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能否成為中關村的鑽石  

      作為我國第一個以IT産業為主導的高科技工業園,北京上地資訊産業基地創造了每公頃4億元産值的“鑽石效益”,土地利用率居全國首位。

    提起上地資訊産業基地,很多人可能並不太了解。它是素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一部分,堪稱中關村的一顆明珠。它成立於1991年,是我國第一個以電子資訊産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産業基地。

    起步

    當時為什麼要成立上地資訊産業基地呢?上地的總發展商北京實創高科技發展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建勇稱:“如果不成立上地基地,當時的中關村已經沒有發展後勁了。”最早的中關村,是電子一條街,主要從事IT産品的貿易;説白了,就是二道販子,沒什麼自主技術和産品。那時候的IT企業,基本上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租個門面房賣賣電腦、打字機什麼的。由於沒有自己的廠房和産品(更別談什麼自主研發和核心技術了),中關村IT企業的實力都很弱小,無法融入國際經濟的大迴圈圈,根本實現不了産業化、規模化、國際化的發展目標。

    所以,當時的國家科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成立一個科技工業園,引進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和資金,重點發展電腦、通信、光機電一體化等,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産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於是,上地資訊産業基地應運而生。當時國家批准了1.8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很小,也是在探索試驗階段。

    在運作機制方面,上地基地一開始就採取了由企業進行市場運作的方式。作為總發展商,北京實創負責上地基地的開發、建設、引資、服務等等。之所以交給企業來做,是想更市場化一些。而目前我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絕大多數還是採取管委會的形式,主要由政府來負責高新區的開發建設。

    發展

    在上地,綠色是基本色調,綠化率達到32%,確保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考慮到園區內有很多的企業廠房,上地的道路修得很寬闊,可滿足標準集裝箱車的轉彎。“上地的環境建設,達到了世界一流園區的標準。”許多回國創業人士這樣評價。

    草多種一些、花多栽幾棵、路修得寬一點,這些都不難做到,也不是一個園區的競爭力所在。實創清醒地認識到,要想讓更多的企業入駐園區,必須在管理和服務方面下功夫。“實創的原則是,企業需要我們時,我們無處不在;企業不需要我們時,我們就是隱形人。”劉建勇如是説。

    在上地園區,對企業提出的入駐申請及投資計劃書,實創確保在7個工作日內給予回復。企業入駐後,可享受到一站式服務。比如説,辦理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及相關的優惠政策,整個過程下來需要跑幾十個部門、蓋130多個公章,而這些都由實創來做,不需企業操心。

    另外,高科技企業尤其是IT企業,最需要外界協助的是資金問題。在上地園區的建設中,政府規定每個入園企業最少要買1萬平方米的土地,再建成廠房,至少需要5000萬元的資金投入。1992年、1993年的時候,這對於IT企業來説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怎麼辦呢?實創主動降低了土地售價,虧損由實創承擔。據統計,僅工業用地轉讓一塊,實創就虧損了1.8億元。“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入園,為了支援高科技産業的發展,實創犧牲了很多的經濟利益。”

    在發展中,企業同樣需要資金支援。但IT企業向銀行貸款很困難,實創就出面用土地證、廠房證

    等為企業擔保,幫助企業獲得銀行貸款。這些年,實創為方正、三菱四通、清華華環等許多企業擔保過。

    近兩年來,實創還嘗試採取為企業引進金融機構、推介等一系列措施,協助園區企業解決資金瓶頸。在2000年,中國民生銀行上地支行新增20億元貸款,重點扶持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並請著名專家評估、指導貸款項目。

    當然,上地園區的發展,離不開中關村這個大環境,離不開周邊人才豐富這一獨特優勢。中關村是我國科技資源的富集區,北大、清華等39所高校,中科院等213家科研院所,30多萬在校大學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

    成就

    從昔日的一片荒涼,變成今日高科技企業雲集;上地園區的10年,是我國IT産業迅速發展的10年,是聯想、方正、用友、科利華等一大批IT骨幹企業壯大的10年。

    據最新統計,目前上地園區入駐企業已達546家,其中包括像IBM、三菱這樣的跨國巨頭,也包括像聯想、方正、四通、紫光、同方、用友等國內知名IT企業。在僅僅1.81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2001年創造出290億元的工業總産值,上繳稅金8.5億元,出口創匯1.5億美元。據測算,上地園區的土地利用率居全國首位,每公頃土地創造産值超過4億元,被譽為“鑽石效益”。

    因為上地園區良好的氛圍、管理和服務等,越來越多的IT企業要求加入進來。1.81平方公里的面積已經太小了,為此上地園區提出“北擴、東擴、西擴”。目前上地北區已迎來了第一批入駐企業。

    “前幾年吸引企業是靠優惠政策,靠誰的稅減得多、誰的土地便宜等;但現在高新區的發展,靠的是人才、技術、資訊和服務,靠的是培育適合高科技發展的土壤。”劉建勇説得很中肯。政策誰都有,關鍵是在服務。這就是其他高新區應向上地、向中關村科技園區學習的地方。 (秦海波)

    《經濟日報》2002-02-22

    

    


入駐上地北區外企原則上應具世界五百強地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