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海南省十一五規劃綱要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9 日 | 文章來源:海南法制網

--2006年1月16日在海南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省長衛留成

各位代表: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省政府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海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制定了《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現在,我代表海南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過去五年,是海南歷史上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成果最為豐碩的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海南省委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省兩地”産業發展戰略,著力打造環境、産業和體制三大特色,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成功抗擊非典、禽流感疫情,戰勝乾旱、颱風等重大自然災害,勝利實現了“十五”計劃的主要預期目標,經濟社會發展跨上了一個新臺階。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國民經濟實現了向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轉變,進入了健康穩定較快發展的新時期。

“十五”頭兩年我省經濟穩步攀升,“十五”後三年持續實現兩位數增長,經濟增長的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2000年與2005年預計數比較,全省生産總值由526.82億元增加到903億元左右,年均遞增10%。每人平均生産總值由6798元增加到10995元左右,首次突破萬元大關,年均遞增8.7%。地方財政收入由44.91億元增加到84.7億元左右,年均遞增13.5%,高於同期生産總值的增速,財政實力明顯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完成1408億元左右,年均遞增12.8%,擴大投資實現了由政府投資為主向社會投資為主的轉變。

———産業發展實現了向新興工業生機顯露、優勢産業成長加快的重大轉變,進入了打造産業特色的新時期。

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三産業穩步增長,二産業增長加速、比重明顯提升,三次産業結構從2000年的36.5:19.7:43.8調整到2005年的33.3:25.2:41.5。

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支撐經濟增長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電力工業取得長足發展。洋浦電廠、清瀾電廠油改氣工程竣工投産,海口電廠“以大代小”技改工程順利推進。220千伏環島主網架建成。全省發電量、主網架規模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美蘭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已投入試運作,鳳凰機場二期擴建工程進展順利,海航集團成長壯大為我國第四大民用航空運輸企業。粵海鐵路建成營運。洋浦港二期、瓊州大橋、世紀大橋順利建成。改建、續建高速公路300公里,完成縣際及農村公路改造2000公里,全省公路網密度居全國前列。解決全島工程性缺水問題取得重大進展。五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49億元,比“九五”增長1.77倍,毛拉洞水庫建成,大隆水利樞紐工程將於明年完工,大廣壩二期即將開工建設。

新興工業加快發展。東方1—1氣田和富島化肥二期建成投産,60萬噸甲醇項目將於今年竣工,120萬噸甲醇和12萬噸三聚氰胺項目將於今年開工,天然氣與天然氣化工産業將初具規模;800萬噸煉油廠將於今年建成投産,石油加工與石油化工産業將實現歷史性突破;年産100萬噸的木漿廠已建成投産,年産160萬噸造紙項目已獲准開工建設,林漿紙一體化工程取得重大突破;海汽二期擴建工程順利完成,整車生産能力擴大到8萬輛,15萬台發動機及相關配套項目大部分將於今年建成投産,汽車製造工業正在實現新的跨越;海口“藥谷”一期順利建成,已有9家企業入園落戶,制藥工業穩步發展;年産200萬噸的華盛水泥和國投100萬噸水泥項目竣工投産,福耀海南浮法玻璃一期將於今年開工建設,水泥、玻璃製造等建材産業將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星光通信項目順利投産,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實現良好開端。預計2005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166億元左右,比2000年增長1.15倍,年均遞增16.5%,超過了“十五”計劃增長12.5%的預期目標。

熱帶高效農業穩步發展。積極發展科技、訂單、綠色農業,瓜果菜出島量從2000年的182.7萬噸預計增加到2005年的343.9萬噸左右,年均遞增13.5%。海洋漁業和畜牧業快速發展。擴大海洋捕撈和海、淡水養殖規模,水産品加工出口量從2000年的0.82萬噸預計增加到2005年的5萬噸左右,增長5倍多。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順利推進,畜禽總肉量從2000年的39.73萬噸預計增加到2005年的64萬噸左右,年均遞增9.9%。全省農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192億元預計增加到2005年的301億元左右,年均遞增8.3%。

旅遊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作出建設旅遊強省的戰略部署,《海南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南山文化旅遊區二期、博鰲水城一期等一大批景區景點相繼建成,萬豪度假酒店、紅樹林度假酒店等13家五星級酒店建成營業,旅遊産業規模不斷擴張,旅遊産品結構明顯改善,來瓊遊客持續增加。預計2005年全省接待過夜旅遊人數1508萬人次左右,年均遞增8.4%,旅遊總收入123億元左右,年均遞增9.4%。處置積壓房地産工作成效顯著,房地産業進入了健康發展軌道。

———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公共財政資源更多地向“三農”、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傾斜的重大轉變,開啟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時期。

“三農”工作得到切實加強。取消農業特産稅,比全國提早一年免征農業稅,我省種地農民提前進入“無稅時代”,省財政對市縣農村稅費改革的減收部分實行全額或超額轉移支付,2005年補助資金達到6.42億元。實施良種補貼、漁民造大船補貼和購置農機具直接補貼政策,農民受惠資金達到1126.2萬元。大力發展打工經濟,2005年全省農民外出務工8萬多人,成為大災之年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來源。五年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3.35億元,近三年捆綁使用“三集中”扶貧資金5.2億元,集中投向農業綜合開發和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全省貧困人口比“九五”期末減少4.5萬人。

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明顯進步。“十五”時期,省政府用於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基本建設和國債資金達到7.26億元,為“九五”的2倍多。作出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定,全面實施《農村教育十年發展規劃》。省政府五年累計安排中小學危房改造專項資金4.89億元,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積90.88萬平方米。在全國率先實行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收雜費、對農村學生和城鎮困難家庭中小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對少數民族寄宿班學生補助生活費,確保了全省城鄉貧困家庭子女都能上得起學。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順利通過了國家評估驗收,全省普通高中在校學生由2000年的5.98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12萬人,普通高校在校學生由2000年的3.17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9.5萬人。人才工作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五年來全省增加各類專業人才4.3萬多人,共建成國家、省部共建和省重點實驗室16個,28家省屬科研院所改制基本完成,農業科技服務“110”成為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省建成1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16個醫療救治體系項目,完成了190個鄉鎮衛生院的“一無三配套”改造。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了“三年打基礎、五年上水準”的目標,人口再生産進入了低生育水準階段。文化體育重點設施建設邁出新步伐。省全民健身中心部分場館投入使用,省圖書館已建成、省博物館已開工建設,我省與“中國有線”合作建設的海南有線數字電視項目已經啟動。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進一步創新和繁榮,旅遊衛視成為全國衛星頻道的知名品牌,文化精品工程成果豐碩,《達達瑟》、《好兵李向群》等8部文藝、社科作品獲“五個一工程”獎。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産業蓬勃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向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的重大轉變,進入了打造環境特色的新時期。

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首位,在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全省生態環境品質總體保持了全國一流水準。2005年與2000年比較,全省自然保護區總面積擴大到280.9萬公頃,增長了76%;天然林面積達到65.9萬公頃,增長了7.5%;新增造林面積18.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5.5%,提高4.4個百分點。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準重復建設”的原則發展新興工業,對新上工業項目做到了環保設施與項目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實施了松濤水庫、昌化江沿岸的工業污染源治理,關閉、搬遷了一批污染企業,查處了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件。

———改革開放實現了向推動海南新一輪發展的重大轉變,進入了打造體制特色的新時期。

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邁出堅實步伐。新的國有資産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引進國有大企業參與我省國企改革重組,有效盤活了存量、放大了增量。引進一汽集團重組海汽,推動了我省汽車工業的發展。海南電網併入南方電網,啟動了我省與大陸輸電聯網工程。轉讓中海能源、大廣壩水電、洋浦電廠、八所港等股權,分別引進了華能、國電、中海油等大企業,擴大了在海南能源、港口等領域的投資。整合省內資源,組建了省港航控股有限公司、省水利電力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省文化投資管理公司,成立省發展控股公司,構建政府投資主體,搭建了項目投融資平臺。重組洋浦土地開發公司,洋浦開發實現了由外商主導向政府主導的轉變。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增加值已佔全省生産總值的42%左右。

農村和農墾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村稅費改革基本到位。農村土地確權和第二輪土地承包的換證工作基本完成。在瓊海市開展了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啟動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受益農民擴大到103.67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全面展開。成立了海南天然橡膠産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農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納入全省統籌並實現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農場代管的鄉鎮正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向深層推進。按照中央部署,完成了省、市縣和鄉鎮的機構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省屬機構行政許可事項217項,推行聯合審批等快捷有效的審批方式。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對企業不使用政府性資金建設的項目實行核準制或備案制。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國庫集中支付和非稅收入管理、政府採購等制度。加強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取得新進展。高度重視和全面加強規劃工作,發揮規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龍頭作用。省政府先後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授信總額為352億元的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50億元的軟貸款補充協議,與中國建設銀行簽訂了500億元的金融戰略合作協議,一度困擾海南經濟發展的金融風險基本化解,金融環境明顯改善。倡導政府執行文化,實行行政首長問責制、部門牽頭負責制、重點項目領導聯繫負責制和省政府決定事項、省政府領導批示事項跟蹤督辦制,強化了政府機關的執行理念,促進了行政服務效能的提高。

對外開放出現新氣象。外貿進出口總額和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博鰲亞洲論壇已成為國際著名、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性會議品牌。航權開放試點吸引了14家外國航空公司執飛海南國際航班,新開通國際航線28條。貫徹落實《中共海南省委關於加強投資環境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開展“投資環境建設年”活動,全省一大批久拖不決的重大投資歷史遺留問題得到了妥善處理,共清還政府機關拖欠工程款1億多元,基本解決了僑房歷史遺留問題。推進“大通關”工程建設,通關效率和服務品質明顯提高。實施“大特區與大都市互動合作計劃”,積極參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經濟合作,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交流和招商引資活動,一批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已經來瓊投資,新一輪開發建設熱潮正在形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佈局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推進的重大轉變,開啟了構建和諧海南的新時期。

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做到了重大決策事先徵求人大、政協的意見。五年來,省政府及各部門共辦理人大議案231件,辦復人大建議1089件和政協提案1416件,提請省人大審議法規議案50項。認真實施“四五”普法規劃,貫徹《行政許可法》,修改和廢止省政府規章57件。建立省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推進政務資訊網上公開,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不斷提高。支援輿論監督,啟動了政府主導的徵信和信用評估體系建設,著力建立社會管理長效機制。發揮省政府諮詢顧問委員會、科技顧問委員會的作用,促進了民主、科學決策。加強審計、監察工作,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

和諧海南建設實現良好開局。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政務、廠務、校務、村務公開的水準,保證了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切實維護社會穩定,保持了在全國敏感時期全省無重大政治事件、無重大治安案件和無集體進京陳情事件的三個“零記錄”。認真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打擊“兩搶一盜”、賭博、毒品犯罪等專項行動。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邪教組織、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專項整治,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在解決“突出問題”和“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基本上達到了“見實效、見長效”的階段性目標。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組織開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以文明生態村建設為主要載體的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發展,全省共建成文明生態村5300多個,佔自然村總數的22.8%。文明高效機關、文明規範行業、文明誠信企業、文明安全社區等創建活動取得新成效。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節會活動,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鎮居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由2000年的5358元、2231元提高到8090元左右、3006元左右,年均分別遞增8.4%和6.1%。加強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五年來全省累計新增就業30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城鎮離退休職工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城鎮“低保”對象做到了應保盡保,農村“五保戶”全部改由地方財政轉移支付供養。省委、省政府堅持每年開展為民辦實事活動,投資11.13億元改造農村電網、新增和更新線路4667公里,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解決了農村130.83萬人的飲水困難,五年完成茅草房改造4.93萬戶、新建沼氣池14.7萬戶,完成了中部地區村村通廣播工程。為市縣工資調標轉移支付5.14億元,比預定時間提前一年實現了全省財政供養人員工資調整到“海南統一加浮動70%”的水準。

各位代表!“十五”時期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來之不易。這是全省各族人民團結奮鬥,辛勤勞動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駐瓊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為我省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廣大勞動者和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長期關心支援海南建設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廣大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中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我省仍屬於欠發達地區,解決工業化水準低、城鎮化水準低、城鄉居民收入水準低、經濟總量小的主要問題,任務還相當艱巨。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還遠遠沒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性轉變,體制、機制性障礙仍然很突出,對外開放水準還不高。貧困市縣佔有較大的比重,縣域經濟活力明顯不足。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科技推廣應用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多年積累的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顯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投資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等。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指導原則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五年是海南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明顯進展的關鍵時期;是進一步打牢經濟發展基礎,大幅度增加經濟總量的關鍵時期;是加快産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支柱産業的關鍵時期;是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形成經濟特區體制特色和對外開放新優勢的關鍵時期。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省委、省政府對發展形勢的把握更加理性全面,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穩定,全省已經形成了加快發展的氛圍。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省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支柱産業的輪廓已經形成,産業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已經具備了支撐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物質基礎。

根據上述判斷,規劃《綱要》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到2010年,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超過16000元,比2000年增長1.23倍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5%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速度高於地方生産總值增速;全省固定資産投資累計達到2400億元左右;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幅不低於6%,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不低於8%;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8‰;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構建和諧海南取得新的進步。

為實現“十一五”奮鬥目標,我們要堅持省委提出的重要指導原則。必須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培養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努力打造環境特色;必須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打造産業特色;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打造體制特色;必須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努力構建和諧海南。指導原則的核心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總的要求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的辦法和改革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落實“五個統籌”,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收入為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建立“城鄉互動、三次産業聯動”的長效機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統籌城鄉建設管理。搞好鄉村建設規劃,加強鄉村公路、電網、通信、沼氣、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統籌城鄉産業發展。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運銷,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壯大特色縣域經濟。統籌城鄉居民就業。更大規模地發展打工經濟,由各級勞動人事部門牽頭,制定和實施省、市縣農民工培訓輸出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加強對省內外勞務輸出的組織、協調和服務,力爭實現五年轉移農村勞動力20萬人的目標。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今後各級政府財力增長部分主要用於社會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並重點向農村傾斜,讓全省農民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按照比較效益最大化和生態平衡的原則,調減傳統低效作物種植面積,在提高單産、保持糧食總産量基本穩定的基礎上,積極擴大高效熱帶作物種植面積,推進高效作物的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産、標準化管理、産業化經營。加快發展大林業經濟,建設一批珍貴用材林基地,發展提升天然橡膠産業,培育壯大花卉産業。加快發展畜牧業、水産業。繼續完善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引進大型牧工商公司,建設上規模的畜禽養殖場,興建一批大型屠宰加工廠,擴大優勢水産品養殖規模,建設海南水産品、畜禽産品出口基地。加快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完善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體系,實施農産品市場準入制度,重點建設熱作農産品、水産品批發市場,興建一批大型農貿市場,積極發展農産品現代物流配送、網上交易。積極籌劃將中國(海口)冬季農産品交易會辦成國際性熱帶農産品交易會和農業項目招商會。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積極利用南繁育種基地科研成果,發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農業科技資源優勢,加快實施良種良苗工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110”服務水準,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十一五”時期,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完成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強化市縣政府對本地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和發展責任。基本完成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鄉財縣管、有利於激勵縣鄉政府發展經濟、建設財源、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財政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支援市縣與金融機構搭建融資平臺,切實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瓶頸制約。初步建立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力爭2006年建立起覆蓋全省農村“低保”對象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全省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推行按實際居住地登記戶口的戶籍管理制度。穩步推進林權改革,調動農民育林、護林和發展林業經濟的積極性。鼓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鞏固和發展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成果,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雜費,對農村學生和城鎮困難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逐步提高中小學寄宿困難學生的生活補貼標準。完善農村教育設施,基本消除全省農村中小學危房。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力爭“十一五”期間實現每個建制鎮有一所優質初級中學,每個市縣至少有一所優質高中和一所綜合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完成全省鄉鎮衛生院“一無三配套”改造任務,制定和實施海南省“十一五”行政村衛生室建設計劃,實現“村村都有衛生室”的目標。全面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穩定農村低生育水準。

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經濟總量和品質

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我們要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重點加快調整三次産業結構,在調整優化一、三産業結構的同時,加速發展第二産業,努力提高現代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實現三次産業比重由目前的33.3:25.2:41.5調整到趨近29:32:39的目標,提升我省經濟總量和品質。

加快發展新興工業。繼續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準重復建設”的原則,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帶動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成樂東氣田和東方1—1氣田二期,年産天然氣新增28億立方米。新建120萬噸甲醇、12萬噸三聚氰胺、6萬噸聚甲醛等重大項目,做強做大天然氣與天然氣化工。確保800萬噸煉油、8萬噸苯乙烯、24萬噸瓶級聚酯切片等項目今年正式投産, 建設60萬噸對二甲苯,推進150萬噸重油裂解烯烴和石油商業儲備等重大項目,壯大石油加工與石油化工。在100萬噸紙漿項目基礎上,建成160萬噸造紙項目,爭取一批紙製品企業落戶海南,基本建成林漿紙一體化産業。加快建設15萬台發動機項目及其他汽車生産配套項目,形成年生産15萬輛汽車生産能力,推進汽車工業發展上臺階。建成海口藥谷二期,引進更多的大型制藥企業入園生産。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新上一批生物制藥、南藥開發項目,推進新藥品、新劑型産業化。建設福耀海南浮法玻璃工程,建成石英砂採選及專用碼頭,推動海南玻璃工業發展。依託環境優勢,搞好配套服務,積極支援發展生物技術、電子資訊等産業,壯大光纖光纜製造業,積極爭取建設衛星發射基地,推動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加快發展為大工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形成大項目和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競相發展的集群效應。優化工業佈局,加快産業集聚。集中力量建設好洋浦經濟開發區等一批國家和省級開發園區。

推進旅遊産業轉型升級。圍繞建設旅遊強省的目標,全面實施《海南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努力推進旅遊産業由數量規模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旅遊産品由觀光旅遊為主向度假休閒為主轉變,逐步把海南建設成為世界著名、亞洲一流的熱帶海島度假休閒目的地。著力打造一批精品旅遊景區和旅遊房地産項目,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打造出10條旅遊黃金線路、20個精品度假旅遊區、30個精品景點、30家五星級度假酒店。集中力量建設東部濱海旅遊經濟帶,著力推進三亞海棠灣、陵水清水灣、萬寧神州半島、博鰲特別規劃區二期、文昌銅鼓嶺、海口美麗沙、新埠島、昌江棋子灣等度假休閒和旅遊房地産項目建設,積極推進開放西沙旅遊,有計劃高水準開發無居民海島。優化旅遊産品結構。深度開發高爾夫度假遊、紅色旅遊等産品,提升旅遊産品的文化內涵。擴大旅遊業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大企業開發建設海南精品旅遊景點景區。綜合用好落地簽證、免簽證和航權開放等政策,努力開拓國內外客源市場。增加投入,加大推介促銷力度,努力打響海南國際性旅遊度假休閒目的地品牌。深化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引進國際國內著名旅行商、酒店集團落戶海南,提高旅遊産業競爭力。建立健全公開、公平的行業準入和退出制度,理順旅遊管理體制,健全行業自律機制。

努力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準。規範和穩步發展房地産業,積極支援發展金融、保險和證券市場,加快發展批發零售、餐飲服務、交通運輸、郵電倉儲和文化體育、醫療保健、資訊諮詢、教育培訓等産業,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業的整體素質和水準,不斷引進和擴大消費需求。

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構建特色海洋産業體系,培育我省新的經濟增長極。支援南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使海南成為南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支援基地。積極發展外海遠洋漁業、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生物制藥、海洋能源利用等海洋産業。建設北部沿海綜合産業帶、南部濱海度假休閒産業帶、西部臨海重化工産業帶和東部濱海旅遊與海洋漁業産業帶,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的海陸聯動産業集群。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南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階梯式”海洋開發區。根據新的港口佈局規劃,加快建設港口體系,重點抓好中心漁港和西南中沙漁業補給基地建設,建立漁業生産安全通訊保障網路、衛星遙感漁場勘測體系。加強海洋開發研究,積極引進和培養海洋科技人才,強化海洋經濟的科技支撐。

進一步加強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要建設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主要是集中力量抓好重點園區、開發區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圍繞主要經濟帶、重點工業園區、成片旅遊開發項目,以滿足重大項目落戶所急需的道路、港口、供水、供電、排污等基礎設施條件為重點,抓好配套完善,提高建設水準。加快建設島內外對接順暢的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建成海口、三亞繞城高速公路,推進海口至屯昌高等級公路建設,完善粵海鐵路通道及配套工程建設,完成西線鐵路改造,建設東線城際快速鐵路。完成美蘭機場二期和鳳凰機場二期擴建工程,規劃建設航空物流中心、客運轉机基地。推進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前期研究。建成海口電廠“以大代小”工程,開工建設八所電廠,建成一批小水電站,完成60萬千瓦跨海電網聯網工程。力爭進口LNG和石油商業儲備基地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建成和推進一批重點水利工程。續建完成大隆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大廣壩二期(灌區),開工建設紅嶺水庫,續建配套松濤灌區,有效緩解海南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城鎮和開發區供水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爭取解決100萬農民安全飲水問題。

五、打造海南體制特色,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

改革創新是經濟特區的立身之本,擴大開放是海南加快發展的生命線。樹立和強化特別能改革、特別能創新、特別能開放的特區意識,發揚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積極探索綜合改革新的突破口,增創體制新優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轉型步伐。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繼續完善省管市縣的行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省、市縣政府權責,最大限度地下放管理許可權;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為目標,進一步精簡機構和編制,理順部門分工,明確職能、許可權和責任。深化財政體制改革,調整和規範省與市縣的財政關係,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和財政收入增長激勵機制。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全面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強化政府投資項目審計監督。切實履行好經濟調節職能,著力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和提供優良服務;積極構建政府投資主體,增強推動發展的能力。在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政府工作的著力點和公共資源更多地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上。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仲介組織分開,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充分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學會等組織的作用。依法清理和規範行政執法主體,嚴格執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度。加快發展電子政務,推進政務資訊公開。繼續完善並嚴格執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等制度,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十一五”期間,基本完成大型國有企業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基本完成中小型國有企業改造為非國有企業或退出市場。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和境內外戰略投資者,通過參股、控股和增資擴股,整合我省優勢資産和資源,重組培育一批在交通、能源、林業、礦業、旅遊、新興工業等領域起支柱、主導作用和有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組建國有控股文化産業集團,加快海鋼、省汽運等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改制改造。以民營化改制為主,通過拍賣轉讓、職工合資收購、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對大部分省屬行業總公司實施整體改制,帶動各系統中小企業退出國有。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沒有市場前景的國有企業,妥善安置職工,依法實施關閉破産。加快農墾集團化、産業化、股份化進程,整合農墾與地方的公共資源,推進社會管理屬地化。

推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上規模上水準。最大限度地放寬市場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凡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非公有資本均可進入;凡外資可進入的,境內非公有資本均可進入。著力突破資金短缺、人才匱乏、創新乏力等困擾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不折不扣地落實我省已經出臺的財稅金融等各項扶持、獎勵政策,特別是運用好省政府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援市縣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切實解決非公有制企業融資難。支援非公有制企業廣納科技英才,開展自主創新,對其開發新技術新産品、爭創省優國優名牌給予獎勵。切實保障和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非公有制企業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

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認真組織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進一步完善公務員管理的新陳代謝、競爭擇優、監督約束機制。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員聘用制,建立辭退解聘制度。建立全省統一的人才勞動力市場,打破人才流動中的城鄉、區域、部門、居民身份、所有制限制。強化人才培訓工作,建立政府、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繼續教育投入體制,不斷提高全省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建立健全引進人才的制度和機制,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把大量優秀人才集聚到海南各項事業中來。

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廣泛吸引跨國公司、國內外金融機構、大企業大集團來瓊投資和設立分支機構。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等區域經濟合作,引進更多的國內外投資者參與我省熱帶旅遊資源、熱帶農業資源和新興工業的開發建設,加快開發利用南海油氣資源。推進瓊臺農業合作,充分發揮僑鄉優勢,吸引更多的華僑回海南投資。積極擴大海南特色産品出口,發揮我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海洋漁業、熱帶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優勢,力爭畜禽産品、水産品、水果瓜菜等出口每年都有新突破。繼續實施“大通關”工程,推進貿易、稅務、外匯、銀行等部門及企業與海關、檢驗檢疫電子平臺聯網,實現“無紙通關”,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和服務水準。

持之以恒地加強投資環境建設。今後五年,要以貫徹落實《中共海南省委關於加強投資環境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為主線,以“改善投資環境、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為主題,繼續完善監督保障機制,務求投資環境建設年年都有新進展、新起色。加快建設省政務服務中心,切實提高項目審批的行政效能和服務水準。加強調查研究,繼續解決好重大投資歷史遺留問題。

六、推進生態省建設,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進一步提高生態省建設水準,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努力打造最宜人居的環境特色,逐步把海南建設成為氣候宜人、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生活舒適的宜居地區,成為全國人民心目中理想的“第二居住地”。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對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重點水源、重點海域等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施重點保護,逐步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突出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大力推進漿紙林、“三邊”防護林等重點林業建設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0%。切實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積極防治工業污染,有效控制生活污染,進一步削減農業面源污染。集中財力重點防治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在完善海口、三亞等城市污水管網建設的基礎上,新建22個污水處理廠,建成覆蓋全省的6個區域性垃圾處理基地和一批垃圾處理站(點),提高全省城鎮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依法懲治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

發展迴圈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節約使用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建立節約型的生産模式、消費模式和城鎮建設模式。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深化能源價格改革,建立和完善峰谷、豐枯電價和可中斷電價補償制度,嚴格控制審批高能耗項目。積極推進水價和水資源費改革,形成計量取水、超量加價機制,推廣節水技術,鼓勵中水回用。依法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和天然林地,嚴格開發建設的規劃管理,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産出效益。鼓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大幅度降低生産環節的原材料消耗。制定和實施源頭減量、分類收集、資源再利用政策,推動工業“三廢”和生活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積極利用太陽能和風能。抓好新型産業發展、傳統産業改造和落後生産能力淘汰三個環節,促進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迴圈。

七、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培育壯大特色經濟板塊,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統籌區域發展的戰略任務。必須搞好規劃,制定和實施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加大投入,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推動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十一五”期間,我省將組織200多個重點項目、500多億元建設資金集中投向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經濟,振興社會事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發展條件。在建成屯昌至海口高等級公路的同時,完善市縣和農場出口路、旅遊區出口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力度,進一步改善中部山區交通運輸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小水電。興建一批城鎮供水設施,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調整産業結構,加快發展特色經濟。積極擴大竹藤、花卉、熱帶瓜果、南藥、黎苗織錦等特色産品生産,加快發展農、林産品加工業和水電經濟。有計劃、高品質開發建設五指山生態旅遊區、尖峰嶺生態旅遊區、七仙嶺溫泉度假旅遊區、南麗湖旅遊區等。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統籌各項扶持政策,建立加快發展的長效機制。用足用好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和國家西部開發政策,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完善“三集中”扶貧和“聯手扶貧”機制,形成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投入持續增加、項目持續增多、活力持續增強、發展持續加快的局面。

積極培育海南特色經濟板塊。以海口為中心構建瓊北綜合經濟區,統一規劃建設瓊北區域的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産業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用。以三亞為中心打造瓊南旅遊經濟圈,整合瓊南區域旅遊資源,科學佈局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形成輻射中部、帶動東西兩翼旅遊發展的新格局。突出洋浦經濟開發區的戰略地位,重點發展好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海南老城開發區、臨高金牌開發區、昌江工業區、東方化工城和三亞梅山産業園等園區,壯大“西部工業走廊”,帶動市縣發展配套産業。發揮東部沿海市縣資源優勢,發展壯大海洋漁業、熱帶高效農業和濱海旅遊業,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建設東部沿海經濟帶。切實保護好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公益林,積極發展經濟林、生態旅遊等特色經濟,加快發展中部生態經濟區。

加快城鎮化進程。力爭到2010年全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50%。實施中心城市優先發展戰略。把海口市發展成為輻射帶動全省的中心城市,不斷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充分發揮其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的作用。圍繞建設亞洲一流、世界知名旅遊度假目的地的目標,把三亞市建設成為帶動瓊南發展的南部中心城市。逐步把儋州(洋浦)、瓊海培育成為瓊西和瓊東的區域性經濟中心。進一步強化市縣中心城鎮的作用,逐步將其建設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功能較為完善的小城市,成為次區域性經濟中心。每個市縣選擇2~3個發展基礎較好的建制鎮作為重點鎮和示範鎮來建設。著力打造具有南洋熱帶建築風格的城鎮特色。

八、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海南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繼續實施科教興瓊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積極發展社會事業,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加快構建和諧海南。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繼續鞏固和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成果。積極發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鼓勵社會辦學,力爭“十一五”期間在城市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建設一批教育強市(縣)。推進省直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高品質,辦出特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支援省重點大學、重點學科建設,著力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爭取有1所大學進入“211”工程行列。積極推進桂林洋高校新區建設。鼓勵和支援繼續教育,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大力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繼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推行校長和教師考核上崗制度。組織城鎮優秀教師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支教任教,切實解決不合格教師上崗問題,提高我省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育品質。

加大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強科技自主創新主體建設。切實建設好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共建科研平臺;大力引進國內外研發機構;支援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海南儋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海南省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的建設。圍繞培育支柱産業、壯大優勢産業的戰略需求開展科技攻關。優先組織開發能源、資源、環境、農業、電子資訊、生物工程、新醫藥、新材料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完善科技推廣、科學普及機制。創新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大實用技術成果的引進和推廣;加強科技培訓,普遍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和勞動技能。積極推動理論創新,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哲學和社會科學。

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集中資金建設一批重點醫療機構。把省人民醫院建設成為具有較高水準的全省醫療中心,在三亞建設南部醫療中心,把瓊海、儋州、東方市人民醫院和省第二人民醫院建成區域性醫療中心。新建省腫瘤醫院、省心血管醫院、省傳染病醫院。改建提高一批重點中醫院。加快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使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覆蓋到全體城鎮居民。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增加政府投入,積極發展文化公益事業。完成海南有線數字電視項目。建成省博物館,設立專項資金徵集民俗文物和海洋文物,突出海南地方民俗和海洋文化特色。建設省文化藝術中心。逐步健全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積極推進鄉鎮文化設施建設。制定加快文化産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推動我省文化旅遊、影視娛樂、健康體育、會展服務、新聞出版等優勢文化産業快速發展,積極保護和發展黎、苗民俗文化,鼓勵文學藝術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積極發展足球冬訓、高爾夫球、帆船訓練、潛水培訓等重點體育産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準。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廣大幹部群眾頭腦,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重點抓好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切實加強文化市場和網際網路管理,凈化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搞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公民的敬業精神和創業意識,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繼續加大文明生態村建設力度,確保在“十一五”期間全省半數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態村,創造條件建設文明生態鎮、文明生態社區和文明生態城市。全面推進文明行業、文明誠信企業和文明高效機關建設。深入開展“軍民共建”和“雙擁”活動,增強全民國防意識,加強邊防、海防建設。按照把海南建成世界著名、亞洲一流的熱帶海島度假休閒目的地的要求,啟動一系列綜合措施,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質。

積極推進民主法制建設。自覺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政協、民主黨派在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中的作用,認真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建議案,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村民委員會和城鎮居委會直接選舉,提高居民自治能力。認真組織實施“五五”法制宣傳教育規劃,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無論是政府還是公民,都要嚴格依法辦事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切實維護公共安全。進一步完善信訪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和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平安海南”建設。依法嚴厲打擊有組織犯罪、黑惡勢力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繼續深入開展打擊“兩搶一盜”和毒品犯罪等專項行動,把“無毒島”建設作為長期的重大任務切實抓好。加大投入,加強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設。全面構建颱風、地震、海事、重大旱澇災害以及食品藥品、公共衛生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預警、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海南省應急指揮中心,提高政府應對自然災害和公共危機的能力。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有效預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對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努力實現全省五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0萬個的目標。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把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生育保險覆蓋到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等廣大勞動者。實現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全省統籌,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擴大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建立健全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鎮居民失業保險制度,實行失業保險金省級調劑;繼續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做到“應保盡保”。積極發展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和殘疾人事業,重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繼續實施良種補貼、購置農機具補貼和漁民造大船補貼政策,擴大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務工和政策補貼收入。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進行公務員工資改革,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使企業職工收入隨企業效益提高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隨在職職工收入增加而適當增加。

九、扎紮實實做好2006年工作,為實現“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起步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今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0%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0%,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6%,新增城鎮就業崗位8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

為實現“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必須科學制定和認真實施各項年度計劃。各級政府要把依法制定、管理、實施規劃作為重要的責任。《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一經這次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各市縣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門要依據規劃綱要加快修訂和完善地方和部門行業“十一五”規劃,並認真制定2006年年度實施計劃,把加快發展的思路梳理得更清晰,把促進發展的政策制定得更完善,把推動發展的措施謀劃得更具體,力爭經過扎紮實實的工作,使規劃變成經濟增長的效益、社會進步的成果、人民群眾的福祉。

為實現“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必須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實現“十一五”規劃的宏偉藍圖,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全體政府工作人員要堅持講真話、出實招、幹實事、求實效,把工作的著力點真正放到研究解決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群眾生産生活的緊迫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政府建設的突出問題上。要認真落實好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確立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抓緊建成和新上一批重大工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現代化農業生産項目和重大旅遊房地産項目,確保37個重點項目順利推進。要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以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收入為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瞄準建設旅遊強省的目標,全面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要以發展優勢産業、扶持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激活縣域經濟為突破口,加快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抓住擴大內需重要機遇,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要積極推進社會事業發展,著力解決好關係群眾利益的問題,加快建設和諧海南。

為“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凝聚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十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得益於全省上下加快發展的思想認識高度統一,發展思路清晰穩定,發展措施紮實有效,形成了推動發展的合力。這是一條值得我們共同記取的規律性認識。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要在指導思想上進一步形成共識,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形成合力,堅持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依靠人大、政協的支援和監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努力實現海南又快又好地發展。

各位代表,“十一五”規劃描繪了未來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實現這個規劃,海南經濟發展必將邁上一個新臺階,社會事業必將實現一次新跨越,改革開放必將打開一個新局面,人民生活水準必將有一個新提高,城鄉整體面貌必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新變化,一個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海南經濟特區將讓世人刮目相看!我們的責任十分重大,使命無比神聖,前景無限美好。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勝利實現我省“十一五”規劃的宏偉目標、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而努力奮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