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時報:中國積極解決水問題

    新加坡《海峽時報》2003年3月25日文章:中國積極解決水問題

    最近,中國地質學家們在中國的一些乾旱貧水地區發現了地下水源,這些水源的發現正在改變著生活在這些封閉的貧水地區的中國人的生活。

    現在,許許多多生活在中國乾旱地區的人們都不用再為用水發愁了,他們不用再為了儲備一天的飲用水而走上幾英里的路,不用一星期只洗一次澡,他們也可以用水灌溉莊稼了。

    最近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在中國的西、北部地區發現了50多處地下水源,這些水源每年能夠提供大約10億立方米的淡水,相當於10個大的水庫。自從發現這些地下水源後,中國西部和北部地區已經鑽了352口井,以開發利用地下水。

    中國的乾旱地區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從黃土高原綿延至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從鄂爾多斯盆地到河西走廊,普普通通的水對這些地區的居民來説異常珍貴。

    中國有9000多萬人生活在幹熱地區,其中1200多萬人面臨著嚴重的水源短缺問題。但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水源短缺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近幾年,中國政府下決心要發展中國內陸地區的經濟,進一步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條件。因此在一些炎熱乾旱地區——例如新疆、甘肅和內蒙古——的水源尋找工作一直在進行。過去的幾個月中,水源探查工作終於有了進展,地質學家們欣喜的發現,在這幾片乾旱炎熱的陸地下面有大量的地下水儲備。新發現的地下水源有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國最大的沙漠地區——的大規模地下湖、內蒙古鄂爾多斯盆地的地下水等。

    地質學家們估計可以從這些地下水源中抽取250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北京密雲水庫儲水量的六倍,現在密雲水庫的水養育著北京1300萬的人口,可以想見,如此巨大的地下水儲備將會對當地人民的生活以及經濟發展産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內蒙古自治區已經有232萬人享受到這些地下水了,目前這232萬人使用55口井中流出的地下水。這些井水大大提高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品質,現在這裡的人每週可以多洗幾次澡了。水源勘測工程師的工作不僅改善了發現地下水源的地區的居民生活,從中獲益的還有四川省的居民。他們學會了建造低成本的井,學會在屋頂架管道收集雨水。據了解,建造全套這樣的設備所需的成本最多不會超過4000元,而這樣的設備就可以使一個三口之家生活得更加舒適。至少,他們不用再為了僅僅一天的食用水而步行幾英里,不用再過一週只能洗一次澡的生活,而且還可以用水灌溉農田。

    在中國政府和無數水力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下,中國在解決用水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水源問題到這裡還不能算是完全解決,據中國國土資源部下屬的地質環境司的姜建軍先生介紹,地下水源的發現還不能徹底解決這些地區的貧水問題,他認為只有對水源進行合理的利用,使水源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使水源一直持續的供應這些地區的居民。他説,為了禁止在發現地下水源的地區發展重工業,以便更好的保護水源、可持續的利用水源,中國國土資源部將推動有關法律的建立。

    海水脫鹽處理不失為解決用水問題的長遠之道

    中國貧水的地區並不只是上面提到的那些炎熱乾燥的地區,還有中國的沿海地區。目前,這些地區普遍依賴的遠距離運水工程只能解居民的一時之渴,而海水脫鹽處理才是解決中國沿海地區居民用水問題的長遠之道。

    幾乎所有中國的發達城市都分佈在中國幾萬公里的海岸線旁,但是每年這些城市都面臨著嚴重的水源短缺問題。這些城市的居民不得不依靠地下水和遠距離調水工程來滿足生活用水的需要。然而,這種大量調水的做法已經在某些地區引起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這種取水方法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徽紹堂(音)先生是天津海水脫鹽和綜合利用研究院的負責人,他指出調水工程只能改變水的地理位置,但是卻不能提高水的總量。海水脫鹽處理就不一樣了,這可以大大加快自然界中的水迴圈過程。而且,中國30多年來的海水處理研究使中國成為了世界少數幾個能夠比較成功的淡化海水的國家之一。徽先生説:“通過使用我們專門建造的管道,我們處理過的海水可以像自來水一樣使用。”科技的發展和生産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海水脫鹽的成本,這更有利於海水脫鹽技術的市場化。

    中國網2003年3月28日


北京要借鑒新加坡新生水經驗
中國華北各地地面下沉
內地節水新思路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