乳業加班加點生産儲存期較長的無菌型利樂包牛奶。擬用到今年4月的利樂包包裝材料,卻在2月份就消耗殆盡。“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國際市場上利樂包走勢緊俏,一時找不到救兵補貨。”

    中國乳業界有句行話:30萬噸才有發言權,100萬噸才有抗衡權——意為,企業年産乳製品30萬噸,才有資格和光明、伊利、三元這些國內老大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年産100萬噸,才有底氣説要和國外企業競爭。“眼下我們該做的不是減産,而是擴大生産規模,”華西乳業一位負責人説,“今天我們倒掉鮮奶,是為了不打擊奶農的飼養積極性,避免其殺掉奶牛,從而保住今後的奶源,我們必須挺過這一關。” 

    兩起事件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農場主倒奶事件,但在乳品市場少有的繁榮時期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頗不尋常了。

    當有效需求不足碰上生産低水準相對過剩

    前3年中國奶源偏緊,曾經出現鮮奶短缺。近年來,許多地方出臺鼓勵措施發展養殖業,奶源快速增長。如北京市政府對每頭奶牛補貼3000元、每建一個擠奶站補貼30萬元,使近年北京奶牛存欄迅速突破10萬頭。在成都,鮮奶的供應量去年一年就增長了30%多。現在, 1天的産奶量便達1000噸。

    有人認為可以把這些奶免費贈送給市民。但並非廠家不願意做慈善事業,如果有免費牛奶可以喝,誰還會買正常上市的乳品,乳品賣不出去的連鎖反應就是奶農殺牛、企業破産,最後可能連居民正常喝奶都會遇到困難。

    原料奶供應快速膨脹,造成奶源的季節性和地區性過剩,使加工企業措手不及是表面原因。但不為大多數人注意的是在中國牛奶市場一片大好河山的背後,卻存在著有效需求不足的陰影。

    很多人願意進行這樣的對比,目前,全球年每人平均奶類消費量為92公斤,發達國家為258.30公斤,而我國僅為7.2公斤。預測數據表明,到2030年我國每人平均奶類佔有量將達到25公斤。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市場!

    但由於飲食習慣的問題,中國大部分老百姓還沒有養成喝奶的習慣,有效需求空間還需大力拓展。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的牛奶消費集中在大城市。農村居民的乳品消費則少得多,還有相當多的人不喜歡或不習慣牛奶的味道,以及許多人喝奶後會出現“乳糖不耐症”。

    近幾年我國奶類總産量始終保持了以每年25%到30%的速度遞增。但是,國內的奶類需求量不可能在5年內實現翻番。 目前乳品消費的有效人口只有2億多,真正有購買力的人口也不過幾千萬人。杭州市區現有200萬人口(包括外來人口),但目前消毒牛奶的訂數僅有30萬份,而且我國目前以消費液態奶為主,奶酪等加工品的消費遠未啟動。因此,對於一個時期以來國內奶業發展中的“奶源爭奪戰”,有人形象地評價説,與其想方設法搶著分一塊小蛋糕,不如想辦法共同做塊大蛋糕。

    另一方面我國乳品行業存在著低水準過剩的現象 。乳品加工企業數量從1998年的700余家猛增至去年底的1600余家。巨大的市場,鉅額的利潤,吸引了眾多追逐者。宋理事長説制藥的、搞飼料的、造酒的、挖煤的都在窺視乳品行業,比如三九制藥、娃哈哈、維維豆奶、寧城老窖等,連內地首富劉永好也禁不住投身其中。

    各地天天都在上演乳業大戰:南京一家牛奶公司率先推出“到府服務式”,此後所有的牛奶企業在 “送奶到府”的同時,又“發揚光大”地增加了諸如訂一份奶送一份晚報、預交全年奶款贈送一個月牛奶、先喝奶後付錢、免費送奶箱等項目。成都某乳品 品牌代理商暗示一些副食店只要不銷售另一家同産地的品牌牛奶製品,就可每月無償獲得100元甚至更多的“獎勵”。僅1個多月時間,本是同根生的另一品牌銷售業績下降了3成左右。

    大企業明爭暗鬥,小企業甚至個人簡直就是趨之若鶩。甘肅省某牛奶專業戶甚至每天牽著3頭高大肥壯的黑白花奶牛現擠現賣鮮牛奶。

    另外我國乳品企業生産效率低,技術與管理水準低,抗風險能力很差,業內人士認為成都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華西乳業集團的生産調度沒有做好,缺乏處理危機的能力,考慮到乳品行業的特殊性,較大規模的乳品企業都自備發電機以應不時之需。

    目前我國進口奶粉的到岸價每噸已降到1.7萬元甚至1.5萬元,這個價格已經低於我國奶粉的平均生産成本。長江以南的乳品企業因此紛紛採用進口奶粉生産還原奶。此舉不僅給我國北方淡奶粉生産企業帶來巨大壓力,對國內南方養牛業及液態奶的間接衝擊也日益明顯。

    當有效需求不足碰上生産相對低水準過剩,其後果可能會爆發全行業危機,這應該提醒正在大幹快上的乳品企業警覺。

    散兵遊勇何時結成一體化産業鏈

    “倒奶事件”的出現,透視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乳品加工企業和奶農之間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而我國尚沒有建立奶牛飼養的風險基金,市場波動時,奶農的利益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護,就會出現倒奶甚至賣牛、殺牛的情況,導致奶牛存欄下降。

    在各種農牧業生産和加工運銷産業中,乳品業的一體化程度是最高的。很多國家的奶農在自願基礎上組成各種形式的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核算、利潤分成。並可獲得財政信貸、畜牧配種、飼養管理、物資供應等服務和産品品質、市場銷售等資訊。荷蘭現有的22家乳品廠中,13家是産加銷一體化的合作社,其中包括供應本國80%牛奶及其製品的三家最大的加工廠;在印度,奶農自願入股參加基層的村牛奶生産合作社,通過村牛奶合作社——地區聯合會——總聯合會的組織形式,把農村分散的奶收集到城鎮加工,再運到各大中城市銷售。

    專家分析認為,我國奶業發展産業化程度不高,致使牛奶市場風險抵禦能力差,由於奶牛的飼養週期較長,其數量的增長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一旦出現波動,恢復起來比較困難。産加銷任何環節的不協調都會影響鮮奶及其製品的品質。如何實現産業鏈的整合與協調,減少或消除了産加銷各方利益衝突,從而提高整個奶業的效率和效益已成為國內奶業不容忽視的問題。

    更令人吃驚的是由於相關調查研究滯後,從奶源到消費,沒有一個部門能拿得出來權威數據,甚至有多少奶牛、有多少加工廠都沒有人説得清。在這樣的基礎上研究行業規劃,討論企業發展戰略難免偏頗。

    中國市場逐漸融入國際市場後,國際乳品市場每隔五六年一次的週期性波動將會對我國奶業發展的影響更大。部分專家建議應通過設立奶業風險基金、建立奶業合作社、加強行業發展規劃、加強資訊服務等措施,減輕市場波動對奶農及整個奶業的危害,從根本上提高國內乳品企業的競爭力,夯實奶業發展的長久基礎。(吳濤)

    北京青年報 2002-04-2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