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最終將成為計劃經濟的殘余標誌

    居住和遷徙,是人的兩項基本權利。在1954年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中,曾賦予了中國公民這樣的權利,但到1958年,由於當時的實際情況,全國人大通過的《戶籍管理登記條例》,對此進行了改變。彈指一揮,就是43年。

     戶籍制度的本質是與計劃經濟制度一脈相聯的。在供給不足而人口眾多的中國,戶籍制度的出臺確實有著行政管理上的必然性和方便,也可以説與計劃經濟下供給和公共服務提供不足有關。但在限制人口流動的同時,戶籍制度也限制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並且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差別。

     除了廣大的農村人口之外,戶籍制度也成為限制高級人才進入中國經濟領域的門檻!對於留學歸國人員、對於高級的科技與管理人才,解決他們在一個城市的戶口,居然成了重要的政策優惠。還有相當多的人才,在這種限制之下打道回府。這與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極不相稱,在很大程度上給中國改革開放的形象打了折扣!

     由戶籍制度也産生了一些腐敗現象。為獲得城市戶籍而拉關係、向官員行賄就不用説了,據稱一些城市為了彌補財政問題,還公開實行了賣戶口,明碼標價!一種落後的制度人為造就了稀缺的資源,然後又靠著這種稀缺資源來買賣!這肯定有著某種問題。

     不過,戶籍制度在進入21世紀後終於開始鬆動了。據稱,日前國家計委宣佈,中國將在未來五年裏廢除戶籍制度,按照國家計委的話説,現存的居民登記制度和遷徙政策,“過分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阻礙了勞動力按照市場的需求分配。”根據國家計委公佈的有關政策,這一制度將首先在東部沿海較發達的地區予以撤消。根據規劃,取而代之的將是勞動就業登記制度,每個公民都將擁有唯一的社會保障號碼,這個社會保障號碼將用來建立個人工資賬戶和社會保障賬戶。

     在一些城市,原有的戶籍制度也在出現不同程度的鬆動和修正。幅度最大的是石家莊市,從今年8月份起完全放開了城市戶籍制度(但這種放開並未帶來想像中的向城市移民的高潮)。此外,上海、深圳等城市在此之前,也開始了藍印戶口制度。在戶籍制度管制最嚴的北京市,也開始有了鬆動,先是規定,到北京投資多少萬元的投資者,可以獲得北京市戶口;其次是在北京市的招聘廣告上,不再強制性地要求必須招聘有“北京戶口”的人。雖然是半推半就,但畢竟政策也在鬆動。説得遠一點,城市的競爭力、城市的開放形象,與戶籍制度是很有關係的,不過這是一種負相關。

     廢除現有的戶籍制度是大勢所趨,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有人口的流動和遷徙,中國也要有更加開放的形象。從這個意義上看,戶籍制度將成為中國計劃經濟殘余的標誌。

    人民網 2001-08-28 (賀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