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中國市場瓦解"中國威脅論"

    香港《亞洲週刊》3月9日一期文章 題:中國市場瓦解“中國威脅論”

    原文提要 中國內需市場所形成的吸引力,化解了政治上的種種猜疑,“中國威脅論”早已在雄辯的經濟數字中被瓦解。當前戲劇化的“汽車熱”,説明瞭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性,能創造多贏局面。

    2002年,對中國大陸而言乃是發展階段上極其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裏,它創造出許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數字與現象。它的貿易總值首次超過6000億美元,進出口相近,出口增長21.6%,進口增長23.4%,作為新興市場大國的跡象已更加明確。估計再過兩年,即到了2005年,將成為亞洲的最大進口市場國。中國市場已使得東亞區內貿易量增至總貿易量的38%,中國已成了東亞繁榮的推動者。

    在這一年裏,中國大陸國民所得已比5年前增加了超過四成,國民消費也直線成長,國民儲蓄則逾8.6萬億人民幣,它的龐大消費潛力正式登場。它還吸引外資527億美元,並超過美國,其中以內需為導向的投資佔了最大比例。這意味著在舉世復蘇不確定中,中國的市場已促成了第二波段的“中國投資熱”。

    在這一年裏,從11月起,中國的手機數目增加到2億多部,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國。汽車銷售總值約6713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4%,其中私人汽車約銷售110萬輛,加上其他車輛,總計約325萬,估計到2003年底,總計約達400萬輛。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汽車最大新興市場。對中國最肯耕耘的大眾汽車公司,由於長期努力,市場佔有率達四成七,利潤率也高達4.8%,大眾汽車估計今年將生産60萬輛以滿足中國需要。由於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大,幾乎每家知名汽車商家都擴大對中國的投資和加倍生産。今年將是中國“汽車熱”之年。

    這些數字顯示,從2002年起,中國所厚植的經濟潛力,以及加入世貿後的市場逐漸開放,消費能量已獲得釋放,過去幾年它那個因“世界工廠”身份而造成的“中國經濟威脅論”,自然也告風散雲消。最近一期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的社論,即對中國經濟的成長並非威脅,而是全球共同的福祉和機會,做出了非常雄辯的闡述:“對中國順差有所恐懼的,似乎忽視了這個國家作為大家出口市場的潛力,尤其在其他經濟體都顯得那麼不順利的時候。中國對全球需求貢獻極大,它對全球GDP的佔有率,適當計算下約佔12%,但它去年對GDP成長貢獻則高達1/3。雖然許多外國投資者著眼于出口,但更多的則是要滿足它內部的需求;並非其他東亞國家會被中國的出口打倒,而是大家有了高價值商品對中國出口的機會。大眾汽車公司已將中國視為德國本土之外的第二大市場。中國最大的電腦廠商聯想集團,也快速增加內需的供應。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中國開放競爭,其需求源泉的重要性也擴大。千百萬其他國家消費者可以得到中國廉價優質的商品,13億中國人則免於過去可怕的貧窮。全球商家都將因供應這個巨大的新市場而獲利,這種奇跡更應慶賀,何必焦慮它的經濟威脅!”

    可見,2002年乃是中國經濟的世界性角色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它仍是極具競爭力的“世界工廠”,這一年裏,它的對美順差已逾千億美元,佔了美國貿易赤字的1/4;它對日本出口達617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575億美元。中國已成了日本的最大進口國。但與此同時,日本的大型企業,從東芝的電器電子和液晶螢幕、松下的電腦設備,到豐田、本田、馬自達、三菱汽車,無不以大手筆在中國擴張,甚至紛紛設立工程、研發及調度中心。中美、中歐、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快速擴大,而這方面又因中國以幾乎25%的成長率擴大全球投資而更加緊密。由於中國的內需,尤其是公共建設的內需,諸如德國的磁浮列車線也一條兩條地相繼推出。中國對全球GDP成長的貢獻,確已日益凸顯。而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與分析師也都同意,這種局面至少將持續到21世紀第一個10年都不會衰退。

    中國大陸爆發的“汽車熱”顯示了它成為新興市場大國的特性。其實,中國的“世界市場”地位早已顯露,開放較後的金融、保險業早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只是因為“汽車熱”太過戲劇化,突然之間,全球所有汽車品牌商都宣佈它們擴大投資與生産的計劃,才使得“世界市場”之名不脛而走。面對經濟的空前好景,以及它的貢獻也日前受到重視的時刻,我們除了像《經濟學家》一樣為之慶賀外,尤其盼望中國能百尺竿頭,更加開放、平等與進步。

    ——參考消息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