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報告:中國日益成東亞經濟發動機
石洪濤

    4月2日,世界銀行推出的一份新報告《2003年全球發展金融》指出,在日本相對蕭條和美國需求不穩的情況下,中國繼續保持産出強勁增長,2002年為8%左右。這有助於推動東亞地區的復蘇。中國的表現與其他國家的刺激政策一起,使得該地區2002年增長率從2001年的5.5%提高到6.7%。今後兩年該地區的平均增長率預期將超過6%,中國日益成為該地區經濟的發動機。

    報告指出,2002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從2001年的489億美元增加到570億美元,這是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加的結果。2002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而成為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接受國,吸引外資52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佔2002年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37%。2003-2005年該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凈額預期將平均每年增加10%。

    世行報告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和流動工人把部分工資郵匯回國已超過私人貸款而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資金來源。這些變化對於發展中國家將産生深遠影響。

    在投資環境差的國家,匯款可能僅僅被用於“過日子”,而在投資環境好的國家,收款人則有可能投資于作為重要減貧渠道的農場和中小企業。匯款往往是反週期性的,可以緩和其他衝擊,因為經濟下滑會鼓勵更多的工人向國外遷移,而那些已在國外的工人會增加給國內家人的匯款。在90年代的大多數年份,匯款額都超過了官方發展援助額。近期的發展趨勢,包括嚴格限制非正規匯款和降低銀行手續費等,都意味著通過銀行系統的匯款可能會繼續增加。2001年菲律賓在接收流動工人匯款方面在發展中國家中排名第三,達64億美元,佔GDP的8.9%。

    報告的主要作者菲利普薩特爾説:“在2001年和2002年,全球經濟陷入由主要經濟體股市泡沫破裂引起的衰退,私人貸款下降尤為嚴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融資收縮,並且不會快速回升。對債務的過度依賴一直是很多國家面臨的問題。從前景看,還是有理由對發展中國家的未來資本流動趨向穩定持審慎的樂觀態度。對於增長和貧困人口這是利好消息”。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主管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尼古拉斯斯特恩説:“發展中國家十分之九的投資來自國內。但是國內投資者對於良好的工作環境的需要與外國投資者是相同的。他們都尋求穩定的宏觀環境、全球市場準入、可靠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治理,包括遏制官僚主義騷擾和腐敗現象。”

    根據世界銀行《2003年全球發展金融》報告,2002年外商直接投資凈額從1999年1790億美元的峰頂下降至1430億美元。報告強調,在做預測時考慮到了針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造成的一些動蕩,包括油價暫時上漲,但沒有做長期嚴重動蕩的假設。根據這些假設,預計2003年發達國家的GDP增長會從2002年的1.4%提高到1.9%,到2004年達到近期的最高水準2.9%,2005年減緩至2.6%。

    2002年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為3.1%,比疲軟的2001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增長受到發達國家復蘇緩慢以及幾個大的新興市場金融和政局不確定性的制約。世界貿易僅增長3%,而非石油類商品價格提高了5.1%。在東亞地區,新一輪的市場自由化、強勁的經濟增長和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樂觀情緒都推動了外商直接投資的上升。

    報告解釋説,隨著發展中國家日益融入全球生産、貿易和金融流動,一個真正全球意義上的經濟週期已經出現。但是,這種預測是建立在伊拉克局勢的快速解決和2003年內油價大幅下降的假設基礎上的。

    中國青年報2003年4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