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千洋:有感於中國加速邁向汽車社會

    日本《朝日新聞》2003年1月28日文章:有感於中國加速邁向汽車社會(加藤千洋)

    20世紀80年代我作為特派員在北京長駐期間,汽車是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腿”。

    作為一名記者,有領導人會見時,要趕往大會堂;為採訪學者,又要跑北京大學;或者是為發送圖片而跑長途電話局,亦或是要人抵京,去機場採訪……無論到哪兒,沒有汽車,工作就無法開展。

    “新鮮的菠菜和蜜橘上市了。”從朋友處聽到這一資訊,我會趕緊驅車去農貿市場。“有便宜的大衣在賣”,家人馬上又會奔向百貨商場。在供不應求的時代裏,要在北京生活得好,汽車是必需的。

    當時北京也有出租汽車,但數量很少,很難在路邊攔到。只有在飯店等特定的場所,才有計程車排隊候客。雖然也有電話叫車的辦法,但需要等較長時間。而且當時計程車司機的服務態度不好,晚到了連道歉的話都不説一句。

    當時長安街、二環等主要道路的交通量都不大,因此憑著自己糟糕的駕駛技術也能穩穩行駛,當然停車也不費事。到了目的地,只要停在路邊就行了。外國人的汽車上的都是黑牌照,受到特殊關照,警察也不會來找茬。

    一個夏天,我和一位愛車的同事大膽地開車到渤海邊的度假勝地北戴河旅行了一趟。當時真是敢想敢做,懷著一種悲壯感就出發了。當時沒有任何沿途的資訊,路況怎樣?預備輪胎兩三個是否夠?由於擔心沿途缺少加油站,我們還帶了一桶汽油,各項準備非常充分。

    結果是安全歸來,但一路上也挺不容易的。單程足足花了一整天。路上只要停車,就會有看熱鬧的人圍上來。開著黑牌車的奇怪外國人來了,這在當時已經足以引起騷動。最後引得警察也來了,我們還被檢查了身份證,引出不少麻煩。

    正因為這趟旅行不容易,我寫了一篇很生動的記實報道,發表在日本的報紙上,刊登後馬上被新華社的《參考消息》翻譯轉載。這在開車旅行的概念還不為人所知的年代裏,也許連中國的總編也會覺得我的經歷“有意思”吧。

    以上還是80年代中期北京的汽車發展狀況。想到寬闊的長安街被汽車塞滿的現狀,短短十幾年間已恍若隔世。

    90年代我第二次長駐北京時,自己並沒有開車。在交通量激增的情況下,我的駕駛技術已經拿不出手了,擔心出事故而自己不再開車了。白天出行有司機開車,晚上出去隨手招計程車就行了。

    今年2月1日是中國的春節。據説現在條件具備的家庭流行到國外旅行過年。面向這些富裕人群,中央電視臺已經開始播報東南亞等近鄰國家的天氣預報了。留在國內過年的人也多會籌劃著幹些事,談各種各樣的話題,但最近比較熱門的還是關於買車的話題。

    在北京和上海等沿海地區大城市裏,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5000美元的家庭屬於有能力購買私家車的階層。中國的報紙介紹了這樣一組數據:在9年前的1994年,購車者中屬於私人的比例不到10%,而現在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60%。

    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WTO(世界貿易組織),許多人預測國際競爭力較弱的汽車産業將會受到負面影響,但在入世一年後的2002年,一汽、上海汽車和東風汽車三大集團為中心的汽車産業的利潤均大幅增加,比2001年增長60%,達到431億元。2002年中國汽車産量比2001年增長40%,總計達到348萬輛,預計今年將達到360萬輛。

    之所以預測春節時買車將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主要還是因為自去年底以來,各汽車廠商間展開了激烈的降價競爭。例如經營業績很好的廣州本田宣佈將新型雅閣轎車降價13%。汽車品質上去了,但價格反而降低,這對中國國內的價格體系帶來了衝擊。於是中國國內品牌“紅旗”、“富康”等也相繼宣佈降價。中國媒體預測,今年各汽車廠商為爭奪市場份額,“價格競爭”將會激化。據專家預測,國産車將降價8—10%,進口車降價5%左右。

    中國正在迎來“汽車社會”的前夜。之所以還要加上“前夜”兩字,主要是因為汽車環境如果得不到真正的完善,還談不上真正的汽車社會。

    中國高速公路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每隔幾公里有一個加油站呢?發生事故或是故障時在多快的時間內能得到救助呢?商店、飯店的停車場空間是否足夠?汽車保險的普及、事務處理的速度等等,還有許多課題需要解決。

    但毫無疑問,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成為“汽車王國”。正因為此,包括日本企業在內的各國汽車廠商都在摩拳擦掌地希望佔據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席之地。

    中國網2003年1月3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