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通:中國音像業發展的狀況與機遇

    (節選)

    一、實績與問題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迅速提高,已有90年曆史的我國音像業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音像製品從磁介質佔統治地位逐漸向光介質發展;錄影製品以用於營業性放映為主轉為用於出租為主;音像經營業由依附、遊擊狀態和家庭式、小作坊式、甚至雜貨舖式向專營化、連鎖化、集團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音像經營單位開始由粗放型增長為主向集約型增長為主轉變,音像業逐步走向成熟。總體上看,中國音像業和音像市場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主要表現在:

    1、音像業的規模迅速擴大,産業體系初步形成。2000年,全國共有音像出版單位290家,音像複製單位250多家,音像批發單位1450家,音像零售、出租和放映單位13.9萬家。音像業初步形成了包括製作、出版、複製、進出口、批發、零售、出租、放映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産業體系。

    2、音像製品的功能全面發揮,市場需求急劇增長。從功能上看,音像製品日益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文化傳播介質,人們的需求快速增長。目前,我國已經擁有收錄機1億多臺,錄影機、CD機、LD機、VCD機、DVD機、多媒體電腦等近2億台的硬體市場。龐大的硬體市場必然帶來對音像製品的旺盛需求。

    3、音像業的産業化趨勢逐漸加快。音像製品經營單位從一開始就按照企業的模式運轉,按照市場規則經營並接受市場經濟規律的調節,以市場為導向,製作、出版、發行、出租、放映、銷售各部門,環環相扣,分工合作,以一條龍的生産經營方式完成了音像製品從産品形成到商品交換直至價值實現的全過程。特別是近年來,音像製品生産經營的規模化、商品化和集約化程度提高很快。

    4、音像市場經營主體趨於多元化。音像市場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經營者,國家、集體和個人紛紛躋身其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有利於市場競爭局面的形成。在廣東,正是由於大量社會資金的介入,使得這裡成為我國音像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現在,音像業已經成為廣東省第三産業中的最重要門類之一,在涵養稅源、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業內人士測算,我國一半以上的正版音像製品是從廣東流向全國各地的。

    5、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執法管理隊伍初步建立。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等為主幹,一系列中央、國務院文件和部門規章配套的比較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執法管理上,全國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地、縣四級音像製品行政管理網路,絕大多數地區還建立了專門的稽查隊伍。

    正視已經取得的成績,但不能無視尚且存在的問題。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城市人口約佔三分之一,音像製品消費群體龐大;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水準和文化素質顯著提高;我國文明源遠流長,蘊藏著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文化資源。但目前我國音像業規模僅約為20億元(音像出版單位的碼洋),每人平均年消費音像製品不到2元。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是顯明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國音像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尚未解決的矛盾。

    一是音像業對資金的極大需求與大量社會資金無法通過合法渠道進入的矛盾。二是音像經營單位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強烈願望與有關管理部門管理過細、干涉過多的矛盾。三是採用現代商品流通體系與現行政策規定的層級發行體系的矛盾。四是全國零售、出租店急需實現規模化經營與現實規模小、資金少、效益低的矛盾。五是廣大人民群眾消費需求日益增長與國産正版音像製品不夠豐富的矛盾。

     除了以上諸多矛盾外,音像市場管理中還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第一,有關法律法規對非法音像製品經營行為處罰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音像市場呈現出迅猛發展之勢,儘管有關部門不斷加強立法工作,完善法規體系,但不論在立法層次,還是在立法數量,特別是品質方面,都無法適應形勢的巨大變化,遠遠滯後於市場的發展步伐。

    第二,音像市場執法力度不夠,管理體制不順,非法音像製品仍然充斥市場,智慧財産權受到侵害。由於地方保護、部門保護、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等原因,多年來,走私、盜版等各種違法經營活動十分猖獗,非法音像製品一直充斥市場。許多音像經營單位違法經營而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無法形成良好的音像市場經營主體進出秩序,直接造成“好的進不來,差的出不去”的局面。

    第三,音像市場的結構不合理,未形成科學的市場運作規範。音像市場投資結構、産品結構、市場結構以及産業佈局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浪費和閒置的問題嚴重:一方面,部分音像節目重復投資、重復出版問題嚴重,供給過剩,並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節目內容單調,種類貧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以上問題説明,我國音像業總體上還處於“兩低一小”(低素質、小規模、低效益)的發展層次。單從音像企業資産規模上看,我國音像業的幾大巨頭如中國唱片總公司、上海聲像出版社、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中任何一單位的資産也不會超過5千萬元。即使達到這個數目,也不過是國際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音樂集團旗下的美國Arista唱片公司50億美元資産的千分之一。他們之間的這種差距就相當於萬噸巨輪與木船之間的差距,或者説是大象與小兔之間的差距。産業發展的規律是,如果你自身沒有好的效益和足夠大的規模,在市場競爭中只能是敗下陣來,接受被兼併、被收購的命運。這種嚴酷的現實要求我國的音像業奮起直追,以全新的思路和方式跳躍式快速發展。

    二、機遇與對策

    1、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為音像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音像業內人士根據居民家庭的音響硬體擁有量推算,我國目前音像業的實際規模為150~200億元。據統計,1997年音像出版單位碼洋為18.4億元,2000年音像出版單位碼洋為14.1億元。這就是説,僅就我國目前的音像市場容量而言,還有約90%的市場空間有待開拓。

    2、文化産業的蓬勃興起為音像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經濟建設的高潮必然迎來文化建設的高潮。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市場迅速崛起並帶動文化産業快速發展,已成為當代中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經濟現象,也是我國三千年文化發展之大變局。為了推動文化産業的迅速發展,政府採取一系列優惠稅率、減稅、退稅等文化經濟政策,扶持、保障和推進文化産業的發展壯大。1996年,我國娛樂業和圖書出版業主營營業收入達400億元以上。文化經營單位遵循“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構造産業發展的微觀基礎。以中視股份公司為代表的一批現代文化企業規模迅速擴張,效益逐步提高,開始成為文化經營的排頭兵。目前,我國初步形成了演出業、音像業、出版業、電影業、廣播電視業、文化娛樂業、藝術品經營業等等文化産業門類。據統計,2000年我國娛樂、演出、音像和藝術品等門類共有經營單位22.5萬個,從業人員95.2萬人,全年創造增加值130.5億元,實現利潤31.8億元。

     3、城市化進程加快為音像業的發展準備了廣大的消費群體

    音像製品的主要消費市場集中在城鎮。目前,我國已經有600多個城市以及上萬個小城鎮。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國家加快城市化政策的實施,我國城市化進程必然加快。市鎮人口從1978年的1.7億增長為目前的近4億,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消費群體。隨著我國城鎮消費水準和教育水準的逐年提高,我國巨大的潛力市場會逐步轉化為現實的消費市場。

     4、智慧財産權保護的加強為音像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果以業內人士測算的我國音像業實際規模150-200億元為準,我國音像市場的正版音像製品佔有率僅為10%左右。絕大部分市場和生存空間為非法音像製品吞噬。音像製作出版單位只有在盜版的汪洋中掙扎,爭取可憐的一點市場份額,難以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這一方面説明我國智慧財産權保護水準還亟待提高,民眾智慧財産權保護意識還亟待加強;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國音像業有廣闊的拓展空間,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但需要進一步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創造良好的市場經營環境。(陳通)

    中國網2002年1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