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羽:中國電影業的體制改革與發展趨勢

    (節選)

    一、改革之初

     1993年1月5日,廣電部《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發佈。這一被電影行業稱之為“三號文件”的基本精神在於: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等企業必須適應黨的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變四十年來計劃經濟下電影的“統購統銷”,調整由此形成的製片、發行、放映三者之間經濟分配上的不合理狀況。1993年的改革主要是:一、將國産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統一發行改由各製片單位直接與地方發行單位見面(進口影片仍統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區公司發行);二、電影票價要原則上放開,具體由各地政府掌握。

     改革之初,擁有了獨立發行自己影片權力的製片廠,收益較過去有明顯提高。北京電影製片廠與香港合拍的影片《獅王爭霸》,在直接同上海新成立的全國第一家電影股份制公司——上海永樂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中,破天荒地從上海電影市場上獲得了近百萬元的票房收入,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此時,另一個問題出現了:按照“三號文件”精神,儘管中影公司國産影片的全國壟斷經營被打破了,但是各省級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區域內獨家經營、壟斷發行以及中間環節過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過去製片廠面對中影一個一個壟斷經營者,而現在要面對32家地方壟斷經營者。製片廠與發行公司的談判仍然是“一對一”,仍然處在不平等的狀態。為此,1994年8月1日,廣電部電影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電影行業稱之為348號文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工作的決定》精神,348號文件明確影片(著作權)發行權擁有單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邊、窮省區除外)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發行。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電影全行業所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在政策上、理論上得到認可,市場多主體的形成成為可能。

    1995年,廣電部474號文件進一步放開農村16毫米拷貝經營權。強調任何一級公司和集體、個體的放映單位都可以自由購買,每個16毫米拷貝均含有全國放映權。在此之後每年的全國農村電影工作會議都強調了這一規定。因為它符合中國農村電影市場的實際情況,也符合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抓好大的,放活小的”的精神,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村放映員的積極性。然而,這一政策在很多地區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原因是農村放映員自己購買拷貝會危及縣級電影公司的壟斷地位。因此,全國一些地方出現了放映員購買拷貝後被沒收、被罰款甚至放映員被扣留的現象。廣電部、電影局一再強調:縣級公司應該通過更新觀念、轉變機制來成為16毫米經營主體,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賦予。

    河南省鄭州市郊區出現的農民放映員自籌資金、自購拷貝並成立股份制放映聯合體的做法,得到了電影局的肯定。這是農村電影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生事物,這一新生事物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觀念之爭。要感謝那些勇敢的農民放映員們,是他們在逆境中的堅持、是他們創造的所轄區域內電影市場的興旺説服了越來越多的人們。1998年5月6日,管轄著中國最大農村電影市場的河南省文化廳在全國率先改變觀念,他們向全省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發文,積極鼓勵、支援農村電影發行行業實現多种經濟成分並存及經營形式多樣化;鼓勵、支援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探索,並推動其逐步完善。

    二、改革中期

     1995年1月1日348號文件正式生效後,市場因為潛在的競爭主體的出現一度活躍起來。地市電影公司和影院作為企業法人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他們希望直接面對製片廠和中影公司以便影片更直接地與觀眾見面。這一段時間市場看似動蕩,實則是重組所必須經歷的階段。即使在改革之後市場控制得較好、票房一直保持在全國前列的福建也出現了以福州等幾個城市電影公司組成的海峽公司,渴望憑藉自己的能力與省級公司一搏的局面。幾乎是同時,上海出現了上海電影製片廠組建的第二條院線即東方院線;四川、山西等地的第二發行渠道也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但是,製片廠看到的曙光很快就暗淡下去,主要原因在於中影公司獨家掌握著進口影片的發行大權,而這批影片對市場的重要性是國內任何一家製片廠所不能比的。因此,中影公司的獨家發行大權實際上是掌握著下面兩條渠道的生死大權。幾家公司裏有的沒有得到中影公司的影片而夭折,有的因中影或者製片廠挑動兩家公司惡性競價後傷了元氣。這種模式沒有走通。

    1997年底,陜西省電影公司上報文化廳一份《關於全省35毫米影片經營的改革意見》,其核心是影片發行市場全方位放開,凡有條件的地市電影公司都可以申辦全省影片發行許可證,面向全省發行,不受行政區域限制;同時,電影放映市場也全方位放開,放映單位可以自由選擇有省廳發的影片發行許可證發行方,不受區域限制。1998年新年伊始,陜西省文化廳下發了《關於改革我省35毫米影片發行辦法的通知》,陜西電影市場放開。

    這是陜西省電影公司艱難地維持了幾年後,不得已而作出的選擇。他們體會到,傳統的經營方式,不能調動各地市公司法人承擔35毫米影片的經營責任,而省公司又無法直接面對市場,造成所發行的影片未能緊貼市場,票房一再下降。而地市欠款不斷增加,購片資金嚴重不足,節目、拷貝短缺,形成難以擺脫的惡性迴圈。只有通過放開,動員全行業內有能力的公司都來購片,都來投資改造影院,引進新技術,才能達到加大投入的目的。另外,放開後誰購片,誰直接對放映單位經營,不僅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而且以單片為經營單位,更有利於把每部影片相對應的觀眾群體請到電影院。陜西省公司還提出了以後購片應有“資本運營”的觀念。不求購買多少影片、要把有限的資本放在追求效益上,買一部影片,就要使這部影片産出最大的效益。

    這些良好的想法具體操作起來後,省、市公司的矛盾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競爭中陜西省公司處於不利位置,原因是近幾年省公司沒有抓自己的院線建設,而西安市公司擁有直屬影院8家,發行收入幾乎佔全省三分之二。因此,西安市獲得了獨立購買影片和在全省發行影片的權力後,購片積極性很高,並把這看成是西安公司死生存亡的關鍵。1998年初,西安市電影公司在與省公司競價中影公司的一批影片時,以高出過去幾十萬的價格獲得了這批影片的全省發行權。按照市場潛力來説,這樣的價格是有很大風險的。不過,因為這批影片裏有《泰坦尼克號》(當時誰也沒有預料到它的票房如此驚人),西安公司得以渡過難關,並因為獲得了經營自主權,而使得西安電影市場出現紅火局面,經過一年的努力,西安電影各項收入皆創歷史最好成績。而省公司卻因沒能得到影片而失去了長期以來調控市場的能力。經過一年的實踐,陜西省文化廳認為改革“出現一些新問題,特別是不少地方出現競爭無序、走私氾濫的混亂現象,使國産優秀影片不能正常放映,有損於全省電影市場的整體利益” 。於是,分開的市場重又以行政命令整合在一起,電影發行機制重回老路。2000年初,廣電總局電影局依據《電影管理條例》給西安電影公司和西安電影製片廠通過資産重組形成的發行公司下發了全國《電影發行經營許可證》,但是地方的保護使得這家新公司至今都不能在當地工商註冊,這家公司只好胎死腹中。

    由此可見,市場放開後無休止的爭吵扯皮使中國電影市場陷入了“不改革等死,搞改革找死”的兩難困境。長期的內耗使這塊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得不到有效的調理,而顯得各自為政、零亂無章。反思幾家公司的失敗得出的結論是:一個省組建兩個發行機構仍然勢在必行。但是,兩個發行機構的競爭不能停留在影片發行權的獨家爭奪上,而應體現在兩個發行機構控制的影院數量、放映品質和服務意識上。原因很簡單,一條院線的生存至少一年應該有100部以上的影片,而目前情況下中影公司和製片單位還不能提供足夠的片源滿足兩個發行機構的需求。於是誰爭奪到了影片發行權誰就贏得了能夠生存下去的機會。當年海峽公司、太原公司、成都公司競爭買片的出價方式是近乎悲壯的,一些賣片單位或許因當時的競價得到了利益,但馬上無論是買方賣方都嘗到了這種自殺性經營方式帶來的苦果:買方投入太大沒有實力收回成本繼續購片,賣方賣得的高價因買方的慘澹經營並沒有實際的得到。歷史不能重復,中影公司也意識到了手上這批進口影片在重建中國電影市場上的分量。在電影局的協調下,1998年正式開始運作的四川第二發行渠道四川峨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不再通過競價方式而按照其市場份額,獲得了進口影片的供應。至此,一個地區兩個發行渠道的建立開始走向正軌。之後不久,廣西、湖南、廣東、湖北相繼出現了兩個發行渠道。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出現兩條發行渠道之爭,避免因競爭而造成的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地方出現的種種改革激情被傳統的思維慣性壓抑下去。為了維護市場的“穩定”,一種發行公司之間的聯營模式在幾個省開始嘗試。繼中影公司向山東幾個地市電影公司直接供片的 “山東突破”之後,在山東地方電影管理部門的干預下成立了山東齊魯影業公司;同樣,繼多家製片廠直接向蘇州等四個市供片的“江蘇突破”之後,在江蘇地方電影管理部門的干預下,成立了江蘇長江影業公司。此外,湖北、陜西等地也出現了類似的省地市電影發行公司的“俱樂部”。 但由於聯合的目的都是為了穩定自己的地盤,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産重組,這類聯營公司運作過程中大都存在不少弊端,比如由於所有制關係沒有改變,聯營中的省、市公司仍然是過去計劃經濟的模式,各公司內部人員臃腫、吃大鍋飯的局面仍然存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時,企業仍然缺乏活力,三角債問題更加突出等等。因此,聯營公司在面對市場時,壓力仍然十分巨大。一方面,對於製片廠和中影公司的影片,要投入資金購買,另一方面一些地市公司及放映單位交不起片租。聯營中的省級公司被拖得不堪重負,終於意識到要想發展必須有所放棄。

    突出重圍的首先是四川省電影公司。從省公司脫胎而出的四川西南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在初具現代企業制度模式的同時,經營方向也從單純的發行向放映延伸。如今,以四川“CHN院線”為品牌的電影院,在四川的發展達到了黃金時期:四川省電影公司與王府井電影城等五家與其有資産相連的電影院組建了院線,五家影院分別由省公司獨資、控股和參股組成,擁有43塊銀幕。湖北省電影公司奮起直追,“銀興”院線成立以來,就在全省擁有了35塊銀幕。正由於果斷地放棄了發行公司同發行公司之間不真實的所謂“聯營”,才換來了省公司今天同地市縣公司“老朋友,新關係”意義上的領頭地位。建院線、抓多廳影院,在這條路上取得可喜業績的還有廣東、湖南省的電影公司。

    另一種發行改革模式在遼寧、北京、上海等地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遼寧省電影所進行的改革,是目前為止發行放映體制改革步子最大、最徹底的一次改革,它是外在宏觀改革環境和內部運作機制難以為繼所逼迫出來的。經過重組後成立的遼寧北方電影股份公司,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將全省範圍的電影市場歸為一個大市場,變原來的省市縣多個發行層次為一個層次,變省市縣公司之間行政區劃關係為資本運營關係。北京新影聯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的多廳影院建設相對滯後的情況下,試圖創造出將整個北京的影院當作一個多廳影院來操作的模式。上海則借助於多年積累的發行經驗,使其電影市場成為最好的地區之一。近些年的實踐表明,這種模式的公司內部機制的建立上都與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票房收入年年都有大的增長,市場秩序也很規範,市場控制能力大大增強。

    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市場任何時候都應是開放的,進出有序的,不能因某一公司實力的增強就可以封閉,就可以限制準入。實力的增強絕不應是壟斷地位的加強。所以,當中影公司以債轉股的方式進入到遼寧北方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的時候,當這樣的公司開始操作整個東北市場或者控制某一市場的時候,是該歡呼電影市場重新大一統、歡呼電影企業做強作大了呢,還是該檢討這種行為是否背離了改革的初衷。因為改革的初衷就是為了促進多個發行主體的出現,只有多個發行放映主體的出現,才會促進電影市場的競爭與活躍,才會帶來電影市場與電影創作的豐富多彩。

    在電影發行放映機制改革步履艱難地向前推進的時候,經過現代化改造的電影院開始呈現出一縷縷令人興奮的曙光。短短的幾年間,那些擁有現代化影院的城市又一次把觀眾請回了電影院。這些現代化的電影院,是外資參與改建後帶來的一種新的看電影的觀念。外商參與改建中國城市影院,從1997年中央領導同志提出試點後,通過上海、武漢、重慶、北京、廣州等幾個地方的實踐,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外資影院無論是經營理念、管理模式,還是硬體設施設備、服務品質,都適應了現代企業的經營和運作方式,適應了現代觀眾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

    現代電影院的一個基本標誌是多廳放映,每個廳都有一流的數字身歷聲音響效果,高清晰度的大銀幕,都有舒適的觀看環境。而我國電影院一般都建設于50、60年代,基本上都只有一個放映大廳,且年久失修。全國7000多家專業電影院中,數字身歷聲銀幕到現在為止還不到200塊,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文化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此種狀況下,外資影院的風騷獨領,刺激了國內擁有先進思維方式的電影企業家們。他們敏銳地意識到了影院這場革命性的變化對自己公司命運的影響。在最早實現兩個電影發行渠道並存發行影片的四川,因為有了競爭,使得成都電影市場成為中國擁有多廳電影院最多的城市。浙江公司創建了電影超市的概念。杭州慶春電影大世界,由於有12個電影放映廳,把看電影的選擇權交給了觀眾,因而創造了每天3萬到5萬,最高達7—8萬的票房,2000年成為全國電影院票房之最。

    而最重要的,是多廳電影院的不斷增加,將給予中國電影製片業足夠的時空舞臺。多廳影院因為放映空間的擴大使得在同一時間裏放映多部影片成為可能,不同類型觀眾的觀賞要求都可以在此得到滿足。各類觀眾都來了,各類影片的潛在價值在多廳影院裏就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各類影片的喜愛者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看電影空間。電影的放映形式實現了觀眾類型的細分化,而反饋到影片的拍攝中,就將形成按照市場需求去製作類型影片的生産模式。

     中國電影院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在美國,將近8600人就有一個放映廳,而我們中國,卻是12萬人才有一個放映廳。這種差距,也是今後電影事業發展的潛力和動力。有理由對中國的電影前景充滿信心。

    三、新一輪的改革

    2000年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作為配套,電影局下發了兩個《實施細則》,對今後電影市場的改革思路做了進一步的闡明。與此同時,為適應我國加入WTO的形勢,更進一步的改革舉措也在研究制定中。其基本思路:一是強調要規範組建電影企業集團,二是對電影全行業提出了“試行股份制,調整産權結構”的要求,三是建立以院線為主的供片機制,四是對進口影片的供片政策進行了調整。《意見》是對改革目標的表述得非常簡潔明瞭: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充滿活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建立起完善的電影市場體系,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格局;形成一批以影視産業為龍頭的、有競爭力的大型電影集團和現代電影企業,推動我國電影業的發展壯大。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 毛 羽)

    中國網2002年1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