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助學貸款還款率逾98%  

    來自浙江大學學工部的最新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累計已有4295名學生申請獲得國家助學貸款,貸款總金額達到2855.63萬元。其中,除兩人因特殊原因到期未還款之外,達到還款期限的學生均已按時歸還了貸款,還款率高達98%以上。

    信用無小事

    2000年8月起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施的國家助學貸款是由中央和各地政府共同推動的一種信用助學貸款。它由國家指定的商業銀行負責發放,目的是幫助全日制高校中家境困難的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支付在校期間的學費和日常生活費。與目前通行的商業貸款、消費貸款不同的是,它無須任何抵押和擔保,是一種基於大學生個人信譽之上的信用貸款。

    現在的校園不是封閉的港灣,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肯定也會侵蝕這片凈土。個人信譽靠不靠得住?發出的助學貸款會不會成為潑出去的水?各界的議論不少,擔心顯而易見。

    浙大學子們用自己的行動作出了回答。

    來自福建漳州農村的法學院學生林達生家庭比較困難。因為填錯了借款期限,今年一月,他突然得知必須歸還大學二年級時貸的8000元國家助學貸款。還款日期只剩兩天,家裏寄錢來得要4天以後。在約定期限的最後一天,林達生通過向其他同學借錢的方式先歸還了這筆貸款。收到匯款後,他又立即一一歸還了其他同學的借款。

    “雖然只不過差了一天時間,但我卻把它看成是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則問題。”這位貌不驚人的大三學生説,“一絲一毫關乎節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會毀了我們一生的名譽。”

    現已成為經濟學院研究生的女同學梁晶已還了助學貸款,還將12月28日貸款下發的日子定成了自己的紀念日。她告訴記者:“我會永遠記住這個日子,這是我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後建立的第一筆個人信用記錄。”

    浙江大學學工部的許(儇去亻右加羽)老師介紹説,為了讓更多的貧困學生能夠安心學業,學校內部還推出了“獎、貸、補、免、勤”五位一體的聯動助學政策。校內貸學金制度自1995年推出以來,還款情況也十分理想,學生畢業3年內的還款率高達99%。

    少了夢想多了責任

    申請貸款絕不僅僅是一種權力,更是我們肩頭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是我們在浙大採訪中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許多同學的貸款不是衝動的而是理性的,有著自己週密的考慮和安排。手中的這一筆筆貸款儘管金額不大,卻是他們或為了完成學業,或為了進一步培養個人專長有計劃、負責任的行為。家境貧寒的地球科學系學生何智勇申請了3000元的國家助學貸款以支付攻讀雙學位所需的額外學費;經濟學院的梁晶則是為了考研時的額外花費而申請了貸款。

    儘管尚未真正踏上社會,沒有獨立的收入來源,這些年輕人依然將還款看成了自己天經地義的責任和鍛鍊自己的極好機會。機能係三年級的王波來自四川宜賓農村,一家人全年的收入只有幾千元。但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王波以申請來的助學貸款先支付學費,再把獲得的獎學金用來償還貸款,有計劃地彌補了頒發獎學金和交納學費之間的時間差。“我第一次學會了什麼叫資金週轉。”王波笑稱。

    資訊係的龔濤去年一畢業就用自己的第一筆工資還清了貸款,比約定時間提前了4年。這位成功加盟杭州一家外資電腦公司的小夥子説:“助學貸款是國家和社會對我們大學生的信任和幫助。我早一天還款,更多的學弟學妹就能夠像我當年那樣早一天拿到解決燃眉之急的貸款。”

      重樹信用從自己做起

    “我之所以及時歸還國家助學貸款,是緣于一次終身難忘的教訓。”地球科學系研究生何智勇告訴記者。

    何智勇曾經用自己所持有的中行信用卡透支了500元,並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超出了還款期限。當他看到銀行的通知單上白紙黑字地寫著“您的信用額度已由每天提款5000元下降到2000元”時,內心震動不已。“信用是一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無形資産。誠信的約束不僅來自外界,更來自我們的自律心態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從小就在貴州長大的電氣係畢業生郭輝是國家助學貸款和校內貸學金制度的雙重受益者,他先後從學校和銀行領到了一萬多元的貸學金和3000元的助學貸款。去年他順利畢業並被深圳一家國內知名通信企業錄用。儘管規定的還款期限為2004年和2005年,今年3月,他還是通過電匯的方式,提前還清了所有的貸款。

    郭輝説,是對比鮮明的兩件事情促使他下決心提前還款。一是他的同學畢業後到某公司報到,結果這個公司卻出爾反爾,不僅原先承諾的許多條件全部取消,而且連工資也僅支付了事先約定的7折。二是他就職的公司,雖然業務受到了國際通信行業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但公司老總還是公開承諾:簽約的大學生一個不退,承諾的工資一分不減!郭輝感慨而言:“走上社會後,我們深感信用危機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但埋怨沒有用,更不能等待。重樹社會信用必須靠每個人的努力,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

    在浙江大學校園裏採訪,我們時時感受到一股股清新之風,學校組織的社會信用系列講座場場爆滿,座無虛席。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群體,作為未來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浙大學子用自己的行動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期盼以久的希望。

     新華社2002年06月0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