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多年整治經不起一次暴雨 廣西梧州暴雨過後的反思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6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廣西頻道

6月8日,廣西梧州市突降暴雨,導致嚴重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暴發等自然災害,造成14人死亡,27人受傷,近50萬人受災,10萬多人被迫離開家園。這是梧州市近年來屢發自然災害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發生在城市的突發性自然災害。

記者近日從梧州市民政部門了解到,在本次特大自然災害過程中,緊急轉移安置的10萬多名災民目前已經開始陸續回遷,災後重建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許多災民需要長期安置,大量房屋必須重新修建,眾多山體亟待整治……

多年整治顯成效一朝暴雨棄前功

梧州市地質環境條件複雜,是廣西城市地質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地區之一。每年汛期,受強降雨的影響,梧州市區都會發生數十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梧州國土資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梧州市區查明的主要不穩定斜坡、滑坡、崩塌共有98處,其中中型36處、小型62處,共有9處地方已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

梧州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遠中説,梧州市從2003年開始大力整治地質災害,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地質災害防治組織管理體系;完成了地質災害調查基礎工作,初步核定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完成了對市區重點地段地質災害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勘查及設計工作;初步建立起一套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以及初步規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記者在梧州市國土資源局的整治成果報告書中看到:2002年,投入200多萬元對平民衝、龍母廟後山的排水設施進行重建和修復;2003年投入專項治理資金80多萬元,用於葉琪山滑坡隱患的治理,這項工程通過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組織的竣工驗收,被評為優良工程……

然而,梧州市6月8日發生的特大自然災害卻讓當地多年整治的成果前功盡棄。14人死亡,27人受傷,近50萬受災……梧州市抗災救災指揮部災情統計宣傳資訊部提供的一組組“血淋淋”的數據,直接反映出了這次災害所造成的巨大損失。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副總工程師何啟仕説:“8日的特大暴雨,對於整座梧州城來説,無疑是一場天災。這場暴雨是梧州市有歷史氣象紀錄以來最大的一場。在9個小時這麼短的時間內,下了300多毫米的暴雨,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如果説這是一場天災確實一點也不為過。”

“天災”難避毀家園多重因素造慘劇

陳遠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不諱,雖然本次特大自然災害發生是由於9小時內降雨量達到300多毫米,達到年平均降雨量的1/5,並且發生事故的地帶也不是災害防治監測區,但傷亡慘重卻反映出當地整治地質災害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亟待解決。

陳遠中説:“治理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是導致災害防治工作難以落實,當地自然災害屢治不止的最主要原因。”就梧州整治地質災害資金投入情況,陳遠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3年梧州市制定整治地質災害規劃時,專家預估資金4 .33億,但到目前,當地投入的資金僅為1億多元,不到規劃的1/4。

“目前在開展應急工程治理時,我們只能對已經發生危險的地段採取局部減災避險措施,沒有辦法對較大範圍的隱患進行根本治理。不是政府部門不願意投入資金,主要是因為梧州市財力有限。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梧州分站副站長覃劍文也認為:“梧州市近年來整治地質災害過程中一直都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6月8日發生的特大自然災害,實際上只是將這些問題在同一時間內凸顯出來。”

規劃不科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災情。何啟仕説:“自然災害大多發生在山坡地帶,而那裏大多數房屋沒有經過科學防災規劃。以這次自然災害重災區傍山小區為例,1998年,原地礦部長宋瑞祥來梧州視察時就指出過這裡存在的隱患。

記者在梧州市傍山小區、金雞衝等重災地區就看到,當地房屋無序相連,道路狹窄,排水自然流放,居民開挖山體還産生大量無序堆放的浮土並形成陡直臨空面。據不完全統計,當地目前約有5萬多人居住在山坡地帶,其中私人住房佔70%左右,房屋呈多級分佈在山坡上,絕大部分私房未經統一規劃和規範的建築設計,更沒有相應的城市基礎設施。

技術人員匱乏、部門協調不當等原因也令防治工作難以開展。覃劍文説:“梧州市整治地質災害長期面臨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的局面。本次災害點多面廣,對受災地段進行監測時,技術人員匱乏的情況再次凸顯。”

意識淡薄釀悲劇利益驅動難整治

作為一個屢發地質災害的城市,梧州市的廣大市民防災意識一直都很淡薄,這也是造成這次特大自然災害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黃方方説:“如果當地群眾安全防範意識到位,下暴雨時不要睡在靠山的房間,或許就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人員傷亡。有關部門今後必須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力度。”

記者在一些災民安置點採訪時也發現,當地群眾災害防範意識的確很差。在梧州市二中災民安置點裏,災民劉文龍竟對記者説:“原來梧州自然災害沒有這麼嚴重,這兩年整治了反而搞得大家都很緊張。以前發洪水時,漲到腳跟,我們就墊塊磚頭打牌,漲到膝蓋,我們就到二樓去。沒有什麼大不了。”

覃劍文在採訪中還透露,由於歷史和經濟方面原因當地種植了大量松樹,由於土層較薄,松樹根部吸水飽和後,反而更加容易造成山體滑坡。“我們曾想過大規模破伐松樹、改種灌木,但牽涉到很多部門,實施起來相當困難。”

記者在傍山小區等一些地方看到,山頂上植被覆蓋非常良好,但大多數植被都是高大的樹木,以松樹為主。一些災民在採訪中也向記者表示,那些松樹主要是給當地一些松脂廠提供原料,梧州市松脂廠效益還不錯,種植松樹也就成為當地一種致富的途徑。

“多管齊下”建體系防災抗災待破題

梧州市自然災害多年整治卻屢治不止,對於全國各個城市來説,實際上是一個血的警示。地質專家指出,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大多存在一些類似的情況,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宣傳和防災意識宣傳,實施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工程、地質災害天氣預報預警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搬遷避讓工程“四大工程”。

陳遠中説:“有關部門應當加大群眾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宣傳力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法規的宣傳和貫徹落實,以及監管和執法力度。國土資源局將在每年雨季期間,在《梧州日報》、梧州電視臺等媒體制定專版、專題節目,提醒廣大老百姓注意防範。同時還將專門製作《地質災害明白卡》,發放給居住在地質災害高發區域的老百姓,告訴他們如何防災抗災。”

何啟仕等地質專家認為,地質災害天氣預報預警工程還必須立即健全和完善。何啟仕説:“天氣預報説8日小到中雨,沒有想到竟是大暴雨。國土資源部門、氣象部門與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業務單位應加強分工協作,建立可靠的資訊交換和會商機制,確保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正常運作。”

同時,覃劍文也指出,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工程,對所有的地質災害點做到“三落實”,即落實災害監測點、防災責任人和防災責任制;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利用喬木和灌木的攔擋作用對地表植被嚴重破壞的土質滑坡或不穩定斜坡進行防治。

最後,眾多地質專家還建議,對不適宜居住、生産和生活的地質災害點,可以採取市場運作的方式建立地質災害安置小區,實施搬遷避讓方案,從根源上保證廣大市民的生命財産安全。(張曉博葉建平/文 劉廣鉻/圖)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