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雲南省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6 日 | 文章來源:雲南日報

——二〇〇六年一月十六日在雲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省長徐榮凱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主要內容是關於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請各位代表連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奮力開拓,“十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全面實現

新世紀的頭五年,是全省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五年。在中共雲南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奮鬥、開拓創新,克服嚴重自然災害、“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影響以及煤電油運緊張等困難,勝利完成了“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進入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全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邊境安寧、山川秀美,雲嶺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

(一)國民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綜合經濟實力得到增強

全省經濟增長先後經歷止跌回升、鞏固成果、加快發展三個階段,進入了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初步預計(以下同),2005年生産總值達到3400億元以上,五年中相繼突破2000億元和3000億元,年均增長8.9%左右。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超過900美元。財政總收入連續登上500億元、600億元和700億元三個臺階,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1.6%。工業經濟效益逐年好轉,産品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大幅增長,省重點支援的30戶大企業全面盈利。 銀行、保險、證券業有力地支援和促進了雲南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色産業成效顯著

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呈現出農業穩步發展、工業持續做強、服務業增長強勁的特徵。糧食連年穩定增産,産量跨上1500萬噸臺階,特色經濟作物、畜牧業和鄉鎮企業、勞務輸出等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34.2%。服務業全面發展,增加值年均增長10%。支柱産業成為支撐和帶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煙草産業創造新輝煌,累計實現利稅近2000億元。花卉、天然藥物、生物化工、綠色保健食品等産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旅遊業總收入突破400億元,接待海內外旅遊者分別超過6700萬人次和150萬人次。礦産業産值年均增長20%以上,實現利稅增長4倍多。電力新增發電裝機570萬千瓦,是“九五”新增裝機的2.5倍。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城鎮化率提高近6個百分點。

(三)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堅持大項目帶動大建設、大建設促進大發展,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658億元,是“九五”的1.8倍,年均增長16.5%,其中,完成工業投資1600多億元,是“九五”的2.3倍。投資結構發生較大變化,民間投資大幅增加。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取得突破,出境出省通道逐步完善。公路建設完成投資750億元,建成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49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過1400公里,是“九五”末的2.75倍。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2327公里,新增238公里。民航機場達到10個,開通國內外航線160多條。新增內河航運通航里程1184公里,瀾滄江成為重要的國際水運通道。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81座,新增水利水電蓄水庫容21.7億立方米,凈增有效灌溉面積208萬畝。通信條件明顯改善,每百人擁有電話34部,比“九五”末增加22部。

(四)科教興滇和人才強省戰略深入實施,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切實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事業的支援力度,五年累計投入科教文衛事業資金785.5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26%,保障了社會事業的發展。

科技事業邁出新步伐。累計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594項,13項獲得國家級科技大獎,其中,我國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西南“三江”銅、金、多金屬成礦系統與勘查評價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專利授權6000多件。科技成果應用及産業化步伐明顯加快。建成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科技創新基地。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教育發展取得新突破。“普九”縣達到112個,增加24個,人口覆蓋率86%,提高14.4個百分點;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改造中小學危房369萬平方米,200萬名農村貧困學生享受到“兩免一補”政策。高中階段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毛入學率33.7%,提高8.8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4.9%提高到12.7%。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加大,初步建成一支門類相對齊全的人才隊伍。

醫療衛生事業有了新發展。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食品藥品執法監督體系逐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初步建立。新建700多所鄉鎮衛生院。20個試點縣的600多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80%以上。

文化發展碩果纍纍。大力實施千里邊疆文化長廊二期、貧困縣“兩館一站”建設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廣泛開展文化下鄉和社區文化活動,基層文化建設得到加強。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對外文化交流等取得新成績,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提高到92%和93.5%。藝術精品不斷涌現,《雲南映象》等優秀作品在國內外産生廣泛影響,形成了藝術創作的良好氛圍。文化産業成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各族人民身體素質有新的提高。競技體育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並在殘疾人奧運會和第十屆全國運動會上取得好成績。

(五)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取得新成績

農村改革紮實推進。取消除煙葉外的農特稅,免征農業稅,共減輕農民和涉農企業負擔27億元,累計安排轉移支付資金56億元。農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啟動,糧食流通體制和供銷社改革不斷深入。三年深化國企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以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為重點的新一輪改革正向縱深推進。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清理取消行政許可事項608項。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不斷規範,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機制更加完善,欠發工資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開展了財政專款切塊直接安排到縣的試點工作。投資體制改革步伐加快,規範政府投資行為,放寬民營資本投資領域,拓展了投融資平臺。積極推行價格聽證和公示制度,公共事業收費等價格改革穩步推進。統計方法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實施出口退稅機制改革,退免稅額增長1.3倍,邊貿人民幣出口退稅改革試點取得成效。

努力擴大對外交往,積極推進國際國內區域經濟合作,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共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53億美元,比“九五”增長75%;完成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營業額13.8億美元,增長1.4倍;實際利用外資5.7億美元;引進省外到位資金525億元,增長3倍。

(六)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力度加大,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

全面推行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家庭“獎優免補”政策,39萬多戶農業人口家庭領取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是前24年的2.9倍。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五年下降3.48個千分點。加強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確保了重大項目和城鎮建設用地,耕地實現佔補平衡、補大於佔。實行探礦權、採礦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資源利用水準穩步提高。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累計造林40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接近50%,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長。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萬平方公里。加強環境污染治理,重點工業污染源得到控制,列入監測的主要城市環境品質有所好轉,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

(七)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

制定實施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安居溫飽、易地開發、勞務輸出三項重點工程進展順利。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94萬人,有30多萬特困農戶告別杈杈房、茅草房,貧困地區建制村通路率和通電率分別達到75.3%和91.6%。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00億元,年均增長12.1%。城鄉居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分別增加4.3平方米和1.8平方米,每人平均儲蓄存款增長1倍。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保持基本穩定。

(八)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

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得到加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新進展。國防教育、雙擁共建繼續推進。

認真執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省政協的民主監督,重大問題廣泛徵求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的意見,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建議。認真辦復人大代表議案、批評、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繫。充分採納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政府民主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科學化、民主化決策水準有了新的提高。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47件地方性法規,發佈37件政府規章,廢止34件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認定90個省級單位的行政許可實施主體資格,減少43個,政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範化和法制化軌道。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頒布實施了公務員八條禁令,政府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開展,機關作風得到改進。“四五”普法教育圓滿完成,公民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

(九)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平安雲南建設紮實推進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城鎮就業服務網路,積極探索資源枯竭型城市和礦山的就業模式,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五年新增城鎮就業100萬人。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年均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00萬人。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省社會保障投入640億元,是“九五”的2.5倍,年均增長16.5%,佔財政總支出的21%。“兩個確保”成果繼續鞏固,社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保險制度繼續完善,社會保險費實現了統一徵繳。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最低工資、失業保險金、失業人員醫療補助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城市低保和農村特困人口社會救助為基礎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健全。積極開展抗災救災,完成了大姚、魯甸、德宏等災區的恢復重建。

連續四年實施“民心工程”,每年為人民群眾辦8∽10件實事。建設了1500個溫飽村和安居村,重點扶持2000個特困村。建成沼氣池87.6萬口、太陽能8萬平方米,完成農村改灶23.6萬戶,農村電網改造新增120萬用電人口。解決了388萬人的飲水困難。改造、建設了1061所鄉鎮衛生院和1500個邊疆民族村衛生室。為247個建制村修通了公路,興建了100個鄉鎮客運站。取消了一批涉及交通運輸、住房建設、教育等方面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費項目。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強了食品安全執法監督。70萬城市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實現應保盡保。建設廉租房9萬多平方米,解決了部分城鎮貧困居民的住房困難。確保了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發放,兌現了重點工程拖欠農民的徵地補償費。“民心工程”的實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保持了社會穩定局面。認真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鞏固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民族地區經濟增長高於全省水準。認真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加大矛盾糾紛調處力度,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産,全省安全生産形勢總體平穩。深入開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戰爭,毒品和艾滋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加強了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各級政法機關執法條件明顯改善。切實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堅決取締“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嚴密防範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

剛剛過去的2005年,全省生産總值比上年增長9.5%左右,固定資産投資增長31%,財政收支增量雙雙突破1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進出口總額增長25.7%,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3%,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2005年是雲南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一年,為“十一五”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總結過去五年的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實現雲南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統籌協調和全面推進各項工作;必須始終堅持從雲南實際出發,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必須始終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必須始終堅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學行政,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行政管理體制,不斷提高各級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準。

五年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雲南省委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廣大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駐滇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援雲南現代化建設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中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存在的突出問題。隨著全國、全省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國際國內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發展不夠、品質不高、競爭力不強,仍然是雲南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雲南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低層次,生産力發展水準低,發展活力不足;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加快發展的基礎仍不牢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治理污染的任務繁重;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較為突出;農業、能源、交通等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還很薄弱,瓶頸制約仍未消除;貧困人口多、範圍廣、程度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禁毒、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遠,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比較艱巨;改革開放程度不深,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體制和機制的障礙還比較多。我們將認真分析研究這些問題,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銳意進取,創造“十一五”新的輝煌

“十一五”是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諸多加快發展的歷史機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國際國內産業結構調整加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貿易投資日益活躍,有利於雲南發揮區位優勢,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拓展發展空間。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政策、資金和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支援西部地區發展優勢産業,加大對農業和基礎産業、基礎設施的扶持力度,有利於雲南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省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居民儲蓄持續增加,消費結構全面升級,城鄉市場潛力巨大,未來加快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

“十一五”期間,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七次全委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突出又快又好發展這個主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扎紮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生態、調整結構創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開放促發展、統籌兼顧謀協調、齊心協力建和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不斷開創我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建議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到2010年,每人平均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5%以上,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進展,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2%以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産業結構更趨合理,支柱産業得到加強,新興産業健康成長,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知名品牌的大企業、企業集團和産業集群發展壯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準;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協調,全面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就業繼續擴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實現新突破;人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基本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低收入人口收入持續增長,城鄉居民住房、交通、教育、文化、衛生、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接近全國平均水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進一步提高,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明顯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推進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建設邁上新臺階。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切實做好以下八項工作:

(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努力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提高農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水準,探索和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新機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流轉,在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和安置機制。鞏固和擴大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供銷社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促進市場主體多元化。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開發農業。積極促進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尊重、保障和維護農民在城鄉間自由流動的權利。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搞好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整合協調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和完善耕地保護目標考核辦法,確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佔耕地總面積80%以上。以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重點,抓緊實施水源工程,加快12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建設40個節水增效示範項目,新建100萬件 “五小” 水利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積200萬畝,建設高穩産農田500萬畝。

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實施糧食安全綜合示範工程,穩步發展糧食生産,到2010年力爭糧食産量達到1600萬噸。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産品,穩定發展煙、糖、茶、膠、果等産業,加快發展林業以及畜牧業、漁業、蔬菜、花卉等特色産業。引導優勢農産品向優勢區域集中,推進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産、産業化經營,重點建設100個特色優勢農産品基地。積極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加快培育500戶加工和流通龍頭企業,著力打造140個名牌産品,培植一批銷售收入上億元的骨幹企業。積極採取綜合措施,引導農民與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建立合理的利益關係,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産業,大力提升鄉鎮企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支援發展外向型農業。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體系,依託農業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和開發研究。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重點推廣一批優質高産、節本增效的農業技術,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獸藥。健全和完善以農業科技、農産品市場、品質安全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防控為重點的農業發展支撐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從2006年開始,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準,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統籌規劃、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醫療隊伍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初級衛生保健,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85%。對特困戶和五保戶實行醫療救助。加強對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加快農村道路建設,建立健全以縣為主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善農村住房條件。繼續發展農村通信、遠端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大力普及農村沼氣,降低和穩定農村電價,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集中力量、整合資金、增加投入,努力完成2.7萬個自然村的整村推進任務,並把整村推進與安居溫飽、易地搬遷、移民安置、産業扶貧、勞務輸出、小額信貸、對口幫扶、科教扶貧、以工代賑等工作結合起來,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加強貧困地區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

(二)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堅定不移地建設工業強省。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廣泛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形成更多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知名品牌,提升産業整體水準。繼續培育和壯大現有支柱産業,加快發展林漿紙、光電子、新材料等一批新興産業,大力推進煙草及其配套、能源、冶金、化工、機械、醫藥、資訊、建材、農特産品加工和造紙等10個重點行業的發展,著力打造優勢産業基地。提高非煙工業比重,優化輕重工業結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開發新産品,延長産業鏈,開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積極發展規模經濟,繼續抓好行業整合、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和大企業戰略,優化工業組織結構、産品結構和行業結構,推進優勢資源向優勢産業聚集、優勢生産要素向優勢企業聚集、優勢産品向優勢品牌聚集、優勢企業向重點園區聚集,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銷售收入上百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全面推進30個重點工業園區建設,鼓勵發展為大企業配套的相關産業,形成集約化、集群化的發展態勢。著力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全面提升工業競爭力。

大力發展旅遊、現代物流等服務業。加快旅遊二次創業,實施旅遊發展倍增計劃,推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區域合作,抓緊精品開發、品牌培育和市場拓展,豐富文化內涵,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品質,加大對旅遊大項目的投入,建設一批重點景區和旅遊小鎮,全面提升雲南旅遊的整體吸引力和綜合競爭力,努力實現由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強省的跨越。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築以昆明為中心、以國際大通道為軸線、國家級口岸和區域性交通樞紐為節點,國際國內雙向輻射的區域性現代物流網路。改造提高商貿、運輸、郵政、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會計、評估、諮詢、法律等仲介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證券、保險、資訊等現代服務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産,把節能降耗落實到企業,強制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後的工藝和設備,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建立完善有償獲取資源勘探、開發權的市場化機制和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促進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在重點行業、工業園區和城市擴大試點,推廣磷電、電化和林漿紙一體化等迴圈經濟新模式。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節約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努力降低單位産值污染物排放,切實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實行一湖一策,做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工作。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重點保護好飲用水源。綜合治理大中城市環境,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進一步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實施排污總量控制、排放許可證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處置能力建設。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加快發展環保産業。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推進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嚴格控制生態脆弱區開發,切實保護好生物多樣性,遏制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逐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三)優化經濟佈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努力形成合理的空間佈局。根據各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把以昆明為重點的滇中地區,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的核心區和對內對外開放的中心;同時,依託連接廣西、貴州、重慶、四川和西藏的交通幹線,形成對內開放經濟帶;依託昆河、昆曼、昆仰國際大通道,形成對外開放經濟走廊,促進全省經濟佈局優化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鼓勵和支援各地區打破行政區劃,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積極開展地區間對口幫扶,形成區域協調互動機制。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47個試點縣發展步伐,嚴格實行省對縣考核獎勵辦法,繼續抓好專款切塊到縣試點,擴大縣級政府經濟管理許可權,構建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的長效機制,力爭有條件的試點縣生産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實施興邊富民工程,辦好30件惠民實事,推進25個邊境縣較快發展。發揮縣域經濟試點縣和邊境縣的示範作用,建成一批農業産業化經營、工業經濟、旅遊經濟、口岸經濟、勞務經濟和其他特色經濟的大縣、強縣,促進全省縣域經濟和邊境經濟的發展。

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統籌做好區域規劃、城鎮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大力推進現代新昆明和4個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州市府所在地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縣城、中心集鎮和邊境口岸城鎮建設,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空間分佈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網狀城鎮發展體系,城鎮化率達到35%以上。鼓勵和支援城市之間開展分工協作,打造滇中等城市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堅持城市建設與産業發展良性互動,促進城鎮建設與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有機結合。加快市政設施建設的市場化進程,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在城鎮規劃和建設的各個環節,充分體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努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鎮管理水準。

(四)大力實施科教興滇戰略,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切實保證如期完成邊疆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規劃,新建、改擴建一批以農村初中為主的寄宿制學校。努力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有步驟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實現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和在校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佔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發展高等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育品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完善公共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鼓勵發展民辦教育,積極發展現代遠端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到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95%以上,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8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5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8%以上。

加快推進人才強省。把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重點加強行政管理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各種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積極引進緊缺急需人才,使人才的規模、素質和結構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為各類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以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重點,有選擇地開展原始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圍繞10大重點行業,實施提升核心競爭力創新行動,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保持和提升雲南支柱産業、重點領域的科技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産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科普工作。進一步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改善科技發展環境。繁榮發展哲學和社會科學。加大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1.5%。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不放鬆,抓經營性文化産業不動搖,協調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産業建設。切實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千里邊疆文化長廊、貧困縣“兩館一站”和“百縣千鄉”文化工程,抓緊建設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積極發展社區文化網點,逐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文化服務網路和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廣大群眾享受到高品質、低成本的文化産品。注重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保護,大力推進文化遺産地、文物、民間藝術、文化傳人等的保護或傳承,扶持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項目。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整頓和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加強檔案館建設。做強做大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文化娛樂等産業,重點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力爭把文化産業培育成為發展較快的新興支柱産業。

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深化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強化公益性醫療機構的主體地位,大力開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上漲,為廣大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逐步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提高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能力、重大疾病醫治能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和對特困群眾的醫療救助能力。積極發展中醫藥和民族藥事業。繼續實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優免補”政策,推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切實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使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6.08‰。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認真研究制訂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的政策措施。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準,承辦好2007年全國殘運會,爭取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

(五)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建設,不斷增強發展後勁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準確把握調控的重點和力度,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繼續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抓好“雙百”重點工程,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強勁拉動。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3%以上,投資規模力爭超過1萬億元。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大通道”建設為核心,加快建設和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鐵路要積極推進東、中、西三條出境鐵路建設,改造貴昆、成昆、南昆等出省鐵路,建設麗江─香格里拉鐵路,做好昭通─攀枝花─麗江等鐵路的前期工作。公路要積極推進國道主幹線及西部開發通道建設,力爭2007年末實現出境、出省公路的高等級化。改造縣際公路和縣鄉公路,提高油化、硬化水準。民航重點要遷建昆明國際機場,擴建西雙版納、麗江、大理支線機場,新建騰衝機場,繼續開展紅河等機場的前期工作。水運要以水富、富寧、橄欖壩等港口建設為重點,建設金沙江、瀾滄江、珠江3條水運航道,積極推進中緬陸水聯運和中越紅河航運。水利要加快推進以潤滇工程為重點的水源工程建設,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確保建成麻栗壩大型水庫和20件中型水庫,新增蓄水庫容10億立方米。認真做好滇中調水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大力發展小型水利,解決好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一批與人民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市政工程,增強城鎮供水保障能力以及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高速靈活、安全可靠的郵政通信、寬頻傳輸和用戶接入網路。建設區域性國際出入口通訊局,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資訊高速公路建設。

加大産業建設投入。能源要以“三江”水電開發為重點,加快建設溪洛渡、向家壩、金安橋、糯扎渡、景洪等大型水電站,協調發展宣威電廠七期、巡檢司、鎮雄電廠一期等大容量主力火電,積極發展中小水電。到2010年,水、火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2168萬千瓦和1480萬千瓦;加快省內骨幹電網和出省、出境電力通道建設,雲電外送規模達到1380萬千瓦;建設大型煤炭基地,調整改造小煤礦,煤炭産量達到1億噸以上。積極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等各種新能源。爭取建設油氣管輸工程和煉化基地。圍繞加快工業發展和推進農業産業化,做好前期工作,增加項目儲備,適時推出成熟項目,強化資金投入,提高投資效益。

更加注重對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增加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公共設施以及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和基層醫療、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實施城鄉福利設施建設工程。加快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改善基層政法部門工作條件,提高裝備水準。建設省博物館等民族文化大省標誌性建築。

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資範圍,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完善投資項目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全社會投資活動的引導、調控和監管。繼續推進鐵路、地方電力、城建、礦業、公路、旅遊等專業投資公司的組建和規範工作,搭建融資平臺,擴大融資渠道。建立健全和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拓寬民間投資領域,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擴大投資。加強銀政銀企合作,爭取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

(六)努力擴大消費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十一五”期間,全省人民生活水準將在總體進入小康的基礎上向覆蓋面更廣、品質更高的小康生活邁進。要適應這種變化,積極擴大消費需求,推進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調整分配結構,提高個人所得佔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立規範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和工資管理體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規則。“十一五”期間,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6%以上。

努力擴大居民消費。樹立新的消費觀念,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提倡健康的消費方式,引導有條件的城鄉居民在汽車、住房、旅遊、健身、網路傳媒、文化娛樂等方面增加消費。繼續擴大農村消費市場,促進消費升溫,提高生活品質。拓寬消費信貸範圍,降低消費信貸門檻。支援消費品生産行業順應消費潮流,調整産品結構,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適應社會需要,促進建築業和房地産業健康發展。

改善消費環境。建立和完善城鄉消費品市場體系,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構建適合全省城鄉市場特點和居民購買習慣的新型流通體系。支援企業將城市成功的經營方式向農村延伸,在農村興辦連鎖店、專營店、代銷店、自選超市,實施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通過多種形式向農民提供商品。加強消費品市場監管,完善監管法規,建立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和市場管理機構。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遏制教育、醫療等産品和服務價格的過快上漲,嚴厲打擊各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提高社會消費信任度。

(七)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繼續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把政府職能切實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完善行政管理決策機制,堅持實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決策的協商和協調機制,健全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決策的專家論證、技術諮詢、決策評估制度,健全對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決策的公示、聽證制度,推進行政管理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加強行政法制和經濟法制建設,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的行政執法體制。完善對行政管理權力的監督機制,強化對決策和執行等環節的監督,推行政務公開。探索省直管縣的管理體制改革,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強法制教育,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為人民服務的水準。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大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力度,促進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以提高競爭力為目標,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新三年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權責統一、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支援企業上市融資,引進戰略合作夥伴。探索國有資産監管和經營的有效形式,促進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繼續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規範改制行為和産權交易,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和支援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經濟佔全省經濟的比重達到50%。

推進地方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建立持續穩定的財政增收機制,提高公共財政保障水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事業的支援力度。完善省對下財政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各地發展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積極性。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縣鄉財政供給能力。進一步加強預算管理,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地方稅制改革,鞏固完善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大力推進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繼續抓好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管理體制和産權制度。積極防範金融風險。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規範和促進産權、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的發展,重點抓好經營性用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規範土地市場,建立統一規範的探礦權和採礦權交易市場,積極培育專業市場。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産品品質的信用記錄為重點,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誠信雲南建設。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牢固樹立以大開放促大發展的意識,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産品結構,擴大高新技術産品、高附加值産品、服務貿易産品和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自有品牌的商品出口,鼓勵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和短缺資源,完善大宗商品進出口協調機制。加強口岸建設,改善通關條件。“十一五”期間,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2%。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加強對外資産業投向的引導,發揮工商聯、僑聯等的作用,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不斷提高吸收利用外資的能力。

深入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實施南向互利合作戰略,鼓勵企業通過多種方式“走出去”,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全面推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與周邊國家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合作,不斷推進與西南各省市區的合作,繼續搞好滇滬對口幫扶和省院、省校合作,力爭引進省外到位資金比“十五”翻一番。統籌國際國內區域合作,強化雲南連接國內外市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八)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構建平安和諧雲南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化理論武裝,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深入開展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使全省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各級政府要依法接受人大的監督,自覺接受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加強政府法制工作,完善政府法制體系。繼續深入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強化公務員法治意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進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做好法律服務和法制保障工作,為困難人群提供法律援助。加強法制宣傳,搞好“五五”普法教育。

加強民族團結。把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保障,加大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強化對人口較少民族和“直過區”民族的重點扶持。深入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和黨的民族政策,鞏固和發展以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充分尊重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邊遠貧困地區和基層工作,做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努力創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逐步形成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勞動力有序流動。各類企業都要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新增城鎮就業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00萬人。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社會保險費徵收立法步伐,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提高保障水準。認真解決失地農民、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城鎮社會保障覆蓋面。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體系,切實幫助災區、貧困地區和城鎮低收入人群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困難。妥善安置工程移民。全面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和慈善事業。

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規範收入分配製度,依法強化個人所得稅徵管,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注重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強化對分配結果的監管。

建設平安雲南。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維護社會穩定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暢通訴求渠道,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的各類犯罪行為,有效防範、及時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各種滲透和破壞活動,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加強公共安全設施建設,嚴格礦山、危險化學品、交通、消防、食品等領域的安全監管,嚴密防範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強化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大力發展替代經濟,促進與周邊國家的禁毒合作,堅決遏制毒品和艾滋病蔓延的勢頭。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三、紮實工作,努力完成2006年各項任務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做好各項工作,保持又快又好的發展態勢,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七屆七次全委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促進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努力緩解經濟增長中的瓶頸制約,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加快構建平安和諧雲南,努力實現“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建議為:全省生産總值增長8.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單位生産總值能耗降低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0%以上,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漲幅控制在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全面推進“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主要任務,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一是繼續強化大項目的支撐作用。全面推進昆明新機場建設,確保思小、平鎖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加快重點公路、玉蒙鐵路、大麗鐵路、水富港、富寧港和瀾滄江水運設施建設進度,爭取石林-鎖龍寺-蒙自公路、大理-瑞麗鐵路、六盤水-沾益和廣通-昆明復線等重點交通項目按時開工建設。加快“三江”幹流大型水電站、各地中小水電站以及滇東、滇南火電和骨幹電網建設。增加重點企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改造投入。二是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援,力爭國家安排雲南的專項資金不少於去年。繼續擴大信貸規模和民間投資。三是加強項目的前期工作。做好做實滇中調水工程、麗江-香格里拉鐵路、昆明西南繞城線、油氣管輸、清水海引水工程,以及金沙江中下游、瀾滄江和怒江梯級電站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在強化投資拉動的同時,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拓展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改善消費環境,創造消費熱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加強工業經濟運作調節。建立健全工業經濟運作調節機制,強化調節手段,抓好煤電油運和資金等生産要素的綜合協調,加強供需有效銜接,及時解決企業生産經營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困難,保持工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繼續強化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的協調機制,增加工業投入。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和大企業銷售收入倍增行動,充分發揮大中型骨幹企業的帶動作用。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組建“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公司”,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重點扶持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發展壯大。

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現代物流業,帶動和促進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旅遊業要加強市場開拓和宣傳促銷,推進12大景區、10個重點城市、30個重大項目的建設,促進新興旅遊區發展和新産品開發。物流業要以國際大通道建設為依託,加快建設昆明物流中心和一批區域性物流中心。

(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免征農業稅,繼續執行糧食直補及良種、化肥和農機具補貼政策;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增加糧食産量,穩定煙葉生産,提高煙草品質,發展特色農産品加工,大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全面落實中央農村義務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措施,大幅度增加“兩免一補”經費、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做到責任落實、組織落實、資金落實,促進農村義務教育邁出新步伐。切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改善農民就醫條件。加大扶貧力度,增加扶貧資金,改善人口較少民族的生産生活條件。固定資産投資的重點逐步向農村轉移,主要用於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設施條件。抓好以潤滇工程為重點的大中型水利設施和山區“五小”水利建設,建設100萬畝高穩産農田,新增4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培訓100萬進城務工人員,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0萬人。採取政府補助、群眾為主、規劃先行、整村推進的方式,實施村寨環境整治工程,改善農村飲水、住房、道路、村容村貌和通信、電力、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條件。高度重視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嚴防禽流感向人傳播。組織實施好第二次農業普查工作。

(三)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繼續組織實施好“兩基”攻堅工程以及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現代遠端教育工程和校舍維修改造工程,提高義務教育普及率,確保新增4個縣“普九”。建設一批縣級職教中心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加快部分在昆高校呈貢新校區建設。推進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調整、優化和提升,在重點産業、高新技術産業、農業綜合生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發展領域組織實施一系列創新行動,促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加強疾病、疫病預防控制,積極探索、逐步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提標擴面,使53個試點縣60%的農村人口享受到合作醫療。完成全省遠端醫療“縣縣通”工程建設。改善醫療機構的用房和設備條件,提高醫療服務水準。建立一批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搞好6個州市、10個文化産業特色縣和15個縣域文化建設試點工作。繼續實施“村村通”廣播電視、電話以及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抓好興邊富民縣鄉文化設施建設,豐富農村居民業餘文化生活。積極籌備好全國殘疾人運動會。進一步做好維護社會穩定的各項工作。

(四)繼續實施民心工程,努力辦好10件實事

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今年繼續辦好10件實事:一是完成10萬戶特困農戶茅草房改造,省級重點扶持4000個貧困村。二是新擴增32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再改造300所鄉鎮衛生院。三是新建農村沼氣池20萬口,農村改灶5萬戶,解決80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四是撥出5000萬元專款,幫助部分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解決住房困難。五是新建廉租住房10萬平方米,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鎮廉租住房制度。六是建設40萬平方米農村寄宿制學校校舍,改造80萬平方米中小學危房,進一步擴大“兩免一補”範圍,使受益人數達到260萬人。七是提高補助標準,切實解決14萬農村“五保”對象的供養問題。八是完成1600公里通鄉鎮瀝青或水泥路建設。九是對500個村進行村容村貌整治。十是實施食品放心工程,為85個縣農産品中心市場配置農藥殘留檢測設施。

(五)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各級政府領導和全體機關工作人員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努力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真心實意為基層和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堅持清正廉潔,自覺拒腐防變,加強勤政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持求真務實,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全面貫徹落實公務員法,嚴格執行公務員八條禁令,努力建設業務精湛、作風過硬、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隊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制度保障。

軍政、軍民團結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要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強化全民國防觀念,搞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防工作,廣泛開展擁軍優屬和軍民共建活動,積極為駐滇部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提供良好保障。進一步做好軍隊轉業幹部和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落實優撫安置的各項政策。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我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雲南省委的正確領導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圓滿完成今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順利實現“十一五” 規劃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