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交易黑幕魂斷電子商務

    頭一次使用滑鼠簽訂合同,礦長們粗大的手指有些笨拙。但革命式的煤炭行業首次網上交易,1月29日終於在山西完成了。

    這次賣出的是山西4557萬噸省內用煤。一位小型煤礦礦長説,甚至與上個月結束的廈門全國煤炭訂貨交易會不同,網上訂貨讓我們頭一次看清了:計劃到底是多少?哪家用煤單位訂了哪個煤礦的煤?訂了多少?而從前,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遮掩下,這些數字簡直是“天機不可洩露”。

    沒有參加過煤炭訂貨會的人,也許根本無法體會這位礦長的感慨。就在廈門會上,一些內幕令人瞠目結舌:

    有人初步估計,從2001年12月下旬開始,全國各地至少有5萬人涌入廈門。他們使該市近百家三星級酒店爆滿,街頭的桑拿中心、茶藝館也一改往日的冷清面貌,連出租司機都印製了旅行社的名片,散發得滿天飛。十幾天間,他們拋金撒銀,向當地各行業貢獻了近20億元。可目的只有一個———爭取“計劃”。

    “計劃”是那些天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所有與會人員心裏都清楚,要賣煤,就必須搞到“賣煤計劃”;要買煤,則需要拿到“買煤計劃”。事實上,每年的煤炭訂貨會就是一次爭取“計劃”的會議。

    一位知情人透露,煤炭“計劃”有兩種———重點計劃與非重點計劃,業內人士稱為“綠”合同和“白”合同。

    “綠”合同是一種既確定了賣方又確定了買方的合同,它沒有任何市場風險,鐵道部門必須優先保證其實施;而“白”合同身價稍遜一籌,只是鐵道部門認同的一紙憑證,沒有確定的買主,有一定風險。

     記者發現,廈門會上,一些煤炭運銷仲介單位,乾脆做起了倒賣“計劃”的生意。據説,這種生意在每年的煤炭訂貨會上都有,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當然,今年的計劃也有“市場價”,一張綠合同,一轉手1噸煤至少可以賺10元錢;一張白合同,1噸煤最少賺5元左右。

    一紙“計劃”何以這般值錢?某國有大型煤礦礦長一語道破了天機:表面上看,“綠”合同、“白”合同是煤炭的供求合同,但實質上卻是鐵路系統的車皮約定。

    因為,國有大型煤礦的煤,100%靠鐵路運輸。有了“計劃”,煤才能上站裝車,正式進入流通。事實上,“計劃”就是有關部門發給煤礦的鐵路“通行證”。

    據悉,以訂貨會方式進行煤炭購銷業務,在我國延續了幾十年。它是計劃經濟時代因物流短缺産生的一種彌補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物質豐富了,甚至有些相對過剩了,一些行業訂貨會逐漸自行消亡。只有煤炭,仍然靠“計劃”協調處理著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市場關係。

    行銷方式的單一與陳舊,導致了煤炭價格與價值背離。2000年前的20年間,僅煤炭一項,山西省就流失1200億元。儘管如此,煤炭行業還不得不為一年一度的訂貨再耗資耗力。

    有個統計,2000年,除了召開全國煤炭訂貨會的第一季度虧損5億多元外,煤炭行業34戶國家重點企業其餘3個季度都凈盈利。而一次訂貨會期間的耗損,足可以使全國煤炭行業34戶國家重點企業連續5年扭虧!

    有消息説,為了備戰訂貨會,煤炭大省山西每年出動兩萬餘人,每人平均費用3萬元,一次耗資6億元之巨!這還不算20天會期對他們正常工作造成的影響。所以,早就有人議論:能不能取消這種時間長、耗資大、效率低的傳統煤炭訂貨會,尋找一種更好的辦法?

    山西20世紀60年代被確定為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僅在2001年煤炭訂貨交易會上,國家確定的重點煤炭計劃4.1億噸中,山西就佔半壁江山;訂貨會完成7億噸交易量,山西佔省與省之間調出量的75%。

    加入WTO之後,問題更現實地擺到所有關注煤炭的人面前。有專家指出,擺在山西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搞電子商務,要麼便無商可務。

    山西的改革,自然成了全國的試點。其實,早在1999年10月,國家科技部就與山西省創聯資訊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展開中國煤焦電子商務企業模型及運營模式研究。2000年10月,山西省省內十多家主要煤炭産運銷企業聯合籌建股份制公司———源通電子商務公司。

     一年時間,在北京中關村眾多IT人士努力下,源通公司開發的中國煤焦數字交易市場現身廈門煤炭訂貨會山西分會場麗軒酒店。這是一個面向市場、服務全國、連接世界的大型電子商務示範工程,僅2002年1月5日一天,4家三星級會員企業通過其數字合同訂貨1000萬噸。

    記者在訂貨會現場採訪發現,與會者多數神情興奮,叫好聲一片;但也有少數人情緒黯然,不知所措———網上訂貨透明度增加了,效率提高了,環節減少了,也意味著少數人的利益受到了威脅,許多暗箱操作的機會沒有了。 (李紅霞 劉建林)

    《中國青年報》2002-01-31

    

    


湖北煤價猛漲一成三
今年煤炭供求偏緊 煤價將適度回升
全國2萬多處小煤礦經停産整頓一半已恢復生産
我國成為第二大煤炭出口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