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6 日 |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

2006年1月15日在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省長羅清泉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連同《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及2005年工作的回顧

新世紀的頭五年,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搶抓機遇,紮實工作,成功應對非典疫情和漢江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挑戰,有效抑制經濟運作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全省改革開放邁出新的步伐,經濟發展呈現速度加快、結構改善、效益提升、活力增強的良好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人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提前完成和超額完成,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初步預計,“十五”時期全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8%,2005年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超過一萬元。經濟運作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連續五年較大幅度增長,2005年預計可達320億元,是2000年的3.6倍;實現稅收350億元,比2000年增長69.1%。2005年地域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106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74.2億元,年均增長11.8%。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保持基本穩定。

——解決“三農”問題成效顯著。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扶持力度,努力減輕農民負擔,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明顯提高。糧食生産從2004年開始扭轉了連續6年下滑的局面,2005年總産達到2177.4萬噸,主要農産品穩步增長,優質率不斷提高,省級優質農産品基地面積已達800多萬畝,各類産業化組織加快發展。2005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3099元,比2000年增加831元,年均增長6.4%。

——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著力推進“改革體制、改善環境、改進作風和培育市場主體”等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努力擴大投資需求,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五年累計10315億元,年均增長14.7%。建成或基本建成了一批重點項目,新增公路通車里程341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80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265萬噸;整治長江幹堤及漢江遙堤1636公里;新增城市自來水供水能力396.13萬噸/日;新增發電裝機1250萬千瓦、發電量728億千瓦時,電網輸送能力明顯增強。大力實施“三個一百工程”,支柱産業、優勢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發展後勁不斷增強,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形成。汽車、冶金行業已成為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和近千億元的大産業;煙草行業年實現利稅超過100億元;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達到630億元,年均增長16.2%。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堅持一手抓武漢城市圈建設,一手抓縣域經濟發展。武漢城市圈基礎設施、區域市場、産業佈局、城鄉建設一體化進程加快。堅持“一主三化”的方針,不斷完善支援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推進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9%;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21.3%,佔縣域經濟的比重達到55.8%。

——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加大政策支援和財政投入力度,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省預算內義務教育經費由2000年的32.86億元上升到2004年的73.15億元,年均增長22.15%;籌集資金5.21億元,為201.2萬名農村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為貧困家庭寄宿制學生提供生活補助;籌集資金24.2億元,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531萬平方米;籌集資金1.62億元,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校校通”。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和研究生分別比2000年增長1.9倍和2倍;辦學條件普遍改善,新增校舍1732萬平方米。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發展,開展各類職業培訓1800多萬人次。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年均登記省級重大科技成果700項以上、申請專利7000件以上;實施了100多項國家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快發展,優秀精神産品不斷涌現,獲全國“文華獎”和“五個一工程獎”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大力推進衛生改革和發展,重點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公共衛生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以及血防機構改革,全省市州縣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立,艾滋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新進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高度重視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人口持續保持低生育水準,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左右;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加強對土地、水、森林、礦産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建設了一批重點生態工程,依法整頓和關閉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突出抓了三峽庫區、漢江流域以及洪湖等重點區域的水污染防治。民政、民族、宗教、對臺、外事、僑務、人防、檔案、參事、方志、保密、防災減災、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各項工作都取得新成績。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深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國有農場管理體制改革以及糧食流通、農村衛生、血防、動物疫病防治等體制改革,提前在全省範圍內免征農業稅,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顯著增強。深入推進“三個一批”,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60%的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達92%,中小企業以民營為主的格局已經形成。省屬企業改制和管理體制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省級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基本建立。大中型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取得新成果。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省和市州都建立了比較規範的部門預算制度,所有預算單位都納入了國庫集中收付改革範圍,在14個縣市開展了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試點。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按照“三個一律”的要求,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後取消和調整了1144項行政審批事項。投資、流通、國土資源、文化體制等改革取得新進展。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著力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和發展環境,增強了對外來投資者的吸引力,我省已成為外商在中部地區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五年累計吸收外商投資102.9億美元,年均增長20.2%,全球500強企業已有60多家落戶湖北。外貿出口大幅增加,累計完成出口總額143.3億美元,年均增長17.9%。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不斷加強。

——有效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再就業,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48萬人,幫助困難群體再就業50萬人。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和城鎮貧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大社會救助、救災和扶貧工作力度,全省農村特困戶救助對象達54.9萬人,城鄉貧困群眾大病醫療救助1.3萬人,較大幅度提高了各類優撫對象的撫恤標準,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7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期末的5524.5元提高到8786元,年均增長9.5%;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分別比2000年增加14平方米和4平方米。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堅決糾正在農村徵地、城鎮居民房屋拆遷、企業重組改制、企業違法排污、移民安置等方面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組織開展了清理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等多項勞動保障執法檢查,加強了醫療、教育等領域“亂收費”治理。加強安全生産管理,重特大事故明顯減少。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2005年確定的八件實事已全部完成。

——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幹部群眾,認真組織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明顯提高。認真實施《湖北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細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進,公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深入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健全村務公開和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城市社區居民自治和基層管理體制,較好地保證了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積極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制定並實施《關於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若干意見》,取得良好效果。高度重視政府法制工作,堅持依法行政,制定並實施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若干意見》;不斷健全和完善政府立法;加強行政執法管理,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建設法治政府取得新進展。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努力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正在抓緊制定《湖北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23個專項預案和90個部門應急預案。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公民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有效遏制了嚴重刑事犯罪案件上升勢頭。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認真實施《湖北省信訪條例》,積極化解各類矛盾,著力推進“平安湖北”建設。積極開展國防教育和“雙擁”活動,支援部隊建設,認真做好軍隊轉業幹部、復員退伍軍人接收安置、優撫和政策落實工作,軍政、軍民關係進一步密切。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強化反腐倡廉措施,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

剛剛過去的2005年,全省上下乘勢而上,開拓進取,著力營造良好的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著力解決“三農”問題,著力培育市場主體和有競爭力的産業,著力推進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和武漢城市圈建設,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全省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大多保持了兩位數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全面完成。初步核算,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0.9%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2%,外貿出口增長3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6%,城鎮新增就業65萬人,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5%和7.2%,均高於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城鎮登記失業率4.3%,人口自然增長率4‰左右,均在調控目標之內。這些成績的取得,既為“十五”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又為“十一五”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各位代表,“十五”時期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團結拼搏、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歷屆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礎和人大、政協監督支援的結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鄂部隊、武警官兵,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大力支援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和群眾,向所有關心和支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海內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一些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基礎仍很薄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工業化水準不高,産業規模不大,核心競爭力不夠強;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大;縣域經濟實力不強;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特別是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較多;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部分下崗職工、城鎮低收入居民和貧困地區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不少,有些社會矛盾還比較突出;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不少缺點,政府自身改革和職能轉變尚未到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較弱,一些部門管理方式落後,辦事效率不高,有些政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觀念不強,還存在著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以及腐敗現象,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感,知難而進、堅持不懈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絕不辜負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的關鍵時期。為了科學制定未來五年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八屆九次全會精神,省政府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制定了《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綱要(草案)》對“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全面分析。從國內外的大勢看,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恢復和增長期,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新的經濟週期的上升期,國際資本及沿海産業向我國中部轉移加快,特別是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産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推進改革開放等方面加大對中部地區的支援力度,為我省加快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從省內看,近年來全省上下高度重視“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致力於體制機制環境和工作思路創新以及各級幹部清廉務實作風的培養,為加快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傳統産業的優勢得到發揮,新的增長點加快形成,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和諧湖北建設加快推進,特別是全省上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明顯提高,這將為湖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因此,我們完全有條件在未來五年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必須進一步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基於上述分析和判斷,《綱要(草案)》提出了“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奮鬥目標。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把湖北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堅持以全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為目標,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以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為根本出發點,努力構建和諧湖北。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認真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前進中的突出問題,開創全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經過五年的努力,使全省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的臺階,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的進步,城鄉人民生活水準有新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新的進展,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努力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按照上述總體要求,《綱要(草案)》提出了未來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目標中,既有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也有能耗下降的約束性目標;既有經濟建設的目標,也有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目標。這幾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這裡,我著重從四個方面作幾點説明:

一是努力實現全省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不動搖,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綱要(草案)》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即:力爭“十一五”時期,在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的基礎上,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提前實現每人平均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5%;全省單位生産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二是努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途徑和保證。必須通過加快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産業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綱要(草案)》重點圍繞加快推進優質農産品生産加工區、現代製造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發展區、現代物流中心區建設,就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和提升服務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産業發展等,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

三是努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要求。必須更加重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努力改變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的狀況。《綱要(草案)》對鞏固提高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以及控制環境污染等都提出了明確具體的目標。

四是努力構建和諧湖北。這是落實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綱要(草案)》特別突出了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認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品質等,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全省完成社會保障擴面新增400萬人次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

提出上述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一是充分體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實現科學發展,是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一條主線。確定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必須體現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落實“五個統籌”的具體要求,切實把湖北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充分體現中央對湖北發展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去年在視察湖北時對我們的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明確提出要“把湖北建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溫家寶總理2004年、2005年在武漢和長沙主持中部省份座談會時,提出中部地區要建設現代農業和商品糧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發展大流通,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這些重要指示和戰略定位,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三是充分體現省委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全省人民的共同意願。省第八次黨代會以來,省委先後提出了“努力使湖北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把湖北建成中西部地區重要的優質農産品生産加工區、現代製造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發展區和現代物流中心區”,以及“五至七年有大的變化”等重要的指導思想和發展定位,“十一五”期間必須繼續貫徹。同時,乘勢而上、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心願和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客觀要求。四是充分體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十一五”時期,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任務都比較重,深化各項改革,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解決就業問題,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增加居民收入等等,都需要一個適宜的、較快的、高品質的增長速度。這些目標的提出,是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和支撐條件的基礎上審慎確定的,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三、“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主要措施

(一)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加快實現湖北振興崛起的關鍵舉措。《綱要(草案)》重點從四個方面提出了目標和措施:一是做強做大支柱産業。重點支援汽車、鋼鐵、石化、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産業加快調整和發展,在優化産品結構、提高産品品質的基礎上,擴大産能,延伸産業鏈,壯大産業群,培育形成4-6個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大産業。汽車工業:全力支援東風汽車公司加快發展,2010年,汽車整車生産能力超過130萬輛。鋼鐵工業:重點支援武鋼、新冶鋼等骨幹企業優化品種結構,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産品。2010年,鋼和鋼材生産能力達到2200萬噸以上。石化工業:重點推進武漢乙烯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發展乙烯及下游産品;加快磷、鹽礦資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産品開發。電子資訊産業:重點支援光通信設備、行動通訊終端、新型電子元器件和鐳射加工設備等領域的研發製造。裝備製造業:重點支援船舶、發電和輸變電、數控機床、環保機械及成套設備等加快發展,增強系統設計和成套供應能力,提高數字化和本地化製造水準。二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圍繞優化結構、提高品質、節能降耗,廣泛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重點抓好食品、紡織、建材等産業的改組改造和發展。三是加快現代製造業聚集區和高新技術發展區建設。大力支援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産業加快發展,力爭2010年增加值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10%。進一步提高各類開發區的發展水準,著力培育市場主體,支援體制、機制、科技和管理創新,努力將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建成全國自主創新的重要平臺和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將武漢經濟開發區建成全國主要的汽車生産基地之一、重要的消費類電子和家電生産基地,將襄樊高新技術開發區建成全國重要的輕型車、轎車和汽車零部件生産基地。支援武漢石化工業園、宜昌化工工業園、十堰白浪汽車工業園、仙桃不織布製品工業園等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加快培植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支援軍工企業民用高新技術項目建設和與地方合作項目建設。四是著力培育大企業和精品名牌。大力支援有競爭力的大企業跨區域、跨行業兼併重組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培育形成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大企業10家、過50億元的30家、過10億元的60家。加快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知名品牌,培育100個市場佔有率居全國前三位的拳頭産品。

(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繼續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投入力度,全面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力爭“十一五”期間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一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在糧食主産區建成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水稻和小麥優質率達到60%以上,力爭糧食産量穩定在2300萬噸左右。加快發展畜牧業、水産業。深入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突破性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支援重點龍頭企業做強做大。推進科教興農,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險水庫整險加固任務,更新改造一批大型排澇灌溉設施。二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高度重視農業稅全免後農業農村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深化國有農場、林場和“小三場”改革。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安置機制。穩定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合理流轉的有效途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採取積極措施,逐步化解村級債務。深化農産品流通體制改革,完善農産品流通的“綠色通道”。大力推進農村公益事業改革與發展,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全面推進鄉鎮“兩推一選”和村委會直選,不斷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三是著力推進文明村鎮建設。實施“百鎮千村”工程,突出抓好100個重點鎮和1000個示範村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堅持産業興鎮,發展特色産業。完善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村鎮建設和農村居民點建設的規劃指導,加快農村道路、電網和資訊網建設,全面完成農村公路、通信、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和沼氣池等工程建設,2010年全省使用沼氣池的農戶增加到300萬戶,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和飲水困難人數新增500萬人以上。四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重點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間,省財政用於鄉鎮農技推廣、中小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文化事業、計劃生育的投入增長1倍。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縣鄉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加強血吸蟲病群防群控,有效控制血吸蟲病流行。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五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廣辟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産業,提高非農收入比重。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力爭每年培訓轉移80萬人以上。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産品價格的合理水準。堅持不懈地抓好扶貧開發工作,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産業扶貧、扶貧搬遷和對口幫扶,加強老區建設,確保五年內基本解決極端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三)加快發展和提升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於優化結構、擴大就業、降低消耗、促進消費和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於壯大和增強湖北的經濟實力。《綱要(草案)》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和措施。一是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業、資訊業和現代物流業。發揮武漢市作為金融機構區域性總部所在地的優勢,爭取國家銀行及保險公司的支援,加快聚集各類金融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融資平臺和信用擔保體系,積極為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力爭2010年金融業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4%以上。加快交通、資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援一批大城市加強物流園區和配送系統建設,優先支援第三方物流發展,著力培育20家左右大型骨幹物流企業,推動汽車、鋼鐵、石化、水泥等優勢産業物流和專業物流加快發展。積極發展資訊服務業,支援網路通信服務、諮詢性資訊服務業加快發展。二是大力發展需求潛力大的服務業。扶持文化産業、旅遊業、房地産業、會展業、仲介服務業、社區服務業做大做強。完善文化産業發展政策,支援壯大一批文化産業集團,建設一批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大力發展旅遊業,突出抓好“一江兩山”以及紅色旅遊、文化及生態旅遊區建設,力爭2010年旅遊總收入達到800億元。積極引導房地産業健康發展,重點發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規範發展各類仲介服務業,重點發展會計、律師、審計、諮詢、評估、拍賣、專利、産權交易、技術服務等市場性仲介組織。結合社區建設,抓好物業管理以及方便社區居民生活的各種服務。三是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運用現代資訊技術、現代經營方式改造商貿、餐飲等行業。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代理制等現代流通方式,並逐步向農村延伸。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大型商貿零售企業。

(四)發展和完善基礎設施與基礎産業。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建設一批重大項目,保持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適度超前發展。一是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高速公路、城市交通、鄉村公路建設,“十一五”期末,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3500公里,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市州全部通達高速公路,縣市基本通達一級以上公路,鄉鎮全部通達等級油路,村村通公路,8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積極配合國家鐵路建設,建成6條鐵路新線及一批復線和樞紐站項目,鐵路營運總里程達到3400公里,將武漢建成全國鐵路重要路網中心之一。加快航運體系建設,形成以長江為主幹,漢江、清江等為骨幹的干支直達、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運體系,將武漢建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積極發展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儘快將天河機場建成全國大型樞紐機場。二是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繼續加強大江大河堤防及重點水庫整險加固、分蓄洪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構築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旱保障體系。做好支援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三峽工程建設的各項工作,抓好漢江現代水利試點工程建設。三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與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有序發展城際快速交通。建設完善供排水、供電、供熱、供氣設施並逐步向城郊延伸,加強污水、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力爭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以上。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寬頻通信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資訊基礎網路設施建設。四是加快發展能源産業。有序開發水電,適度發展煤電,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使用節約和替代能源的技術與産品,積極做好核電項目前期工作,五年內新增電力裝機2450萬千瓦。加強電網建設,確保城鄉電網安全穩定運作。加強能源儲備能力建設,建設宜昌、襄樊等三個千萬噸以上煤炭儲配中心。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健全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形成以武漢城市圈為龍頭,以武漢為主中心,以襄樊和宜昌為副中心,以黃石、荊州、十堰等大城市為支撐,以縣域經濟為基礎的區域發展格局。一是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綱要(草案)》對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的發展提出了明確定位,大力支援城市圈內各市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資源整合和産業融合。積極推進城市圈內交通、産業、市場、科技對接,形成武漢輻射周邊、周邊支援武漢、九市聯動、共同發展的格局。支援城市圈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機械製造、冶金及新材料、輕工紡織、農産品加工等産業群,發揮産業聚集、人才密集、設施完善等綜合優勢。二是積極推動襄樊、宜昌等市州快速發展。支援襄樊、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強鐵路、公路、航運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把襄樊建成重要的汽車生産基地和優質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把宜昌建成全國水電旅遊名城和重要的磷化工生産基地。支援荊州市加快發展輕紡和汽車零部件産業,支援荊門市壯大延伸石化産業鏈,支援十堰市建成全國重要的商用車生産基地,支援隨州市加快發展專用車及汽車零部件和高新技術産業。認真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和民族地區發展政策,支援恩施自治州加快交通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發展農業産業化。支援神農架林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遊經濟。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三是積極推動縣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堅持“一主三化”的方針,進一步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將擴權縣政策逐步擴大到所有縣市;完善財政省直管縣體制,增加對縣市的財政轉移支付,研究制定支援城市困難城區加快發展的措施。支援民營經濟加快發展,使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支援縣市抓好工業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壯大骨幹企業,培育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産品和産業集群,力爭經過五年努力,縣市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財政狀況明顯好轉。

(六)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高度重視資源、環境工作,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一是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重點抓好火電、鋼鐵、化工、造紙、建築、建材等行業以及100戶高能耗物耗企業的節能節水節材工作。積極發展節能省地型公共建築及住宅,城鎮新建建築嚴格實行節能50%的設計標準。加快節水農業工程建設。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迴圈利用技術,大力推進清潔生産和生態化轉型,建設一批迴圈型企業、工業園區和農業生態園區。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社區)建設。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特別是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整頓和規範礦産資源開發秩序,重點抓好磷礦等重要資源的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二是加大環境和生態保護力度。繼續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濕地保護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抓緊治理嚴重威脅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抓好三峽庫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漢江中下游和洪湖、梁子湖等重點水域以及飲用水水源區的水資源保護和污染治理。切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嚴格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限期治理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企業堅決關停。

(七)著力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一是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繼續實施“三個一批”工程,使一批大型國有企業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一批國有骨幹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加快推進省出資企業改革重組和省直企業脫鉤改制工作。加快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和出資人制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二是深化財政、投資和流通等體制改革。繼續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縮小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範圍,健全和規範備案制。抓好國家流通體制改革試點,構建內外貿一體化的新型流通管理體制。三是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資本、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積極發展債券市場,規範發展産權市場。穩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擴大上市融資規模。積極發展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進一步規範土地市場,健全土地徵用流轉的公平定價機制。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重點抓好直接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藥品市場等專項整治。四是提高利用外資品質和水準。繼續抓好環境建設,增強對外商的吸引力。拓寬利用外資領域,積極引進以跨國公司為重點的戰略投資者,加快武漢外商投資密集區建設,力爭五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00億美元。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各類開發區和重點工業園區,投向現代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農副産品深加工等産業和項目,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在擴大利用外資的同時,加大引進技術的力度,努力做好引智工作。五是努力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重點抓好機電、高新技術、紡織服裝、化工、農産品等五大優勢出口産業和汽車、船舶等一批重點産品的出口。加強出口品牌建設。積極發展加工貿易。加強口岸建設,爭取口岸規模、運量、效益和管理水準走在中西部前列。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力爭“十一五”期末外貿出口總額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六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境外投資辦廠,開拓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帶動技術、成套設備、原材料和勞務出口。加強與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七是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創業環境。深入實施“體制創新、行政提速、信用湖北、優質服務”四大環境創新工程。突出抓好信用環境建設,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産品品質的信用記錄為重點,加快建設跨行業、覆蓋全省、資訊共用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資訊網路。加強法制環境建設,建立和完善經濟發展環境投訴中心。建立健全政務環境評價評議機制和投資環境監測評估體系。

(八)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高素質人才培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組織開展應用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力爭在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生物農業、數控系統、鐳射設備製造等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推動農業、資訊、汽車、冶金、石化等重點産業和資源、環保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力爭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和發明專利。

抓好科技創新與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在部分優勢學科及領域建設一批高水準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在重點産業領域,支援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建立國家和省企業技術中心。落實支援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十一五”期末全省研究開發經費佔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準。二是加快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加強和規範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品質。認真研究和逐步解決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兩年內做到對農村學生義務教育免收雜費;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義務教育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規範各類學校招生及收費管理,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重點建設100所縣(市)中等職業學校,支援每個市州建設1-2所高等職業院校,力爭2010年全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佔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支援部屬院校建設高水準大學,支援省屬高校加強優勢學科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培養工程,落實人才政策,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九)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政府全面履行職能的基本要求。一是進一步繁榮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一批標誌性文化工程,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視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新聞出版、文化藝術、廣播影視等事業。大力支援文化創新,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多更好的優秀文化産品。切實辦好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和中部地區文化産業博洽會。二是加快發展衛生體育等事業。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健全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助服務能力。抓好艾滋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地方病的綜合防治。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縣為單位的覆蓋率逐步達到100%,抓好社區醫療衛生網路建設,建立城市特困群體的醫療救助體系,支援各市州建設“惠民”醫院,整頓和規範藥品生産與流通秩序,建立醫院收費的約束機制,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加強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提高競技體育水準。三是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完善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加強計劃生育尤其是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穩定低生育水準。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的綜合治理。

(十)加快推進和諧湖北建設,著力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這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一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幹部群眾,鞏固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規範,使全省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湖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二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産業和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靈活就業。建立健全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完善企業用工激勵機制,規範企業裁員行為。認真落實和完善扶持再就業的政策,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建立穩定的免費就業服務和免費再就業培訓體系,對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50萬個左右。三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保基金,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完善城鎮職工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制度,努力解決困難企業職工的大病醫療救助和工傷保險問題。積極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完善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適時開展農村社會保險工作。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城鎮低保水準,探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加強社會福利機構建設,發展慈善事業,提高社會福利水準。四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不斷改進政府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省,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大力推進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推進依法行政,完善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規章。支援司法體制改革,維護司法公正。五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新增財力主要用於公益性事業,用於基層和農村,用於幫助困難群眾,促進社會公平。進一步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暢通訴求渠道,加強信訪督辦督查,積極化解各類矛盾。積極開展對弱勢群體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加大安全生産監管和執法力度,切實抓好煤礦、非煤礦山、化工、交通等行業的安全生産,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六是積極支援部隊和國防建設。關心和支援駐鄂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健全國防動員體系,抓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積極做好部隊轉業幹部、復員退伍軍人接收安置、優撫和政策落實工作。七是認真做好民族、宗教、對臺、外事、僑務等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充分發揮外事、僑務等部門的職能作用,擴大對外交往與合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提高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水準。關心和支援婦女、兒童、老齡等事業。認真做好參事、文史、檔案、保密、方志等工作。

四、紮實做好2006年的各項工作,努力實現“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於“十一五”起好步,至關重要。總的講,做好今年工作的有利條件很多,國際國內的宏觀環境相對有利,我省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增強,雖然經濟社會生活中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存在著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但總體上講是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努力實現“十一五”的良好開局。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商投資增長10%,外貿出口增長15%,萬元生産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新增就業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實現上述目標,關鍵是要按照省委八屆九次全會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切實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抓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及薄弱環節。

第一,切實轉變增長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今年要在提高品質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10%的經濟增長目標,任務十分艱巨。堅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不動搖,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抓好各項扶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改造力度,省財政籌措5億元資金,支援一批大型泵站、大中型灌區改造和續建,支援水稻主産縣市排灌設施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快鄉村道路、電網、通信、安全飲水、沼氣池等工程建設,力爭農村生産生活條件與環境進一步改善。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穩定糧食生産,籌集8億元資金,重點支援46個糧食主産縣市加快高産農田建設,力爭今年糧食總産達到2200萬噸;繼續籌措資金支援建設一批優質、特色農産品種養基地;繼續抓好八個特色農産品加工基地和30家重點龍頭企業的發展;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和小城鎮建設。通過上述措施,確保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二是深入推進産業結構調整,著力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把擴大投資、消費需求與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增強經濟發展的拉力。紮實抓好“三個一百”,突出抓好100家大型企業的改制和發展,增強工業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滾動抓好100個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確保今年有50個左右的項目建成投産或部分建成投産;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援力度,力爭100家中小企業中有一批企業進入大企業行列。大力推進行業結構調整,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加快發展和壯大服務業。大力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和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優化生産力佈局。三是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節能降耗。突出抓好一批高能耗、物耗行業和企業的節能節水節材工作;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推進清潔生産,認真組織實施好列入國家第一批迴圈經濟試點園區的東西湖工業園試點工作,抓好20家企業、2個園區、1個城市的迴圈經濟試點工作,確保實現今年節能降耗的目標。四是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經濟運作中的突出問題。重點抓好煤電油運的銜接和協調工作,確保經濟的正常運作。

第二,加大社會事業的政策支援和財政投入力度,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在切實抓好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年增加財政的職教經費投入,進一步落實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政策,教育費附加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區不低於20%,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於30%。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全年技能培訓10萬人次。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啟動實施“五個一百”計劃,即:重點培育100家規模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100家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100家高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示範企業、100家科技型農業及農産品加工重點企業、10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抓好省藝術館、省圖書館、“八藝節”場館和三峽文物保護中心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重點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進一步規範醫療服務價格,降低醫療費用和藥品價格。大力發展體育事業,提高全民健康水準。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準,提高人口素質。

第三,堅持改革開放促發展,努力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上邁出新的步伐。深入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改革,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重大進展。下決心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妥善安排分流人員,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大力推進“三個一批”,基本完成國有大型企業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的任務;鞏固省屬企業改制和管理體制調整的成果,基本完成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離社會職能工作。抓緊制定鼓勵各种經濟成分、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的相關配套文件,努力擴大社會投資,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在所有市(州)縣(市、區)全面推行比較規範的部門預算,將所有政府收支活動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範圍;進一步加大力度,在全省縣市推行財政與編制公開。深入推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領域改革,為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提供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強化環境創新的各項措施,在全社會著力營造鼓勵創業的濃厚氛圍,力爭創業發展環境有進一步的改善。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擴大利用外資領域,力爭有更多的外商投資項目落戶湖北。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努力保持外貿出口的良好勢頭。

第四,切實解決群眾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突出抓好城鄉群眾最為關心的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扶貧等問題,重點辦好十件實事:(1)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範圍,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省財政籌措2.6億元資金,將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對象擴大到151萬人;籌措3600萬元資金,支援建設20所中等職業學校;籌措5.1億元資金,完善高校“獎、貸、助、補、減”等資助體系;落實5.2億元國家助學貸款,幫助16萬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籌措5000萬元資金,資助5萬名貧困家庭初中畢業生上中職學校。(2)努力緩解城鄉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籌措2.1億元資金,著力解決歷史遺留的困難國有企業及已改制關閉破産的原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問題,繼續對城鎮低保對象、五保戶、農村特困戶、特困優撫對象中患重大疾病的人員實施醫療救助;新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27個,參合農民總數達到1288萬人,地方財政對參合農民的補助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15元。(3)加大對血吸蟲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力度。籌集1.6億元資金,對5000名左右晚血病人實施免費治療,解決血吸蟲病重疫區縣(市)1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扶持重疫區縣(市)農村發展沼氣6萬戶、改廁6萬戶,推進重疫區縣(市)實現以機代病牛5000頭;安排專項資金,加強艾滋病群防群控和落實對艾滋病人的“四免一關懷”。(4)加強農村特困人口和農村孤兒的救助工作。籌集1.5億元資金,對現有110萬農村特困人口實施救助;將農村分散供養的2萬餘名孤兒全部納入救助範圍。(5)基本解決城鎮無生活來源的“零就業家庭”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籌集7800萬元資金,解決3.2萬戶、約10萬人城鎮無生活來源的“零就業家庭”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6)繼續對搬遷扶貧建房給予補助。籌措6000萬元資金,再解決貧困地區1萬戶、4萬人搬遷扶貧的建房問題。(7)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繼續實施“陽光工程”,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40萬人;其他部門培訓40萬人以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0萬人以上。(8)加強鄉村商業、文化設施建設。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全省34個試點縣市區新建或改建比較規範的鄉鎮農家店500家、村級農家店2500家;省財政安排1億元資金,推進“百鎮千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環境整治;籌集2000萬元資金,加強鄉村文化站和文化設施建設;籌集500萬元資金,購置農村電影流動放映車及有關設備。(9)抓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投入1.8億元資金,解決農村5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10)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籌集10億元資金,建成通村油路1萬公里。

第五,切實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今年要完成省直部門與所辦工商企業脫鉤改制任務。規範和改進經濟調節方式,注重規劃、政策指導和資訊引導,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財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投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更加注重推進社會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推進政務公開,開通全省電子政務網。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著力解決行政執法職責交叉、多頭執法等問題;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健全行政執法依據、程式公開制度,嚴格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和過錯追究制度。加強政風建設,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公務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著力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使廣大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忠於職守,勤勉盡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市場主體。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重實際,説實話,辦實事,求實效。進一步完善目標管理和重大事項督辦制度,促進各項工作落實。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查處各種腐敗行為。

各位代表!“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湖北振興崛起的關鍵時期,做好這五年的工作,任務艱巨,意義重大。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領導下,搶抓機遇,銳意進取,紮實工作,乘勢而上,為把湖北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而努力奮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