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爭奪俄輸油管道

    ——俄能源部選擇的最終方案對中國更為有利

    爭議已久的中俄輸油管道問題近日有了結果,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能源部3月7日作出決定:就中日競爭建設的以東西伯利亞為起點的輸油管道路線一事,將推行在中俄國境附近分別建設通向日中的運輸支線的妥協方案,但中國部分的支線將優先開工。

    俄羅斯能源地位越來越重要

    籠罩在海灣上空的戰爭陰雲改變了世界的石油版圖,幾乎所有石油消費國都在努力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曾經睥睨一時的歐佩克內有限産壓力,外有來自墨西哥等非成員國的衝擊,多少也有些底氣不足。而俄羅斯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産油國,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俄羅斯油氣資源非常豐富。2002年,俄開採石油3.796億噸,經鄰國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為國際市場提供1.566億噸石油。俄官員表示,俄羅斯必須抓住石油在高價位上的難得機遇,增加産量和擴大出口,通過支配石油市場提高俄羅斯的國際地位。

    管道輸送油氣比海運更安全、更方便,但是俄羅斯現有的輸油管道遠不能適應其擴大出口的需要,特別是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急需建設新的油氣輸送管道。俄羅斯魯克石油公司總裁阿列克別羅夫説,如果石油運輸問題不能得到儘快解決,俄羅斯出口能力將受到限制,産油量的增長也將受到限制。2003年俄石油出口能力缺口將達到2500萬噸,到201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1.2億噸。要徹底解決出口能力不足問題,俄羅斯石油業需要數百億美元的投資。

    日本插手輸油管道競爭1994年11月,俄方率先提出修建中俄原油管道計劃。近5年來,中俄兩國就輸油管道的線路規劃方案不斷進行磋商,雙方決定修建自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安加爾斯克經中國滿洲裏入境,終點為大慶的輸油管道,總長度為2400公里,其中800公里在中國境內,總投資約22億美元。

    就在俄方對輸油管道進行最終定奪之時,日本介入進來。2002年12月9日,俄羅斯《消息報》發表了題為《石油另辟他徑———東西伯利亞最大輸油管線路可能改變》的文章,所謂“另辟他徑”,就是指日本希望建設從東西伯利亞到太平洋口岸的油氣管道。1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俄時,兩國又宣佈了修建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輸油管道的意向。日本報刊還刊登了一幅醒目的俄羅斯遠東地圖:一條黑黑的粗線從貝加爾開始,繞開中國領土,連到太平洋口岸。輸油管道的最終佈局,關係到中日俄三國能源合作的前景,一時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

    儘管日本的能源政策是均衡使用核能、天然氣、煤炭和石油,但直到1998年,石油在日本的初級能源消費中仍高達52.3%。日本在核能利用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出於安全考慮,日本的電力公司最近已關閉了一些核反應設施,這就迫使日本繼續增加石油進口。日本財務省的最新數據表明,中東原油佔日本原油進口總量的90%,海灣局勢動蕩給依賴中東原油的日本增加了安全隱患,因此日本在增加石油儲備的同時,不得不廣開油源,增加從俄羅斯的石油進口。

    除了石油安全方面的考慮,有專家提出,日本此舉一箭雙雕:打擊中國、爭取俄羅斯。近年來,日本方面一直擔心,中國擴大在遠東的影響將損害日本在東北亞的經濟利益,因此,爭奪遠東石油主動權已經成為維繫日本在整個亞洲地區地位的重要舉措。在日本的遠東能源計劃中,日本提出與俄羅斯共同修建從東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到納霍德卡港的輸油管道,全長約3800公里,總投資達50億美元,將用5年時間建成。日本官員也用各種方法向俄羅斯頻頻示意:日本準備將俄羅斯作為其固定的石油進口國,承諾每年從俄進口近5000萬噸石油,這相當於其年進口量的1/4。有媒體透露,日本甚至願意承擔管線的所有施工費用。

    俄羅斯從經濟角度考慮確定最終方案

    中日不同的建設方案也牽涉到俄羅斯兩大公司的利益。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管線的倡議者是俄羅斯輸油管道運輸公司;主張修安加爾斯克至大慶線路的是同中國合作密切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提出了四點理由:其一,中俄已經簽訂了一系列長期供應石油的協定;其二,中國的方案,管線長度僅為日本方案的2/3,總投資也不到日本方案的1/2;其三,中俄雙方確定的原油購買價格是以世界主要油種的公開牌價為基礎,考慮原油品質和海上運費後確定的購買價,這一價格規避了俄方銷售原油的風險;其四,中國是世界上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中俄原油管道項目實施後,中俄雙方可從2005年開始實現每年2000萬噸的原油貿易,到2010年將增至每年3000萬噸,由於俄中兩國毗鄰,運輸成本低,同拉美、中東石油相比,俄羅斯石油在中國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日本提出的方案則明顯存在一些技術問題:輸油管道的目的地是納霍德卡港,原油要到達日本境內,還必須經過裝船海運的週折,這樣核算起來經濟成本太高。魯克石油公司總裁阿列克別羅夫説,用這條管道輸送石油的話,從西伯利亞産油區運到日本,每噸石油的運輸成本就要30美元,而從波斯灣到日本的運輸成本只有9到10美元,俄羅斯石油在日本市場將不具價格優勢。

    俄能源部長尤蘇福夫在與各大石油公司協商後,提交了一項折中的建設方案:將西伯利亞産油地安加爾斯克到太平洋港口納霍德卡的輸油管道和安加爾斯克到中國大慶的輸油管道合併為一條線路,即修建從安加爾斯克到納霍德卡的管道,但是中間在外貝加爾斯克分出一條支線通向中國的大慶,到大慶的管道線路將優先開工。這一方案對中國更為有利。

    此間權威人士認為,促使俄羅斯做出較為明智的選擇,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面既有對維護中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考慮,更多地則是受市場規律本身的制約。俄羅斯國家杜馬能源委員會主席卡特連科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短時期內鋪設好俄中之間的石油管線是最佳選擇,這是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事實。俄能源部已提請聯邦政府于3月13日舉行的會議上對此進行審議,並做出最後的決定。

    中國要從多層次保障石油安全

    據專家預測,審議通過的可能性很大。但相關領域專家同時提醒,從能源安全的角度考慮,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中國現在與俄羅斯簽署協議,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是正確的,今後也要從多層次保障石油安全,同樣不能對俄羅斯有太大依賴。從地緣關係和能源潛力上講,俄羅斯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國,如果能加強兩國間長期的能源合作必將為雙方帶來巨大的利益。但俄羅斯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國家,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因此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風險。另外,同中國的經貿合作對於俄羅斯來説,是居於美、歐及獨聯體之後的,即使中俄就能源合作達成一致,也仍不能改變這一點。

    對於中國來説,要從多層次構建石油安全。一是在技術進步基礎上調整能源生産結構和消費結構,減少對油氣的依賴;二是建立資源儲備,譬如封存部分已探明儲量,恢復和保持生産能力與後備資源之間的合理比例關係,即“採儲比”;三是建立國家和企業的戰略儲備;四是借助石油期貨市場或者遠期合約交易制度,以市場力量分散風險;五是建立期貨儲備,譬如參與國際期貨市場投資,通過在期貨市場上的適度持倉影響市場價格、降低進口成本等。專家指出,“這些工作,我們都在做”。

    輸油管道越來越重要

    李長久

    把油氣從産地送到消費國家和地區,運輸也是個大問題。主要的運輸方式有兩種:海路運輸和管道運輸。

    海灣地區出産的石油主要依靠海路運輸,産油國將所産石油運送入境口後裝進油輪,川流不息的巨大油輪通過霍爾木茲海峽後,分三條航道將石油源源不斷地送到消費國家和地區:一條是經波斯灣—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歐洲國家;一條是經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也到歐洲國家;一條是經波斯灣—馬六甲海峽—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國家。位於波斯灣和阿曼灣之間、東西長約150公里,南北寬64至97公里的狹窄水道霍爾木茲海峽,就成為從“石油寶庫”通往歐洲、北美、日本和大洋洲三大石油航道的“咽喉”。

    海路運輸面臨兩大危險,一是安全問題,有專家指出,如果在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封鎖油輪,將極大地破壞全球石油供給。二是環境問題。2002年11月發生的“威望”號油輪7.7萬噸石油洩露,造成3500米深、400公里長的漂移污染帶。歐盟設立10億歐元的專項基金用於污染處理,並力促到2020年最終禁止使用單殼油輪運輸重油。建設輸油管道,提高管道運輸的比例,已成為石油生産國與消費國的共識。

    全球輸油管道之爭主要集中在裏海和中亞地區,這一地區現有輸油管道3條:自亞塞拜然的巴庫經俄羅斯抵達新羅西斯克港;從巴庫經喬治亞到蘇帕薩港;自哈薩克經俄羅斯到裏海。蘇聯解體後,因年久失修,現有管道運輸能力有限。有關國家從各自利益出發,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輸油管道建設方案。

    擬議中從裏海、中亞地區通往外地的輸油管道線路主要有:北向方案,從哈薩克的田吉茲油田到俄羅斯的新羅西斯克港,將克羅埃西亞的輸油管道與經烏克蘭的朱扎巴管道相連;西向方案,從亞塞拜然經喬治亞至義大利亞伊漢港,由土庫曼向南經伊朗再折回到傑伊漢港;南向,從哈薩克經伊朗到波斯灣的哈奈克港,從土庫曼經阿富汗到巴基斯坦;東向,鋪設一條經中國到太平洋西岸的輸油管道。

    為充分發揮現有的輸油管道網路潛力,並達到控制中亞地區油氣運輸大動脈的目的,俄羅斯堅持北向方案。俄羅斯正在摩爾曼斯克建設每年能向美國出口5000萬噸石油的港口,此前已建成波羅的海出口管道系統,向歐洲出口石油。而美國也與亞塞拜然、哈薩克、喬治亞和土耳其達成協定,2002年9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巴庫—第比利斯—亞伊漢港的輸油管道。這條管道預計2004年底建成,年輸油能力約5000萬噸,這是一條繞開俄羅斯和中東地區的獨立石油通道。由此可見,世界各國已加強了對輸油管道的爭奪。

    《環球時報》 (2003年03月12日第十九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