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貴州省十一五規劃綱要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9 日 | 文章來源:金黔線上

--2006年1月16日在貴州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省長 石秀詩

各位代表:

根據《中共貴州省委關於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十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回顧

過去五年,在中共貴州省委的領導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援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認真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牢牢把握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這個富民興黔的第一要務,團結和依靠全省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勝利完成了“十五”計劃,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結構逐步改善、協調性逐漸增強的良好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族團結不斷鞏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績。

一、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品質和效益顯著提高,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初步預計,全省生産總值從2000年的1029.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910億元,年均增長10.2%左右。其中,三次産業年均分別增長3.7%、12.7%和11.7%。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由153億元和85.2億元增加到366.3億元和182.4億元,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分別增長19.1%和16.4%。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7.5億元,是2000年的5.4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2777.5億元和2303.9億元,是“九五”末的2.51倍和2.16倍。

二、固定資産投資大幅度增長,西部大開發“五年打好基礎”的目標基本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發生歷史性變化。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800億元以上,是“九五”時期的2.5倍。西部大開發戰略重點全面推進。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橫一縱四聯線”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省會城市與市(州、地)之間基本形成高速或高等級公路聯結,實現了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85%的行政村通公路,五年累計新增公路通車里程1.3萬公里以上;新建四條鐵路和四個支線機場,建成西南水運出海通道中線起步工程貴州段,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以“西電東送”為重點的能源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新增電力裝機容量842萬千瓦,是建國以來前51年總和的1.7倍;“黔電送粵”達400萬千瓦;2005年原煤産量1.06億噸,是“九五”末的3倍。以退耕還林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累計完成營造林375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建成農村沼氣池64萬口,生態環境局部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以解決工程性缺水為重點的水利設施建設取得新的成績,進一步加大以“三小”為重點的小微型水利設施建設,續建和新開工了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累計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30萬畝以上,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4萬畝,解決了農村643萬人的飲水困難。以“兩基”攻堅為重點的教育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累計投入“普九”專項資金61.5億元,建成義教工程項目學校1025所、“普九”工程項目學校1573所、農村寄宿制項目學校358所、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學校(站、點)22698所,完成了2445所農村中小學危房的改造任務,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施了“兩免一補”,“兩基”人口覆蓋率從35%提高到90%以上,全省基本實現了“兩基”。

三、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重點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加大,新的經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二、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生産總值的産業結構由2000年的26.3:38:35.7調整為2005年的18.9:41.6:39.5。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五年糧食總産量達5540萬噸,比“九五”時期增加125萬噸,畜牧業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4.5%上升到33.3%,特色優勢經濟作物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由8.7%上升到23.7%。工業結構調整邁出實質性步伐,能源工業成為我省第一支柱産業,煙、酒工業的支柱産業地位得到鞏固,磷及磷化工、鋁及鋁加工等優勢原材料工業進一步壯大,國防軍工和電子資訊産業綜合實力得到提升,高技術産業發展取得新的突破。一批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競爭力顯著增強,淘汰了一批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生産能力,企業組織結構逐步改善。以旅遊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增勢強勁,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佔生産總值的比重達27.8%,比“九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城鎮化水準從24%提高到27%。

四、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對內對外開放水準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活力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股份制改造順利推進,能源、交通、煙草、鋼鐵等行業的資産重組邁出實質性步伐,國有大中型企業歷史包袱明顯減輕;對一批困難企業實施了關閉破産,國有資本基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的中小企業中退出;國有資産監管體制初步建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全面免除了農業稅,啟動了以“三改革、一化解”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糧食流通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完成了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以部門預算管理、財政國庫管理和政府採購制度為重點的財政體制改革取得新的成績,省對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完善,力度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穩步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加快發展,基本完成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任務。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逐漸形成,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基本確立,政府投資行為進一步規範。對外貿易邁上新臺階,五年累計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52.8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增長79%。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和西南六省區市等區域合作,與對口幫扶四城市和其他兄弟省區市的雙邊合作取得新的成績。累計引進省外到位資金和合同利用外資分別達到542.8億元和7.9億美元,年均增長44.6%和36.4%。

五、新階段扶貧開發穩步推進,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城鄉居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五年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20億元以上,凈減少絕對貧困人口47萬人左右。農村特困群眾全部納入長期救助範圍。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85.12萬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4.3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4.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兩個確保”100%的成果進一步鞏固,“三條保障線”各項政策全面落實,城市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由2000年的5122.2元和1374.2元增加到2005年的8147.1元和1877元,年均實際增長7.8%和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355.6億元增加到606.9億元,年均增長11.3%。

六、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績。五年教育投入累計達到474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67倍。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教育改革全面推進,教育品質穩步提高,貴州大學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省財政累計投入科技研發經費3.25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13倍,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省屬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了一批省部共建或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增強。加強了以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為重點的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83.1%和90.5%,文化産業加快發展,組建了貴州日報報業集團、貴州出版集團公司和多彩貴州文化産業發展中心。檔案事業得到加強。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不斷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監督體系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了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開展了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成功防止了非典疫情發生,城鄉居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力度加大,普遍推行了獎勵扶助制度,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3.06‰降低到7.7‰左右。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成效明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全省環境狀況總體趨於良好。努力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得到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成績,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提高。

2005年,全省經濟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預計生産總值比上年增長11.5%左右;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23.5%和22.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10億元以上,增長16%以上;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10.6%和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4%;“十件實事”全面完成。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成績。

過去五年取得的成績,標誌著我省經濟社會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五年中,我們緊緊抓住加快發展這一根本主題,始終堅持“只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條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發展”不動搖,保持了經濟增長速度逐年加快的良好勢頭;緊緊抓住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這一根本任務,不急功近利、不急於求成,扭住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重點不放鬆,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新階段扶貧開發和積極財政政策的難得機遇,集中力量辦成了不少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和實事;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在突出發揮資源優勢的同時更加注重産業結構升級,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增長方式轉變,在加快資源開發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資源保護,實現了速度、品質和效益的統一;緊緊抓住改革開放這一根本動力,不斷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積極借助外力加快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緊緊抓住以人為本這一施政理念,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了更多實惠;緊緊抓住“五個統籌”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著力加強“三農”、社會事業、生態建設等薄弱環節,增強了發展的協調性。過去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工作紮實,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空前高漲,保證了各項奮鬥目標的圓滿完成,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各位代表,“十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國家各部門大力支援的結果;是各地各部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結果;是全省各族幹部群眾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顧全大局、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向駐黔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公安幹警,向所有關心和支援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小,每人平均水準低;農業基礎脆弱,水利建設欠賬較多,農村的貧困問題突出,解決“三農”問題任務十分艱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水準低,經濟結構不合理,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勞動者素質亟待提高,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仍然面臨很大壓力;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社會利益關係的處理難度加大;政府職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的轉變,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這些問題,我們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為我們實現“十一五”時期又快又好發展指明瞭方向;和平、發展、合作是當今時代的潮流,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央明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絕不會動搖、支援力度不會減弱、西部地區發展步伐不會放慢,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十五”期間,我省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礎打得紮實,我們已經站在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新的起跑線上;全省廣大幹部群眾盼發展、謀發展、促發展的願望十分強烈,是進一步改變經濟社會面貌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增強信心、振奮精神,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努力做好各項工作,把富民興黔的宏偉大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六個必須”的原則,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把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作為富民興黔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的辦法和改革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落實“五個統籌”,大力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生態立省和開放帶動戰略,紮實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壯大特色優勢産業,發展迴圈經濟,加快新型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把加快發展與全面、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推進可持續發展,力爭在經濟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跨越式發展。要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全省生産總值比2000年增加兩倍、每人平均超過8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資源綜合利用水準有新提高,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趨於良好;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特色優勢産業健康成長,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和産業集群發展壯大;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對內對外開放達到新水準;完成“兩基”攻堅任務並得到鞏固提高,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邁出新步伐;力爭人口自然增長率接近全國平均水準,人民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有新改善,基本解決農村現有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調控指標是: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略高於經濟增長速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8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7%和5%以上;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6‰左右。

一、緊緊圍繞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兩大歷史任務,紮實做好“三農”工作

(一)加大新階段扶貧開發力度,基本解決現有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堅持把新階段扶貧開發作為我省“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綜合採取開髮式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長期救助等措施,加大力度實施“百鄉千村扶貧工程”,統籌安排好二、三類貧困村的扶貧開發工作,大力推進農村實用技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積極扶持扶貧龍頭企業,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産業發展。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落實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實施“少生快富”工程。幫助低收入人口穩定提高生活水準,努力抑制因災、因病返貧。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力度,以整村推進為切入點,整合用好各類涉農資金。繼續實行定點幫扶、對口幫扶,引導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幫助貧困群眾進一步改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二)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援力度,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扶持農業的政策,建立穩定增長的支農資金渠道,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産投資重點向“三農”傾斜。進一步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快中低産田土改造,大力實施“沃土工程”和萬畝大壩建設與保護工程,提高“坡改梯”品質,搞好配套水利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耕地品質,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切實提高耕地復種指數和綜合利用水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産品市場、農産品品質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搞好農業生産資料供應和市場管理。逐步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科學使用肥料、農藥,進一步提高種植養殖技術和管理水準,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

(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按照實現農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要求,堅持走內涵式發展糧食生産的路子,確保“十一五”時期糧食年均産量保持在1160萬噸左右。把生態畜牧業作為後續支柱産業來培育,加快建立畜禽良種繁育、疫病防治、飼草飼料生産、品質安全和畜産品市場體系,抓好小區養殖,加大引草入田和草地改良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支援實施岩溶地區現代草業和畜牧業行動計劃,力爭到2010年畜牧業增加值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堅持走精品農業的路子,集中力量發展馬鈴薯、烤煙、油菜、辣椒、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花卉等特色優質農産品,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産品,不斷提高農産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實施特色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制度。培育和引進特色農産品加工企業,引導和鼓勵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參與農業産業化經營,帶動基地建設。積極發展農村專業經濟組織,促進農産品流通業加快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等特色産業。不斷加大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力度,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管理和保障體系,力爭新增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80萬人左右。

(四)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依法的原則流轉土地使用權,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完善徵地程式,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成果,基本完成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改革,切實化解鄉村債務,建立減輕農民負擔的長效機制。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糧食流通體制、林業産權制度、供銷社體制等方面的改革。繼續抓好畢節試驗區建設及其他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工作。

(五)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努力提高農民素質。新增教育、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紮實做好農村各類教育培訓工作,推進農科教相結合。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加快完善農村文化設施,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和現代遠端教育工程建設,積極促進三大工程的有機結合。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體制和機制,提高農村文化資源利用效率,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援農村文化建設,基本解決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加強農村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醫療衛生三級網,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力爭到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一項重大的緊迫任務,又是一項艱巨的長期任務。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遵循“規劃先行、群眾自願、政府支援、穩步推進”的工作原則,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貫穿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中去,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堅持以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民為關鍵環節,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堅持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重要保障,增強農民群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堅持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加快改變村寨面貌。

二、緊緊圍繞建設現代交通運輸體系和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一)繼續加強以公路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基本建成以高速、高等級公路和鐵路為骨架,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套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目標,實施“三縱三橫八聯八支”骨架公路網建設規劃,開工建設汕昆高速公路板壩至江底段、杭瑞高速公路銅仁至六盤水段和六盤水至興義高速公路,到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300公里;建設二級公路3000公里,基本形成連接高速公路、機場、鐵路樞紐、主要工礦區和旅遊目的地的二級公路網路;加快實施通鄉油路工程,每年建設農村道路8000公里以上,到2010年實現90%以上的鄉鎮通瀝青或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公路。建設新的南下鐵路運輸通道,建成貴陽鐵路樞紐。完善民用機場建設佈局規劃,切實提高機場行銷能力和運營管理水準。大力整治內河航道,初步形成北入長江、南下珠江的水運出省通道,加快庫區碼頭和農村渡口建設。

(二)切實推進以解決工程性缺水為重點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大中小微相結合、以中小水利設施為主”的原則,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大力實施“益民工程”和“煙水配套工程”,新建“三小”工程100萬個以上,切實提高項目建設品質,力爭2010年農村每人平均有效灌溉面積提高到0.5畝;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力爭解決農村70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以解決城市供水、工業用水為重點,加快大中型水利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支援,儘快開工建設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和“滋黔”工程中的一批新項目,力爭在“十一五”時期投入使用,發揮效益。進一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網,加強小城鎮供水能力建設。

(三)大力加強資訊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貴州”建設,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全面完成地至縣的長途光纜幹線建設和省地兩級有線網路數字化改造。強化網路資源系統和資訊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資訊技術應用,切實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水準。加快建立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和郵政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基本實現全省行政村“村村通電話”。進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市政工程建設,力爭到2010年,城鎮道路硬化率、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鎮燃氣普及率、城市綠化率、城鎮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均有明顯提高。

三、緊緊圍繞構建特色經濟體系,切實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

(一)進一步做強做大能源支柱産業,基本建成我國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按照“大煤保大電”的要求,把大型煤礦建設作為能源建設的重點,加快煤炭生産結構調整,建成年産原煤百萬噸以上礦井30對以上、年産原煤千萬噸以上大型礦區6個,到2010年全省煤炭産量突破1.5億噸,其中大中型煤礦産量佔三分之二以上。基本形成以畢節、六盤水、黔西南為中心的煤炭工業基地。堅持“水火並舉”的原則,有序推進“西電東送”電源項目建設,到2010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在大力培育省內電力市場的同時,向省外送電負荷達到1000萬千瓦。繼續加強輸電通道、省內主幹網和配網建設,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作。大力推進煤電聯營,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

(二)充分發揮能源和礦産資源組合優勢,加快把煤及煤化工、鋁及鋁加工、磷及磷化工培育成為新興支柱産業。以煤液化制油、合成氨、烯烴等煤化工産品為重點,儘快形成煤電化一體化、上下游配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産業集群。按照“重點發展氧化鋁、配套發展電解鋁、大力發展鋁加工”的總體思路,基本建成以貴陽和遵義為主的大型鋁工業基地,力爭到2010年氧化鋁、電解鋁年生産能力分別達到200萬噸和100萬噸,鋁加工能力達到電解鋁生産能力的三分之一左右。圍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磷化工基地,穩步推進磷化工業生産能力重組,大力發展精細磷化工産品,力爭2010年磷化工業增加值達到60億元。

(三)鞏固壯大煙酒支柱産業,努力促進輕工業加快發展。支援貴州黃果樹煙草集團公司走大企業、大品牌、大市場的發展路子,完成貴陽捲煙廠易地改造工程,做強做大“黃果樹”、“貴煙”等名優捲煙品牌,力爭捲煙單箱利稅率等主要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準,貴州黃果樹煙草集團公司進入全國捲煙行業十強之列。加強優質煙葉基地建設,實現由烤煙大省向煙草強省轉變。大力發展以茅臺酒為龍頭的釀酒産業,進一步提高茅臺酒生産能力,努力實現傳統名酒的振興。依託優勢水果資源,積極發展果汁飲料。加快中藥現代化産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以苗藥為重點的民族藥和中藥,注重中藥材資源有序開發和可持續利用,鼓勵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藥品,引導發展有競爭力的民族制藥産業集群。依託品牌産品及骨幹企業,以辣椒製品、肉製品、馬鈴薯製品、調味品和精製茶等為重點,加快特色食品工業發展。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林竹産品加工和造紙工業。在制藥、特色食品等行業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小巨人”企業。

(四)積極發展以航太航空、電子資訊和先進製造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産業,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以存儲技術産品、新型電子元器件、通信終端、特色數據産品為主的電子資訊産業基地,以有色金屬、合金材料、電子材料、複合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産業基地,以鋰電池、高容量聚合物動力電池為主的新能源製造基地,在優勢領域初步形成若干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較強發展能力的高技術産業集群。堅持重點突破,加快裝備製造業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振興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製造業。大力支援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加快優勢生物技術的研發與産業化。積極支援貴陽等中心城市依託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加快高技術産業發展。力爭“十一五”時期,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左右,到2010年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左右。把企業技術改造作為增強經濟增長後勁、做強做大優勢産業和優勢企業的重要手段,以壯大特色優勢産業、完善安全生産設施、發展迴圈經濟、提高科技含量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技改項目,力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速度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速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優勢産業、重大項目的科技轉化和技術開發能力。把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努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的同時,更加重視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五)加快以旅遊業為龍頭的服務業發展,著力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堅持實施重點帶動戰略和旅遊精品戰略,集中力量支援安順、荔波、黎從榕等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率先突破;大力推進旅遊産品結構調整,在提高觀光旅游水平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民族旅遊和休閒旅遊,把我省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堅持以遊客為本,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行遊住食購娛”各要素發展,進一步提高我省旅遊接待能力。以“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等活動為載體,加大旅遊整體宣傳促銷力度,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客源市場。大力加強特色旅遊商品開發。繼續深化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有序推行風景名勝區內項目特許經營,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優強旅遊企業。力爭“十一五”時期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積極發展資訊、物流、金融、保險、法律服務、諮詢、房地産等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發展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務業,拓展文化、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服務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建立公開透明、管理規範的準入制度,強化對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支援和引導。

(六)以加快貴陽城市經濟圈建設為重點,積極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産業佈局。建成一批貴陽城市主幹道和連接周邊城市的高速通道,支援貴陽加快打造以電子資訊、民族制藥、優勢原材料、先進裝備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都市型經濟中心區和産業聚集區,促進金陽新區開發開放。鼓勵各地依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産業,加快形成佈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按照集群、集約發展的原則,加強對重點産業項目區域佈局的規劃管理,引導産業向資源富集、交通便利、環境容量大的地區集中。堅持以城市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功能培育為基礎、以加強管理為保證,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加快各市(州、地)政府(行署)所在地城市發展,繼續抓好以縣城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力爭到2010年全省城鎮化水準達到35%左右。繼續抓好經濟強縣建設,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加強對民族地區的政策扶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優先安排重點建設項目,認真落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政策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四、緊緊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實施生態立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繼續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建立健全穩定低生育水準的利益導向機制,全面建立農村計生家庭獎勵扶助制度。高度重視和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以農村和流動人口為重點,加強基層計生服務網路建設,提高技術裝備水準和服務能力。全面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認真做好老齡人口和殘疾人工作。

(二)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清潔發展,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積極支援貴陽市開展迴圈經濟試點工作。重點抓好煤化工、磷化工、鋁工業等行業的迴圈經濟生態工業試點,著力建設貴陽和遵義鋁工業、開陽磷煤化工、甕福磷化工、六盤水煤焦化工和赤天化等迴圈經濟型生態工業基地。大力支援“三廢”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重點抓好粉煤灰、煤矸石、黃磷渣、磷石膏、硫石膏、林木採伐剩餘物等大宗工業廢棄物的規模化綜合利用;加大瓦斯、煤矸石發電以及脫硫、煤焦油回收和煙塵治理等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力度;推進城市社區廢舊物資回收網路建設。以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生態經濟示範村為重點,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加大對發展迴圈經濟的投入,逐步建立有利於迴圈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政策支援體系和考核體系,開展綠色生産總值核算試點。

(三)積極推進節能降耗。抓緊制定並嚴格執行重點行業的能耗、物耗標準。大力實施熱電聯産、餘熱利用、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點節能工程。深入開展“521”節能降耗工程,積極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電力等重點耗能行業的企業節能,大力實施能量優化工程。繼續開展對全省燃煤鍋爐、窯爐、電機系統的節能改造工作。開發和應用節能降耗新技術,實行高能耗、高物耗設備和産品強制淘汰制度。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鼓勵利用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發電,積極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池和省柴節煤灶,每年新增沼氣池20萬口以上。

(四)切實保護和合理開發資源。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執行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鼓勵建設項目多用坡地、閒置地和非耕地,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加強礦産資源勘查工作。嚴厲打擊和查處無證勘查、開採和越界開採等違法行為,加強對保護性開採特定礦種的專項整治;堅決關閉破壞環境、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礦山企業;加大對礦山企業開採回採率、採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的監管力度。切實加強水資源保護,健全節水管理體制,抓好城市節水工作,在化工、鋼鐵、有色、造紙、洗煤和釀造等高耗水行業的重點企業實施廢水迴圈利用改造工程。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資源節約。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珍稀動植物資源保護,防止和治理外來有害物種對我省生態的損害。

(五)紮實推進生態建設和保護。按照在西部實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在中心城市周圍開展森林等生態資源管護、在東部發展速生豐産林基地的要求,繼續實施好以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為重點的林業六大工程,抓好重點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力爭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2500平方公里,完成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1500萬畝,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0%以上,初步建成“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把退耕還林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産業發展、生態畜牧業建設等結合起來,統籌解決退耕農戶的當前和長遠生計問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礦産資源開發區的生態保護、建設與恢復。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六)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堅持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從源頭防止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重點搞好烏江、北盤江、清水江、三岔河、赤水河、重安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抓好紅楓湖、百花湖、夜郎湖等飲用水源區環境保護,力爭到2010年我省主要河流出省斷面水質達到三類以上,部分達到二類以上。抓好貴陽、六盤水、遵義等中心城市以及酸控區的污染治理。加強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嚴格控制工業污染物排放,逐步搬遷中心城市的污染企業,實現城鎮周圍、主要河流湖泊和交通沿線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全面達標。大力提高城鎮燃氣使用率,抓好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切實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格實行排污總量控制、排污許可、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鼓勵各類資金和組織機構參與環境保護和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産業。力爭到2010年全省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範圍內。

五、緊緊圍繞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力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

(一)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鞏固提高“兩基”攻堅成果,積極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設置初中的鄉鎮基本建成一所寄宿制初中;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部免收雜費;繼續落實好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政策;認真解決城市低收入群眾子女就學困難問題,確保2007年“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加快建立和完善遍佈城鄉、靈活開放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推進高校合理佈局,優化教學資源,按照“211工程”的要求建設好貴州大學,集中力量辦好2至3所省屬重點大學,力爭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左右。繼續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力爭到2010年在市(州、地)所在地和部分縣(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省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左右。促進民族教育、民辦教育、幼兒教育等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繼續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的綜合素質。

(二)大力促進科技事業發展。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在統籌安排、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把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需要重點發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産業和行業作為重點領域,把在重點領域中急需發展、任務明確、技術基礎較好、近期能夠突破的技術群作為優先主題,加快突破瓶頸制約,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有效整合和利用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方面的科技資源,進一步加強軍民結合和對外合作,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率和資源利用率。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積極創造良好環境,加快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隊伍。做好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保持科技投入持續增長,增強政府投入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完善智慧財産權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強智慧財産權的創造和保護,力爭在若干技術發展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

(三)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和利用。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全面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促進總量增長、結構改善和素質提高。緊緊抓住培養、吸引、使用三個環節,在培養和使用好現有人才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重要産業、重點學科、重大項目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完善和落實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加快高技能人才和農村鄉土人才開發。健全人才市場體系。形成科學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為各類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環境,在全社會形成重才、愛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圍。

六、緊緊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一)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引導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以産權制度改革為重點,規範實施並基本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推進國有經濟佈局調整,形成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基本完成省屬困難國有企業關閉破産任務,完成國有商貿流通企業、交通企業和建築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在電力、煤炭、優勢原材料、煙酒、電子資訊等領域建設一批年銷售收入上百億元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健全國有資本收益管理辦法,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資産、非經營性資産、自然資源資産等監管體制,完善國有資産出資人制度和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及激勵約束機制,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在明晰産權的基礎上,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進入資本市場等方面,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體系,市(州、地)及有條件的縣(市、區)要在本級財政預算中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提高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貸款比重;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經濟創業投資機制,規範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快建立資訊和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到2010年非公有制經濟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積極協調勞動關係,切實維護各類企業職工合法權益。

(二)進一步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仲介服務規範、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合理劃分投資管理許可權,規範政府投資行為,擴大企業投資決策權。改革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制度,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備案制度和投資監管體系及投資制衡機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投資責任追究制和投資項目後評價制度。加強項目前期工作,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投資風險約束機制。通過規劃和政策指導、資訊發佈以及規範市場準入,引導社會投資方向,防止無序競爭和低水準重復建設。綜合採取股權融資、債權融資、融資租賃、項目融資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運用銀團貸款、財務顧問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在交通、市政、旅遊等領域搭建投融資平臺,擴大利用信貸和社會資金的規模。深化水利投資和運營管理體制改革,鼓勵和吸引各類投資者參與水利設施建設。

(三)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並完善“以獎代補”等辦法,健全省直接對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進“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改革,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加強稅收徵管,規範稅收徵納行為。實行促進電力體制改革、煤炭生産集團化、煙草工業結構優化、高技術産業化和引導産業聚集的財稅政策措施。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積極引進省外境外金融機構到我省設立分支機構或對金融機構進行戰略投資,進一步做好“小額信貸”試點工作,積極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四)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市場硬體建設、規則建設、網路建設,建立和完善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市場體系。健全土地、技術、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規範發展各類仲介組織,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推行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和探礦權、採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規範土地一級市場,活躍房地産二級市場,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統一管理一級探礦權市場,實行二級探礦權和採礦權市場化轉讓。切實加強建築市場監管。加快“誠信貴州”建設,建立以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産品品質和價格誠信信用記錄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虛假違法廣告、非法行醫、非法傳銷和變相傳銷等商業欺詐行為。

(五)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完善投資環境監測、跟蹤、考核、評價、公示、督促整改制度,建立改善投資環境的長效機制;把招商與選商結合起來,在農産品和資源深加工、高技術産業和服務業等領域引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參與開發和經營,嚴禁引進技術水準低、能耗物耗高、污染破壞大的項目,切實提高招商引資品質,不斷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優化進出口産品結構,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建立高技術産品出口基地,培育和支援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品牌産品出口。抓住沿海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機遇,加快推進我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積極爭取國家支援在我省建立出口加工區。加強口岸建設,把貴陽龍洞堡機場建成國際機場,提升貴陽鐵路貨運口岸類別,新開放一批貨運口岸,建設遵義海關。完善大宗産品進出口協調機制,增強處置貿易爭端的能力。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和西南六省區市等區域合作,繼續推進與兄弟省區市的雙邊合作,加強與對口幫扶城市的協作。抓住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機遇,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國際國內合作與競爭,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和服務貿易。

七、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係,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充分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充分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仲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加強和諧企業、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倡導人與人和睦相處,增強社會和諧基礎。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認真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暢通訴求渠道。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完善社會穩定工作責任制,大力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落實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強化禁毒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二)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政府工作的優先目標,建立促進擴大就業的有效機制,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妥善安置富餘人員。在做好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將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再就業優惠政策覆蓋範圍,統籌解決好困難地區、困難行業和特殊群體的就業問題。按照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就業培訓、職業介紹、就業援助等為主要內容的就業服務體系,向失業人員和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對就業轉失業人員提供免費再就業培訓,全面推進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鼓勵社會力量開展就業服務。深化勞動力市場制度改革,加強勞動力資訊系統建設,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

(三)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努力擴大參保人口覆蓋面。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改革養老保險金計發辦法,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建立穩定可靠的社會保障基金籌措機制,增強社會保障基金調劑能力,切實加強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繼續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創新“五保”供養機制,完善農村特困群眾救助制度和優撫保障機制,認真研究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健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管理救助體系,力爭在各市和40萬人口以上的縣普遍設置救助管理站。支援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社會福利、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

(四)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切實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分拉大。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認真解決低收入群眾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困難問題。建立規範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和工資管理體制。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機制,規範職務消費。

(五)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素質。以疾病預防和農村衛生為重點,加大政府投入,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逐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全面完成各級疾控中心、傳染病院(區)和緊急救援中心建設任務,切實提高衛生監督機構綜合執法能力。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高醫療救治和服務能力,鼓勵和支援發展中醫藥事業,進一步建立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努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著力抓好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和地氟病等地方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建立和完善職業病和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和監督管理體系。繼續加強婦幼衛生保健,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有重點地發展競技體育,大力發展體育産業。加強城鄉體育設施建設,力爭到2010年每個市(州、地)及縣(市、區)建成一座體育館或體育場,城市社區和鄉鎮建立體育指導站。

(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特別是基層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搞好文物保護工作,加強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實施文藝創作精品工程,大力支援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藝術精品創作和生産。加強以農村為重點的社會文化建設。大力支援文化産業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和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依法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形成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場環境。

(七)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以煤礦、交通和消防為重點,健全統一協調的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加大安全執法檢查力度,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和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加強安全設施建設,強化企業職工安全意識,確保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加強自然災害、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加強礦産資源開採、加工和藥品、食品、特種設備等生産經營的安全監管。

八、緊緊圍繞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

(一)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同級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重視人民群眾對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支援監察、審計部門依法獨立履行監督職責。全面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發展基層民主,加強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堅持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廣泛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大力支援國防後備力量和武裝警察部隊建設,增強全民國防意識,提高國防動員能力,加強“雙擁”工作,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積極做好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繼續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斷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切實加強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加強公安、國家安全、司法行政工作,積極支援法院和檢察院的工作。

(二)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黨員幹部、教育人民群眾的戰略任務。繼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弘揚遵義會議精神。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為核心,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使廣大人民群眾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進一步抓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發揮學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努力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路。積極開展“熱愛貴州、建設貴州”主題教育活動,激發各族幹部群眾支援和投身貴州建設的熱情。繼續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是完成“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的重要保障。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我們將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改進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方式方法,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使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從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從運用行政手段為主轉變為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從前置審批為主轉變為後續監管為主。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更多的公共資源和工作精力投入到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上來。處理好政府、市場、企業三者的關係,明確和規範政府職能定位,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把政府該管的事管好,把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和仲介機構。各級政府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生産經營活動。

二、努力建設法治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的要求,切實做好政府立法、行政執法和執法監督三個方面的工作。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改進立法工作方法,提高政府立法品質。嚴格規範性文件的制定程式和備案審查,注重立、改、廢相結合,建立規章、規範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執法,解決行政執法職責交叉、多頭執法等問題。按照“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須賠償”的要求,清理行政執法主體,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依據、程式公開制度,嚴格執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完善行政執法監督制約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和決策責任制度,建立健全決策資訊反饋和決策後評估機制。

三、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降低行政成本,方便群眾辦事,提供優質服務。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精神,真正做到知實情、説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加強對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的跟蹤監督,進一步健全責任制度、督查制度、考核制度和報告制度,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認真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規範公務員管理,加大公務員教育培訓力度,推進學習型政府建設,努力提高各級政府的服務水準和領導發展的能力。

四、努力建設廉潔高效政府。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教育和督促政府系統的各級領導幹部加強黨性修養,牢記“兩個務必”,自覺做到“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以規範權力運作、資金監控和從政行為為重點,加強對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權力行使的制約和監督。以改革統攬預防腐敗的各項工作,繼續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財政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規範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探礦權、採礦權交易制度和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度、政府採購制度,不斷剷除腐敗現象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切實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的力度,堅定不移地懲治腐敗。圍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合理劃分省和市(州、地)及縣(市、區)的經濟社會事務管理責權,明確管理範圍,分清責任層次;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責分工,努力解決部門職能交叉問題;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堅決反對推諉扯皮、辦事拖拉。繼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

各位代表,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增長10%以上,其中,第一産業增長4%以上,第二産業增長13%左右,第三産業增長12.5%以上;力爭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在上年基礎上再增加150億元,增長15%左右;財政總收入達到410億元,增長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5億元,增長12%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以上;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10%左右;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以上,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單位生産總值能耗比上年降低4%以上。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抓好以下工作的落實。

一是努力促進農民增收。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力爭糧食總産量達到1160萬噸左右,畜牧業增加值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和轉移的統籌協調,實現2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

二是紮實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圍繞凈減少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貧困人口各10萬人的目標,繼續抓好“百鄉千村扶貧工程”,完成貧困地區幹部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300萬人次,引導和鼓勵各類企業到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種養業,參與扶貧開發。

三是切實加大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繼續推進能源工業發展,進一步加快大型煤礦建設和小型煤礦整合,確保新增電力裝機容量290萬千瓦以上,力爭全年發電量超過750億千瓦時、煤炭産量達到1.16億噸。力爭優勢原材料工業發展有新的突破。努力促進煙草、釀酒、民族制藥、特色食品等産業加快發展。積極支援實施一批高技術産業化項目。省財政新增2000萬元技改資金,支援重點行業的重點企業加大技改力度。繼續做好經濟運作調節工作。

四是努力促進旅遊業加快發展。大力推進旅遊産品開發和結構調整,辦好“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系列活動,繼續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規範和完善風景名勝區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全面提高旅遊服務品質。

五是切實抓好重點項目建設。開工建設白臘坎至茅臺高速公路、六沾鐵路復線、大方綠塘煤礦等一批重點項目,確保建成玉屏至凱里高速公路、龍洞堡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省民族文化宮等重點項目。確保完成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件實事”。

六是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強重點行業和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的能耗、物耗管理。深入開展節約用水。認真做好禁止生産和使用燒結實心磚的工作。繼續支援貴陽市建設迴圈經濟型生態城市,加快推進一批迴圈經濟型生態工業基地建設。啟動實施一批大宗工業廢棄物規模化綜合利用項目。

七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積極穩妥地做好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工作。制定出臺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具體政策。繼續做好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繼續推進行政管理、投資、財稅、金融等其他各項改革。

八是提高對內對外開放的品質和水準。認真落實出口退稅的各項政策。積極調整優化進出口産品結構。大力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規模。繼續加強與兄弟省區市的多邊和雙邊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九是加快以教育為重點的社會事業發展。確保最後4個縣完成“兩基”攻堅任務。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積極推進其他各類教育健康發展。認真做好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人口與計生等方面的工作。

十是認真解決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繼續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大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建立庫區移民長期補償機制,加快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基本解決我省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進一步完善城鎮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制度。妥善解決産煤地區農村貧困農民生活用煤問題。深入開展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加強安全生産監管,加大煤礦、交通運輸、消防等重點領域的治理力度,努力實現國家下達的安全生産控制指標和我省的“雙降”目標。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未來五年,是我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十年重點突破”和實現富民興黔宏偉目標的關鍵時期。貴州的發展充滿希望,前景十分美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以及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在中共貴州省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省各族人民,抓住機遇、用好機遇,紮實苦幹、奮發圖強,為全面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而努力奮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